王菲20年的翻唱大全``血长,但写的很好~也比较全

短语录 101 0

今“菲”昔比,是一个 20 期的小栏目,着重介绍和比较香港歌手王菲从艺 20 年间的 20 首欧美翻唱曲目与原曲之间的优劣。

    vol. 1

    “中间人”是王菲 于 1989 年于香港新艺宝推出的第一张唱片中的曲目,该张同名专辑也是她个人的第一张以 CD 形式推出的唱片。作为于香港乐坛的莺啼初试,王靖雯在这张唱片中表现出来的认真和坦诚是显而易见的。曲目“中间人”,原曲是美国 70 年代民谣歌手 Mary McGregor 于 70 年代末期,最为著名的曲目“Torn Between Two Lovers”,而 Mary McGregor 其实并不喜欢这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像一个预言般暗示了其多年以后的婚姻失败。

    “中间人 - 王菲”vs.“Torn Between Two Lovers - Mary McGregor”

    编曲:“Torn Between Two Lovers”由于制作在前,所以编曲制作并不如“中间人”来的丰满,结构上稍显简单,但是这样的安排在今天听来却造就了浓浓的“怀旧”感,无论如何是另外的味道;“中间人”的编曲与原曲相比,在乐器的使用上更加丰富,曲调在各个过渡环节表现成熟,风格更接近 90 年代初期的港乐情歌风格。

    歌词:“中间人”歌词一如香港粤语填词一贯的作风,意境浅显,文法错乱,语句拗口,只能从零星的词语组合间猜测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中间人”歌词的取向亦是积极向原曲意境靠拢。反观“Torn Between Two Lovers”,歌词大意言简意赅,文法准确,语句选词自然贴切,将一个将要被爱人抛弃的女子失落反复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演绎:王菲 于“中间人”中的演绎,相当普通,这首被安排在该张唱片中的第八首位置的翻唱歌曲,王菲的演绎声线单调乏味,相当随意无心的演绎,毫无演唱技巧可言。而 Mary McGregor 的演绎虽然同样平淡朴素,但其唱惯民谣声线相当感性伤感,在把握旋律上更是得心应手,最终将这首歌曲于 1976-1977 年间推向 Billboard 冠军。

  vol.2

    “Everything” 是王菲于 1990 年 5 月出版的其个人于香港新艺宝唱片公司的第二张 CD 唱片。在该张相当平庸乏味的唱片中,制作人为王菲选择了很多不同的歌曲风格来演绎,相当明显,该张唱片的主要功能是市场测试,以及为王菲寻找市场定位。但是相当遗憾的是,该张唱片在歌迷中并不受落,虽然有黄家驹作曲的“可否抱紧我”以及该首翻唱自美国 80 年代末期的黑人流行女歌手 Jody Watley 的“Everything”,但由于唱片余下歌曲的近乎粗制滥造,而使得该张唱片销量相当不理想,许多甚至是王菲的歌迷都无法认同该张唱片的质素。

    Jody Watley,70 年代参与好莱坞舞蹈剧的演出,随后在经理人安排下于 1977 年加入当时的流行演唱组合“Shalamar”,1982 年退出组合单飞,1987 年出版了其个人第一张同名唱片“Jody Watley”,在当年即售出 100 张,并且最终获得当年(1987)的 Grammy 的最佳新人奖,事业渐入佳境。1989 年出版了其个人第二张唱片“Larger That Life”,其中的“Everything”以及另外两首歌曲再次成为当年大热,唱片销量达到金唱片。

    “Everything - 王菲 ” vs. “ Everything - Jody Watley ”

    编曲:王菲的唱片公司于该首歌曲的编曲上完全是照抄照搬原曲的风格,连中段的 Saxphone 吹奏方式都几乎一致,绝无新意而言。

    歌词:王菲于这首歌曲中的填词人是林振强,歌词虽不说有何新意,倒也相当通顺,歌词意境亦是追随原曲,最为欣赏的还是第一句“孤单 纵使好友千万;空间 纵使欢笑亿万 亦觉挤满了忧”。而林振强亦是在第二段歌词中抄袭了部分原唱歌词:“那天拥有你,盲得很”与“I was too blind to see,when you belonged to me”极端相似;相比较而言,原唱版本的歌词,就相当自然,将女子一种无心之失后的悔恨无奈描写得相当清晰,精彩的歌词有:

    They say time can mend a broken heart and fix you up

    他们说时间可以医治破碎的心,并且抚平我的伤口

    But my life could never ever be the same without your touch

    但生命如若没有你的爱抚,可能将截然不同

    I know you’re still afraid to let me in ,and I don’t blame you really

    我知道你仍然害怕让我再次介入,我亦真的不会责备你

    I wouldn’t let you see me ,I took for granted you would always be there

    我本不该与你相遇,因为我曾经总是想当然你会为我守候

    演绎:两个版本的 Everything,在演绎上并没有太大的技巧上的高低区别,只是 Jody Watley 作为黑人歌手,声线较为浑厚磁性,演唱自然;而王菲的演绎虽然相当用心,但所表现出来的声音片断质素只属卡拉OK 效果,平平无奇,和原唱比较,仅在中断 Saxphone 吹奏时即兴加上一段“woo”的合音,也算是小小的个人风格了。

  Everything - 王菲

   vol.3

    1989 年夏天,王菲推出了其在“新艺宝”唱片公司的第三张唱片“You‘re The Only One”。在该张广受好评的唱片中,10 首歌曲中却只有三首原创歌曲,其中包含了伦永亮早期为她所作的“静夜的单簧管”,该张唱片亦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当时香港歌坛的翻唱成风以及创造能力广泛匮乏的状况。“美丽的震荡”作为唱片第一首歌曲便是翻唱了同期美国当红女子偶像组合 Exposé 于同一年发行的唱片“What You Don‘t Know ”中的“When I Looked At Him ”。而亦是由这张唱片开始,“新艺宝”唱片公司将王菲的市场定位暂定于 R&B 与流行风格路线。

    Exposé,由美国音乐制作人作曲家 Lewis A. Martinee 于 1985 年一手缔造的三人流行少女组合,该演唱组绝大部分作品的作曲是出自这位制作人之手。1986 年发行首张唱片“Exposure”而走红全美。在 80 年代末期至 90 年代初期,不少歌曲成为 Billboard 上榜歌,亦使得不少香港歌手翻唱过她们的作品,除了王菲的“美丽的震荡”,最为令大家熟悉的歌曲还有陈慧娴的“七分爱情三分骗”。

    “美丽的震荡 - 王菲 ”vs. “When I Looked At Him - Exposé ”

    编曲:“美丽的震荡”依然选用原曲的全部原始伴奏,“新艺宝”着实在这张唱片的配乐上节省了不少制作成本。曲调是直至今天都相当流行的 R&B 风格。

    歌词:“美丽的震荡”的作词依然是已经离开我们的林振强,通篇歌词用词依然不太为精彩,但是相当简洁明了,立意明确。在开篇他便道出了歌曲所要描述的关键:“這世界往往太注重 階級登對合襯”,在歌曲高潮最后亦有不凡的点题之句“以愛火禦寒 同渡患難是人生美麗震盪” ,真正将“美丽的震荡”的含义解释得一清二楚。而反观原曲“When I Looked At Him ”的作词,除了语法正确,语句通顺之外,在立意和意境立场表达上实在无甚新意。

    演绎:王菲于“美丽的震荡”中的演绎,虽然不能算可圈可点,亦有相当的模仿成分,但她感情真挚投入,表达清晰,自我风格已然渐渐呈现,亦可由此看到她的努力和进步;而“When I Looked At Him”由 Exposé 三个女孩子共同合唱,虽然在音质感觉上相当和谐柔顺,但是她们演唱技巧和投入感的欠缺,以及相当随意的吐字,使得她们并不能将歌曲的意境表达清楚,而使得该首原唱作品只能流于相当平庸通俗的层次。

  Exposé

  美丽的震荡 - 王菲

  vol.4

    “又继续等”是出自王菲于 1990 年出版发行的唱片“You‘re The Only One”中的第二首翻唱曲目,曲调相当 Raggie,虽然与整张唱片的格调格格不入,但是却也算相当出彩。而该首歌曲的原唱便是美国 20 世纪六七十代著名的黑人女歌手 Diana Ross 于 1971 年出版的唱片“I I‘m Still Waiting”中的同名歌曲。Diana Ross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到 80 年代初一直活跃于美国歌坛,相当多的作品以 Disco 音乐为主,但是为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可能还是那首 Endless Love 。

    “又继续等 - 王菲 ”vs. “I‘m Still Waiting - Diana Ross ”

    编曲: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王菲在近 20 年之后的翻唱版本采用了较为符合当时风格的编曲,在开始部分采用了类似 Newage 风格的制作,王菲以一声“Oh Baby”带出了主旋律。而主曲部分却相当没有新意,在编曲上仍然抄足了原曲的风格,打击乐器 + 小号,从结构安排到乐器的使用都几乎一成不变。而原曲虽然制作在 33 年前的 1971 年,但是即便是在今天听来仍然是如此的精彩,响亮的小号,拉出淡淡的爵士与怀旧气氛。

    歌词:“又继续等”虽然被很多王菲的歌迷奉为相当经典的作品,但是林振强先生在这首歌曲中的作词,可谓相当糟糕。歌词依然尊重原曲歌词的意境,但是在选词上相当令人尴尬,一味只是追求迎合音律的和谐,而忽略了语句的通顺和工整。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妥协采用了原曲的歌词部分,也可见中文文字在某些发音上的局限。反观原曲的歌词,语句通顺,语法正确,歌词描述亦真挚动人,由一段童年的回忆开始讲述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最终分离的故事场景:

    I remember when I was five and you were ten. Boy, you knew that I was shy

    So you teased and made me cry,but I loved you.Then one day you came,you told me you were leaving.You gave your folks the blame,and made me cry again,when you said:"little girl,please don’t wait for me.Wait patiently for love,someday will surely come ..."

    演绎:王菲在“又继续等”中的演绎,表现相当紧凑紧张,声线只有一味的模仿原唱的演绎方式,除了在歌曲开始片断的一个自创的“Oh Baby ”之外,毫无自我风格可言。而 Diana Ross 作为一代歌后在这首名曲的演绎上自是无可挑剔,她从容伤感的演唱将一个小女孩对出现在她童年时光的一个小男孩的回忆和眷恋刻画的入目三分,而整首歌曲则更像是一出 70 年代西方黑白电影,随着音乐节奏,在脑海中不断播放。

  I‘m Still Waiting - Diana Ross

   又继续等--王菲

  vol.5

    “多得他”可谓是王菲早期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也是该张“You‘re The Only One ”大碟中的亮点,该首歌曲直至今日亦时常被人提起,作为初期王菲歌坛发展的一个标志。该首“多得他”是翻唱自美国黑人女歌手 Karyn White 于 1988 年的首张个人同名大碟中的“Superwomen”。

    Karyn White ,1986 年出道,曾以其美貌入选美国小姐,之后参加了多个不同的演唱小组,均是担任主唱角色。1988 年单飞之后,出版了其个人第一张同名唱片“Karyn White”,其中包含这首“Super Women”在内的三首歌曲成为大热,而“Super Women”则以其优美的旋律,以及直白现实的歌词描述得到了千千万万的美国工作妇女的共鸣。

    “多得他 - 王菲 ”vs. “Superwoman - Karyn White ”

    编曲:“多得他”版本在编曲上与原唱版本在结构上几乎相似,R&B 风格,只是在时间上缩短了一分钟,原曲的 5‘41 确实有点坑长。圆滑动听的旋律,以何种模式编制,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得他”在高潮片段的编曲采用了同声同人二重唱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原曲不能比拟的地方。

    歌词:“多得他”的作词是著名的填词人林夕,在歌词的撰写上他并没有照抄原曲歌词直白的生活场景描述,而是转而使用笼统的意境表达方式,抓住恋爱中女性的内心微弱的情绪变化来完成作词。歌词虽然在用词上仍然没有能够避免粤语歌词“通顺欠佳”的弊病,却也有不少精彩的片断:

    “我最初天天只等他將體溫軀去我寒意,還承認我太怕冷要靠愛侶輸出暖意,誰料到今天只得一個仍然可以生活;若是感到四處太冷漠,穿上我的冬衣。”

    原曲的歌词部分,则以自然贴切生活取胜。歌曲描述了一个每天都忙碌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坚强女人,因为丈夫渐渐冷落她而使她心生冷意,沮丧万分。歌词描述一直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没有丝毫的个人观点和情感穿插其中,这使得歌词更为的纯粹,真实和实际,犹如一面镜子般,使得许许多多有着相同经验的已婚女性在其中得到了无比的共鸣和共识,仿佛歌曲正是为她们的遭遇而唱。整首歌曲的歌词均值得推荐赏析。(歌词欣赏)

    演绎:王菲在“多得他”中的演绎相当坦然自然,高低音运用自如,演唱相当的用心,感情相当的适当,听来相当悦耳,而高潮片段的歌词,亦直接采取原曲的英语歌词,王菲在这部分的演绎相当完美,可见她不差的英语功底,王菲的这首“多得他”也因此成为她个人早期相当经典的作品。而反观 Karyn White 的原唱版本,在演绎上只能算表现一般,以西人的演唱标准来衡量,毫不出彩。

  Superwoman - Karyn White

   vol.6

    “Miss You Day & Night”是王菲于 1992 年由香港新艺宝唱片公司出版发行的第 8 张唱片“Coming Home”中的曲目。在该张最终令到王菲大红大紫并且转型成功的唱片中,收录了 10 首充满流行色彩的曲目。其中翻唱自日本女歌手中岛美雪的名曲“口红”的“容易受伤的女人”自是成为一个王菲时代开始的序曲。而唱片封套上那列写着终站北京的中国列车,却因为与唱片中洋溢着的浓浓的美式流行形成强烈对比,而格格不入。

    Miss You Day & Night,原唱为美国 80 年代风靡一时的黑人演唱组合“The Deele”,这支成立于 80 年代初期美国印第安那州的黑人组合,却最终造就了一个整整影响了欧美流行乐坛 10 年的名字:BabyFace 。而该首名为“Two Occasions”的作品,出现在乐队于 1987 年出版发行的大热唱片“Eyes of a Stranger ”中,作品在标题曲成为 BillBoard 冠军之后上榜,亦获得相当不俗的成绩。

    “Miss You Day & Night - 王菲 ”vs. “Two Occasions - The Deele ”

    编曲:“Miss You Day & Night ”在编曲上与原曲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歌曲开始片断放弃了前奏,而是直接以一段“开场白”式的演唱拉开整首歌曲的序幕,中段的编曲亦相当新颖,虽然仍然沿用了 R&B 模式,却采用了和原曲完全不同的乐器,这使得歌曲听来相当合时与令人耳目一新。而原曲的编曲则相当循规蹈矩的做足 80 年代 R&B 开创时期的模式。

    歌词:“Miss You Day & Night”的作词为周礼茂,而这首歌词虽然在意境上没有完全沿用原曲歌词,但是在撰写上毫无新意,用词单调乏味木纳,完全找不到一句值得回味的语句。而原唱曲“Two Occasions”的歌词,亦是相当平淡无奇的作品。

    演绎:王菲在该首“Miss You Day & Night”中的演绎实在可圈可点,开场的那段近乎花腔的“开场白”已然可以赢得满堂喝彩。在中段的演绎,她的气息分配,嗓音运用,以及高低音的选择已经相当完美,个人独特的“哭腔”声线已经在这首歌曲中崭露头角,并且可以相当随心所欲的运用于不同的节奏背景之下,而这种看似随意的唱法后来一直伴随着她红遍中港台以及亚洲多年,及至今日,已经成为她的招牌唱法,看来这之前两年的美国之行,她的确异常努力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反观原唱的演绎,声线运用虽然亦相当成熟技巧,但是演唱方式实在与当时太多的 R&B 曲目似曾相识,毫无自己的一派风格,其实只能算平平之作。

  Two Occasions - The Deele

  Miss You Day & Night - 王菲

  Vol.7

    “Summer Of Love ”出自于王菲于 1993 年于新艺宝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万个为什么”中。该张“十万个为什么”最终在当年的香港乐坛真正掀起第一股“菲”潮。于唱片中,王菲所表现出来的多变成熟与感性使得唱片成为其个人音乐旅程上一张极为重要的专辑之一。唱片在选曲上亦尽显英伦风格模式,11 首曲目中有 6 首为翻唱作品,包含了翻唱了 The Police,以及 Tori Amos 的作品,而王菲亦在唱片中首次执笔作曲作词写下了作品“动心”。

    “Summer Of Love ”是王菲在唱片开始部分的一首快歌,节奏明朗,活力动感,该首作品的原曲便是英国女歌手 Helen Hoffner 于 1992 年的唱片“Wild About Nothing ”中的 “Summer Of Love ”,而对于该位活跃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的英国女歌手,我们了解甚少。

    “Summer Of Love - 王菲 ”vs. “Summer Of Love - Helen Hoffner ”

    编曲:王菲的 “Summer Of Love ”在编曲上除了在音乐基调上高出原曲几个音阶之外,完全一致。活泼动感的编曲,将夏日的热力和活跃表现得相当恰当。

    歌词:王菲的 “Summer Of Love ”版本,作词为周礼茂。歌词在撰写上部分参照了原曲的歌词意境。讲述了一对在夏天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尽情享受夏日阳光下的自由和美丽。歌词选词相当普通,一味将歌词贴切合适的发音,而惘顾文法的通顺和意境的适当的描写。而反观原曲的歌词,则是相当清晰的描述了一对在夏日假期结束前开始恋爱的少男少女,面对学业,面对感情的困惑,以及他们内心激荡的幸福,不安和躁动。虽然没有精彩的语句,但是,歌词描写真诚,场景清晰。

    演绎:王菲在该首“Summer Of Love ”中表现自然,感情流露真实,在这样的快歌演绎上表现出了成熟镇定的气质,咬字准确清晰,节奏把握亦十分恰当,但是她在声线技巧运用上欠佳,气息运用亦有点急促紊乱。而 Helen Hoffner 的版本,在演绎上却相当平庸,她似乎没有运用任何的演唱技巧,只是单凭一音贯穿全曲。

  Summer Of Love - 王菲

  vol.8

    “冷战”同样出自于王菲于 1993 年于新艺宝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万个为什么”中。并且成为该张唱片中最为出彩出色的歌曲,亦是当时年菲所翻唱的最为著名的歌曲。王菲在该首翻唱作品之中所表现出的成熟冷静是有目共睹,并且获得广泛好评的。

    “冷战 ”的原曲是来自美国著名摇滚女歌手 Tori Amos 于 1991 年在其成名大碟“Little Earthquakes ”中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该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作型女歌手,早于 1987 年便涉足歌坛,在歌坛的征途上遭遇挫折之后,更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陌生人的强奸,但她直面残酷的现实,写出了有关这段经历的“Me And A Gun”。而在该张令到她名声大噪的“Little Earthquakes”中,她以其犀利的笔触,解述了对宗教政治和性的观点,在当年的欧美歌坛确实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冷战 - 王菲 ”vs. “Silent All These Years - Tori Amos ”

    编曲:王菲的 “冷战”在编曲上完全使用了原曲的伴奏,简洁的钢琴伴奏,安静的背景效果。

    歌词:王菲的 “冷战”,作词为林夕。歌词的意境地的描述上,依然忠于原曲的发挥。林夕的填词情景描述清晰,用词亦十分完美,将一个处于与恋人“冷战”期间的女子的心态描述的淋漓尽致,可圈可点的歌词片段亦相当多,尤其是开首这段:

    “无声之中怎可知真拥紧你 如触摸一堆飘忽空气 眼看无数个问号被静默的你吻去 只好自欺 ”

    以相当新颖的比喻,第一时间便点明了这场看似平静却内里暗涌翻滚的恋爱。而中文歌词在配合发音上亦相当恰当。虽然歌词在描写上是原作相当完美的翻译版,因为里面的剧情结构几乎完全一致,“So you found a girl who thinks really deep thoughts ”配合“据闻你与那默剧艺人恋上了”,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林夕相当经典的填词之一。

    而 Tori Amos 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 ”的作词则可谓是令人震撼的写作,歌词并没有以平铺直叙方式来解说一个故事,而是采用了 5 个不同场景下的片段组合,来叙述一段无法挽回也令女主角心碎惋惜的苦恋,“沉默相对”“自杀未遂”“影子情人”“第三者”以及“远走”这 5 个片断的描述,似是而非的折射出 Tori 内心的折磨和绝望,使得“Silent All These Years ”的歌词部分亦成为经典无比的文字作品。

    演绎:王菲在该首“冷战”中的表现颇具大家风范,表达清晰,气息分配技巧成熟,相信这一切均来自对原作以及林夕填词的透彻理解。而她的声线运用虽然主要以收敛方式表达,但所展现的效果却相当理想,真假声调配恰当,长句歌词的自然合适分段演绎使得这个叙述感甚强的粤语翻唱版本在听觉效果上似乎更胜一筹。而 Tori Amos ,在“Silent All These Years ”中的演绎,虽然倍受好评,但她的声线趋于平淡和随意,主曲与高潮片段分隔间亦没有利用声线的改变予以较大的区分,使得歌曲需要十分仔细刻意的聆听才可以阅读到其间的含义。

   Silent All These Years - Tori Amos

   vol.9

    “雨天没有你”是出自于王菲于 1993 年于新艺宝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第三首与翻唱曲目,亦是王菲翻唱的第一首以对话和演唱方式同时进行的歌曲。王菲在这首歌曲中,以相当恬静淑女的声音“形象”出现,亦令人眼前一亮。

    “雨天没有你 ”的原曲是出自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子蓝调组合 Love Unlimited 于 1974 年出版发行的唱片“From a Girl‘s Point of View ”中的“Walking In The Rain”,该首作品为 Love Unlimited 的首本名曲之一,亦成为早期“节奏与布鲁斯”(R & B)的经典作品之一,Barry White 也因为成功推出该支以其当时的妻子 Glodean James 为主音的女子组合而名声大噪。

    “雨天没有你 - 王菲 ”vs. “Walking In The Rain - Love Unlimited ”

    编曲:王菲的 “雨天没有你”在编曲上除了撇开原曲开头的一段场景背景声音片断以及末尾的点电话对白没有制作之外,其它部分的编曲则完成是以原曲为蓝本的复制体。而原曲“Walking In The Rain”的制作在当时看来可谓是相当经典的合成效果:下班时分熙熙攘攘的人群,告别声,以及始终贯穿全曲的雨声,及至歌曲末尾部分,女主角终于拨通恋人的电话,开始的一段短暂而真挚的对话,融汇于全曲中,使得歌曲在编排效果上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歌者的演绎技巧所带来的反响。同时,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可以达到如此的音乐效果合成亦是相当令人惊讶的。

    歌词:王菲的 “雨天没有你”,作词为潘源良。歌词的撰写在歌唱部分可谓毫无新意,完全是对原曲歌词的模仿和翻译,而且在篇幅上实在太短。而潘源良看来更着重在对白部分的撰写,描述了一个被雨声吵醒的少女,面对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开始思念她的恋人。粤语的对白一显其直白感情表达真挚动人的用语,感性清晰的心理以及场景描述,使得听者很容易被这对白吸引而留意,渐渐融入歌曲所营造的环境中。

    原曲“Walking In The Rain ”的作词虽则并无甚特别,但是歌词的描述在篇幅上却相当的丰满,在场景的描述上更是亦步亦趋,毫不省略,女孩下班后,突然下起了小雨,于是她跑回家后,便在雨声中开始想念她的男友,终于鼓足勇气打过电话给他。歌词最后部分在两人相约雨中漫步的场景下结束,可谓费尽心思来为这首歌曲营造最为浪漫的感受。

    演绎:王菲在“雨天没有你”中的演绎,只能算不得不失,其演唱部分的表现差强人意,与在对白部分的真情流露将歌曲总体演绎水准拉平。而歌曲亦是王菲当时第一次采用对白形式来表现,完全是受到当时香港乐坛“剧场版”歌曲盛行的影响,这样的方式亦给听众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感受,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她在演唱上的欠缺。 Love Unlimited 的演绎,则不如说是 Glodean James 的演绎,感情真挚动人,相当“入戏”的演唱和对白,再借助于音效合成在第一时间便能吸引听众一起投入,被这个深深荡漾在爱河中的黑人女孩子而感动无比。

  Walking In The Rain - Love Unlimited

  vol.10

    “Do Do Da Da”仍然出自于王菲于 1993 年于新艺宝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万个为什么”中。王菲在继翻唱了 Tori Amos 的名曲之后,欲罢不能,再次在唱片末尾向新的高度挑战,这次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英伦经典摇滚组合,名震世界乐坛的“The Police 警察乐队”于 1980 年在唱片“Zenyatta Mondatta ” 中的“De Do Do Do, De Da Da Da ”。

    The Police 成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早期的音乐一直围绕朋克摇滚(Punk-Rock)路线发展,后期则渐渐融入流行摇滚元素,使得乐队长盛不衰,在全世界拥有数以千万计的歌迷。而乐队主音 Sting (斯汀),在经历了近 30 年的音乐旅程之后,更被传媒与歌迷誉为“音乐诗人”,成为欧美乐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Do Da Do Da - 王菲 ”vs. “De Do Do Do, De Da Da Da - The Police ”

    编曲:王菲的“Do Da Do Da ”在编曲上仍然完全采用了原曲的伴奏音乐模式。由 80 年代初期开始在英伦泛起的朋克摇滚风格风潮,在该首作品的编制中也得到了相当确切的表现,风格轻浮甚至滑稽,强调一种杂乱无章的节奏以及着墨表现年轻人常见的无所事事玩世不恭的情绪。乐器仅以架子鼓和电吉它为主。以这首歌曲为代表,也进一步证实王菲确实在其较早期的音乐征途中,就受到了英伦朋克与摇滚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期的她不懈的追求并且“创造”了属于她的那种英式烙印颇深的令类演绎方式。

    歌词:王菲的 “Do Do Da Da”,作词为周礼茂。周生在这首歌曲的撰写上必定曾经让他费尽思量,而最后出来的歌词效果亦因为他竭力追求与原曲歌词相仿的意境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文本篇幅过于短小,除却高潮部分的照抄,创作部分极为有限,更为令人失望的是,歌词语焉不详,语法结构错乱无比,意境浅显低俗,实在是将粤语填词的几大通病都集于一身。

    反观原曲的歌词,Sting 在这首听来相当“愚蠢可笑”的作品中,以其幽默睿智的笔触,讽刺着世间那些极具语言煽动能力的人物,以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加上如簧巧舌来蛊动人心和颠倒事实黑白真相。极具阐明观点的一段歌词便是:

    “Poets, priests, and politicians ,Have words to thank for their positions .Words that scream for your submission,and no one‘s jamming their transmission,‘Cause when their eloquence escapes you .Their logic ties you up and rapes you.”

    演绎:王菲在“Do Do Da Da ”中的演绎亦可谓是对原曲中 Sting 演绎方式的模仿,她以一种相当随意轻浮的态度贯穿全曲,而在副歌部分的表现亦显示了其低音不够沉稳的弱点,无法更为直白清晰的将一种看似疯狂错乱实际清醒的心态表现清楚。而原曲在 Sting 的演绎中则相当可圈可点,Sting 以其略微沙哑但清脆的声线在电子吉它以及架子鼓快速的打击伴奏下,将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绪表现得极为真实,使得很多人在初听该曲时,只是肤浅的以为是一首 Sting 在“非正常”情况下写出并且演唱得相当“愚蠢可笑”的作品,而事实并非如此,Sting 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以及演唱表现能力,以“笃骂笑”的态度予以那些在现实中极度自私危险别有用心的人以讽刺和对大众的提醒。该首“奇奇怪怪”的“De Do Do Do, De Da Da Da ”也因此成为许多 “The Police”或者 Sting 歌迷时常会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De Do Do Do, De Da Da Da - The Police

  vol.11

    1993 年底,新艺宝唱片公司为王菲出版了其在 1993 年的第二张唱片“执迷不悔”,在该张仅收录了一首国语作品的唱片中,王菲将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情绪适当的收敛,在选曲上以倾向商业路线与迎合市场偏好口味的情歌为主线,而标题曲“执迷不悔”亦作为一块探路石,测试着这个香港歌手为巨大的国语市场所接受的可能性。亦是自该张唱片中的“红粉菲菲”开始,王靖雯这个名字变回了王菲,踏上了其大红大紫的歌坛旅程。

    “红粉菲菲”的原曲出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活跃于欧美乐坛的美国流行女歌手 Lisa Fischer 于 1991 年出版的唱片“So Intense ”中的标题曲“So Intense ”。这个美国歌影双栖女星,在该张令她大红大紫的唱片中,以其高超感性的演唱,以一首“How Can I Ease The Pain ”获得无数殊荣,唱片中除了该两首作品外更是翻唱了 Color Me Badd 的名曲“Wild Flower ”,直至今日仍然为不少美国歌迷所怀念。今年年初她更以客串形式出现在 George Benson 的新唱片“Irreplaceable”中。

    “红粉菲菲 - 王菲 ”vs. “So Intense - Lisa Fischer ”

    编曲:“红粉菲菲”在编曲上与她过往的许多翻唱曲目相同,都是直接采用原曲的编曲,但无论“红粉菲菲”抑或“So Intense ”,该首作品的编曲都是相当优秀的,相信任何的修改都会是徒劳和不讨好的。相当浓重激情的 R & B 风格,不紧不慢亦动感十足的节奏,以及编曲内贯穿始终的“响指”声都是令人兴奋无比的因素。

    歌词:王菲的 “红粉菲菲”,作词依然是周礼茂。周礼茂在该首作品的歌词撰写上自是展示了其不俗的一面,将一个沉醉于爱河中的女子“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心态描述的淋漓尽致。虽然歌词在高潮部分仍然无法克服中文发音与欧美编曲节奏之间的鸿沟,需要沿用原曲歌词中的那句“So Intense”却意外的在其后加上了一句“Doesn‘t Make Sense”,听来极度顺口又流利,而他亦在歌词的其它部分写出了不凡的字句:

    “紅粉菲菲 何以我會醉?明明在喝不過是清水 為了你吧 心因你暗許 柔情蜜意帶風趣 人為你心醉”

    而原曲歌词,在意境的撰写上则表现的并不如人意。意境主要描述一个期盼爱又怕受伤害的初恋女子心态,用词描述虽然通顺流利但并无可以令人回味的佳句出现,比较精彩的一句歌词只有:

    “I’ve always tried to keep it inside ,To bite my tongue before I’d say ”

    演绎:王菲在“红粉菲菲 ”中的演绎可谓尽善尽美有始有终,在节奏以及感情投入尺度把握上可以惊喜的发现这个歌手日渐成熟的演唱技巧。而于该首歌曲中临场即兴发挥方面亦是可圈可点,真假声高低音转换自如,表达方式有对原曲的模仿也有自己的创新,典型的贯彻了对翻唱的“拿来主义”精神,而该首翻唱的“红粉菲菲”亦成为笔者相当钟爱的一首她的作品。而 Lisa Fischer 在其原曲“So Intense”中的演绎,相信是为王菲的发音技巧启蒙作了不小的贡献,她以其特有感性磁性动感的嗓音,高低适度的音色转换,潇洒的游走于节奏之间,将这首绝对动听的节奏布鲁斯作品演绎的无可挑剔,美伦美奂。

   So Intense - Lisa Fischer

  红粉菲菲 - 王菲

  vol.12

    “从明日开始”是出自唱片“执迷不悔”中的另外一首欧美名曲翻唱。该首作品的原曲“The Road”则出自80 年代中后期走红英伦的夫妻演唱组合“Everything But The Girl”于 1991 年出版发行的唱片“The Language Of Life ”之中。Everything But The Girl ,取名自一句家具广告用语,乐队成立最初以清新民谣风格出现,然后逐渐加入爵士,摇滚,流行等不同元素,并且在 1991 年出版了该张“The Language Of Life”,使得他们的事业达到巅峰。而乐队成员作为丈夫的 Ben Watt 更因为抵抗白血病而最终获得新生的感人事迹而为乐迷津津乐道。

    “从明日开始 - 王菲 ”vs. “The Road - Everything But The Girl ”

    编曲:“从明日开始”在编曲上虽则做过一些细微的改动,但是总体风格依然是依照原曲的行进方式。爵士哀怨曲,伴随悠悠的 Saxophone,以及钢琴和打击乐循序渐进的伴奏,将一种寂寥无奈的情怀表达得清澈无比。而“从明日开始”的编曲,在高潮片断放弃了原曲中使用的多声部伴唱方式,而使得该首翻唱在编曲结构上显得较为单调。

    歌词:林夕为王菲的 “从明日开始” 填下了歌词,在较短的三段歌词间以其深厚的填词功力,写下了“音”“意”俱佳的文字片断,描述了女子在夜晚昏黑的房间里,默默与内心斗争,与逝去感情作最后告别的场景。“横竖并未能入睡,就来及时尽情滴这滴泪 。。。从明日开始,他故事到此,他再没意义 。。。”短短数行字,已然将听众推入幻想伤情中。林夕在该首词的撰写上完全没有受到原曲用词的影响,而写下自己迥然不同的感想,实在是相当精彩和值得赞叹的。

    原曲“The Road ”的作词相比较林夕的填词,在笔者看来实在平庸无比。同样三段式的歌词结构,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个破碎的家庭的最后一夜:妻子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毅然离开丈夫,临别只是留下了几本小说给丈夫,而丈夫虽然悲伤无比却仍然以祝福的心态,目送妻子的离开,真心希望她明天的路会更平坦更美好。作词用词虽然亦显露出相当伤感的意境,但是并没有突围离别情歌的惯常格式,而流于平凡。

    演绎:王菲在“从明日开始”中的演绎只能算普通,这一切全因为她相当流行大众化的声线,并且在音乐理念品味上的低效率吸收,使得她无法更好的以她的方式来演绎这样一首爵士乐曲。她极度的放慢发音速度,来迎合节奏的行进,却惘顾声线的改变,以一个声调走遍全曲,将一首以爵士乐为主调的歌曲唱得如 R&B 风格般节奏化,而令人无法接受太多。原曲“The Road ”由始至终则是由一个男声部完成,Ben Watt 的声线些许沙哑风尘,随着节奏的变化时高时低,时放时收,听似相当随意的演唱却凝聚着他的全部感情,歌曲的高潮片断使用的多声部合音伴唱更为歌曲凭添多些浪漫色调。

  vol.13

    新艺宝唱片公司在 1994 年为王菲推出了其个人生涯中最为经典的唱片之一“胡思乱想”,而在该年,王菲同时推出了两张国语和两张粤语唱片,成为王菲最为高产并且高质的一年,“天空”更是成为销量口碑都经久不衰的国语唱片。而王菲自是在该张“胡思乱想”中开始显露其对苏格兰仙乐派演唱组合 Cocteau Twins 的迷恋和疯狂的模仿,亦可从中窥探到王菲在音乐口味上的改变,以及向高难度挑战的勇气。而唱片的封套更是创港乐之新,在几个“缺手断臂”的字体间体现了一种令类的“残缺美”,简单以及黑白的封面设计亦是对当时渐兴起的“盗版”风潮的一种蔑视。

    该首“胡思乱想”系翻唱自苏格兰演唱组合 Cocteau Twins 于 1993 年的唱片 Four Calendar Café 中的 Bluebeard 。Cocteau Twins 于 1982 年于 4AD 厂牌下以一张“Garlands”正式开始他们十多年的音乐旅程,并且在 1984 年以一张“Treasure”惊艳世人,该张唱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亦被乐坛评论为“天使之音”。

    “胡思乱想 - 王菲 ” vs.“Bluebeard - Cocteau Twins”

    编曲:“胡思乱想”在编曲方面完全使用了原曲的伴奏,而 Cocteau Twins 在该首名曲的制作上可谓一显他们无穷的创意和才华。电子吉它的随意幻变,架子鼓无心的打击,合音混合上的多层次重叠,相当完美成功的营造了一种虚无飘渺的意境。王菲作为一个 Cocteau Twins 忠实的歌迷自然不敢也不适宜胡乱为原曲做任何修改,即便是合音方式亦亦步亦趋。

    歌词:依然是林夕,依然是他为王菲的这首“胡思乱想”填写了歌词。歌词在意境上虽然接近原曲歌词风格上的歇斯底里以及胡言乱语,但亦不是尽然。歌词在撰写风格上,更像是一首诗歌,用词的简练,音律合适自然的配合,以及意境上的似癫未癫,充分体现了一种胡言乱语的状态。该首“胡思乱想”的填词可以被视为林夕最为经典的填词之一。

    原曲 Bluebeard 的填词相比较而言则更为令人动容,高超的选词技巧,将语言的魅力的与音韵结合的极具完美:

    “Healthy dependence ,and healthy independence,and healthy assurances 。This love‘s a nameless dream ,and healthy boundaries,and how long would you miss me”

    短短的几行字,已经将一种错乱的迷恋诠释的淋漓尽致。而不断使用的单词 Healthy 更是使得歌曲咬词韵律在听觉上的相对一致,反复亦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

    演绎:王菲在“胡思乱想”的演绎上,毫无创新,一板一眼皆是对原曲女主音 Liz 演唱方式的模仿,貌似清浮随意的嗓音,一而再再而三试图营造如 Cocteau Twins 般缥缈虚无的境界,气息运用混乱,情感表现模棱两可,因而无端的失去自我。反观女主音 Liz 在原曲中的表现实在令人沉迷无限,气息运用自如,吐字轻柔但相当执著镇定,使得每一个音节都如此回肠荡气,也正是这超乎完美的演绎方式,使得王菲深深沉迷,亦使得 Cocteau Twins 在乐坛具有绝对强大的世界性的号召力,可惜乐队于 98 年解散,留给歌迷的是 12 张如梦如诗的音乐篇章。

  vol.14

    于王菲的唱片“胡思乱想”中最为令人惊讶的是作品,可能莫过于这首“梦中人”。该首翻唱自爱尔兰著名的摇滚乐队 The Cranberries 于 1993 年的唱片“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中的“Dreams”自是让王菲蜚声华语歌坛而不可一世,歌曲更是被她翻唱成国粤两种语言。她极度相似的模仿更使得她的“演唱技巧”得到媒体和大众的追捧,而风光无限。

    “梦中人 - 王菲 ” vs.“Dreams - The Cranberries”

    编曲:“梦中人”的编曲自是选用了原曲的伴奏,连歌曲长度都几乎一致。编曲采用了半摇滚半民谣的方式,通过鼓点不断打击的点缀,电吉它适时的勾勒,表现了一种充满活力,自信无比,亦带些许迷惘的感情色彩。编曲风格亦有点迷幻色彩,时快时慢的节奏,将距离拉近又拉远,亦留予听者一种不能适度把握的匆忙,令歌曲更具一种难以驾驭的魅力。

    歌词:为“梦中人”粤语版填词的是周礼茂。填词在意境上仍然是对原曲歌词进行了复制,周生的作词用词简单,描述单纯,寥寥几笔已经将一个“春梦”描述的一览无遗,歌曲开始片断的“梦中人 一分钟抱紧 接十分钟的吻 ”与中段的“梦中寻 这分钟我在等 你万分钟的吻 ”遥相呼应,可能是全歌歌词中最为精彩的片断。原曲的歌词撰写,则更为差强人意,歌词部分除了描述一个似梦似真的场景之外,别无新意。歌词用词简单,意境浅白,予人感觉是完全为了“有歌词”成为一首可唱的歌曲而撰去写的歌词。

    演绎:王菲于“梦中人”中的演绎被各类传媒以及大众推崇备至,甚至惊为天人。王菲于该首作品中的演绎是对原曲无以复加的完美复制和再现,该首歌曲充分体现了王菲在音乐理念上的英伦倾向,更将她在那个时期,力图将自己塑造成为华语歌坛令类“仙音”的心态表现得一清二楚。在“梦中人”的尾声那段长长的以及几能乱真原曲的 La 音,最终将她推向华语歌坛的一线地位,不知道这值得赞叹还是遗憾。

  vol.15

    唱片“胡思乱想”中的第三首翻唱作品,同样出自 Cocteau Twins 于 1993 年的唱片“Four-Calendar Café ”中,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 以其绝对的迷幻以及优雅的旋律,令数以千万计的 Cocteau Twins 歌迷为之倾倒。对于“极地双子星”的认同和喜欢程度,王菲早已经在唱片中表露无遗,连续在唱片中翻唱了两首他们收录在同一张唱片中的两首作品,并且将该首翻唱的“胡思乱想”最终定位于标题曲,所有的这些更默默的改变着一个我们在 1993 年前都熟悉的王菲。

    而透过王菲的翻唱,Cocteau Twins 亦反相通过这个媒介为更多更广的华语歌迷认识接受和喜欢,王菲的该张“胡思乱想”不仅为她自己打响了声势,更不知不觉为他人做了嫁衣,亦相当值得回味。

    “知己知彼 - 王菲 ” vs.“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 - Cocteau Twins ”

    编曲:延续港台翻唱歌曲的一贯风格,“胡思乱想”依然沿用原曲的编曲模式,而没有做过一丝修改。编曲的华丽,迷幻,大气以及旋律的慢热耐听,无可置疑的显示了 Cocteau Twins 相当高超的音乐天份。编曲通过电吉它,电子钢琴,以及架子鼓等几样基本的乐器,却合成营造出异常令人慵懒沉迷的音乐氛围,将 Cocteau Twins 的“印象派”风格推向相当的高度。

    歌词:为“知己知彼”填词的同样是王菲相当推崇的林夕,该首填词可谓是林夕相当出色的填词之一。描述的是现代物质社会下貌合神离的婚姻结构状况。“凌晨是我,明晨是你,事業陪著你,衣服纏著我”将在现代文明之下,家庭结构男女分工,解述得相当透彻;“紅裙屬我,藍籌屬你,玩物全屬你,飾物全屬我”更是清楚架构了物质文明及其由其产生的压力对于家庭观念的剧烈冲击。歌词再配以“知己知彼”之名,更显歌曲填词部分的丰富创造力。林夕的填词功力可见一斑。

    原曲“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的填词,与原曲相比则逊色很多,歌词描述场景相当迷乱,没有合适的主题阐述。反复重复的“I‘m not real and I deny, I won‘t heal unless I cry. I can‘t grieve, so I won‘t grow, I won‘t heal ‘til I let it go”成为最为有味道的一句歌词。

    演绎:王菲于“知己知彼”中的演绎可谓尽善尽美,气息分配相当成熟均衡,真假声运用配合音效合成相当相得益彰,令到歌曲可以真正和原曲演绎方式一较高下。虽然王菲在“知己知彼”中的演绎模式仍然是以尊重原曲的“仙音派”方式进行,但亦不难看出她对该曲的模仿努力和理解是相当透彻和具有自我革新力度的。在歌词咬字度上所显现出来的若即若离,刻意的避重就轻,以及转换颇快的高低音律都足以证明她的实力和风格已经在港台歌手甚至亚洲乐坛超然而出。

  vol.16

    1996 年夏天,新艺宝唱片公司为王菲推出了其全新国语唱片“浮躁”。唱片的 10 首作品在风格上愈发缥缈空洞,王菲在其飘摇的声线下欲营造一种相当个性化的声线,以及将自己塑造成类似 Cocteau Twins 那样高不可攀的精神形象。该张唱片在笔者看来颇为另类,但绝不讨好。

    唱片的卖点和焦点出乎意料的集中在“扫兴”和“分裂”两首作品之上,事关两首作品皆是由 Cocteau Twins 的女主音 Elizabeth Fraser (Cocteau Twins 解散之后她加入了 Massive Attack)为她友情作曲。Cocteau Twins 与 王菲之间的关系,在该张唱片上自然可见一斑。而“浮躁”专辑中的“分裂”更是由王菲首唱了国语版本,之后才在 Cocteau Twins 于 1996 年的单曲唱片“Violaine 1”中改填英语歌词再次发表,因此,在真正意义上,王菲是该首作品的原唱。而似乎王菲与 Elizabeth Fraser 的关系特别密切,在 Cocteau Twins 于 1996 年出版的大碟“Milk and Kisses”中,她们二人合唱了“Serpent Skirt 蛇裙”。相反,Cocteau Twins 也正是借助王菲“浮躁”专辑的宣传攻势,成功打开华语市场。

    “分裂 - 王菲 ” vs.“Tranquil Eye - Cocteau Twins ”

    编曲:“分裂”的编曲依然是由 Cocteau Twins 来完成。延续他们一贯的风格,歌曲广泛的使用了空间回响效果,大提琴以及古钢琴在远处的和弦,相当轻微的打击乐配合,使得歌曲听来相当虚无飘渺,而事实上,编曲部分几乎很难找到一个连贯的旋律,所有的音符像游荡般浮游在空气间,拉出一副庸懒闲散甚至虚弱无力的场景画面。而最为出色的地方莫过于,歌曲尾段的合音效果部分。

    歌词:依然是林夕为“分裂”填写了歌词。林夕的国语填词虽然不多,但在这首作品的歌词撰写上,虽然没有能够写出令人难忘的语句,但却一样能够合适的遣词造句,对仗工整思路清晰,一样将主题解释得清晰透彻,亦显露了自己的风格和心思。“一面笑得天真无邪 一面看破一切 分裂分裂 ”以及“思念的细胞不断分裂开去”,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现代男女难缠复杂又矛盾的感情观表达的无限透彻形象。遗憾的是,“分裂”二字以国语发音,似乎并没有很好的配合到音律的表现上。

    “Tranquil Eye ”的歌词撰写则表现得相当的随意以及简短,似乎,Cocteau Twins 希望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主音 Liz 的声音表达之上。

    演绎:王菲在“分裂”上的演绎表现,只能算一般,她以她在上一张唱片“胡思乱想”中已经表现出来的那种若即若离的声线,再次发挥于该首作品之上,已经不能给人太多的新意。并且,她竭力的模仿着 Liz 那种细若游丝但又尖锐无比的声线,有时亦颇为让人反感。但是,她可以在如此飘游不定的旋律间镇定自若的把握节奏以及自如的控制吐字换气,其唱功上的进步确实值得褒奖。一些白人 Cocteau Twins 歌迷,亦对于 Faye Wong 的演绎感到无比惊讶和满意,不能不说这也是王菲的成功。

   <浮躁>封面

  vol.17

    同样出自“浮躁”专辑中的另外一首由 Cocteau Twins 主音 Liz Fraser 为王菲撰写制作的“扫兴”听来比之前那一首“分裂”感觉好很多。该首“扫兴”亦是由王菲首唱,Cocteau Twins 直至 96 年底方为这首歌曲填上歌词,翻唱成“Touch Upon Touch ”并且收录于一张名为“Splashed with Many a Speck ”的合辑之中。而该首“ Touch Upon Touch ”亦成为 Cocteau Twins 的最后一首作品。

    “扫兴 - 王菲 ” vs.“ Touch Upon Touch - Cocteau Twins ”

    编曲:“扫兴”的编曲依然是由 Cocteau Twins 全权负责,所以两个版本的制作完全一致。曲调选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听似散乱随心的演奏却营造出 Cocteau Twins 惯有的迷幻色彩。而该首“扫兴”在旋律上亦有相当精巧慢热的制作,反复的一段回弦却可以令人回味无穷。曲目中的另外一段人声,巧合的将歌曲分段折开,使得歌曲相当的峰回路转。

    歌词:为“扫兴”填词的是近两年一直都很红的填词人黄伟文,而他在该首国语作品的演绎上可谓尽显其才华。整首填词可谓出笔潇洒,用句以及立意都可谓精彩绝伦,“装着装着的快活 你 一个眼神叫我装不来;忘了忘了的快活 你一个问题叫我想起来 。。。”是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歌词,笔触锋利辛酸的描述了这对恋爱男女之间的隔膜和暗涌。而歌词撰写,亦相当对仗工整,显示了黄伟文相当强大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扎实的语文基础。整首歌词更像是一首首尾押运的通俗诗,同时,在配合音律发音效果上也相当完美。

    演绎:王菲在“扫兴”上的演绎表现,是我比较欣赏的。歌曲在一段相当郁闷低沉的音符结构中开始,王菲亦合适的压低她的声线,但又在每一句的末尾将音拉高,这样的演绎方式相信是得益于 Liz 的教诲。而王菲在该首作品的首唱中所选用的方式,亦在之后才发行的“Touch Upon Touch”中为 Liz Fraser 所接受和沿用。在该首没有高潮的歌曲之中,王菲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稳定和对曲目的驾轻就熟是有目共睹的,在“扫兴”上的演绎亦因此使得她得到许多西人 Cocteau Twins 歌迷的肯定和认同。

   vol.18

    1994 年新艺宝唱片公司推出了王菲的全新粤语大碟“讨好自己”,该张唱片并没有更加延续加深由上一张唱片“胡思乱想”中所体现的另类缥缈,却相当中间路线的加入了部分商业元素,使得唱片在市场适应程度上更具竞争力,亦使得大众更为仔细透彻得切入王菲的内心和本性。而唱片中的多首歌曲更是成为传奇以及经典,在“出路”中,歌词相当巧合的预告了王菲的婚姻将以失败收场;商业化但相当好听的“爱与痛的边缘”更成为卡拉OK里多年不衰的经典名曲,失落失意失恋失身的男女都可以和愿意籍此聊表“泄”意;张亚东亦以一首“飘”初露锋芒。

    “讨好自己”大碟中,唯一一首欧美翻唱歌曲便是翻唱自英国 80 年代末期民谣吉他组合 The Sundays 于 1990 年出版发行的大碟“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中的“Here‘s Where The Story Goes”的“为非作歹”。The Sundays 于 1987 年成立于英国,初期的 The Sundays 所走的路线亦是以类似 Cocteau Twins 的 POP-Dream,而其后随着乐队成员的变迁,使得乐队风格渐渐融入了更多美式民谣。The Sundays 一直没有打入主流乐队行列,却随着乐队女主音 Harriet Wheeler 和 吉他手 David Gavurin 的奉女成婚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渐渐淡出歌坛。

    “为非作歹 - 王菲 ” vs.“ 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 - Sundays ”

    编曲:“为非作歹”的编曲并没有照抄原曲的编曲模式,在风格上听来则更加倾向 Cocteau Twins 的清新小调风格。节奏明朗,乐器运用自然,吉他,鼓以及贝斯空间间隔感清晰,将一首本没有明显高潮片断的歌曲一样表现得灵活多变,洒脱阳光。略微不同的是,“为非作歹”的编曲在音调上较为响亮,成为歌曲的另外一条主线,于王菲的演唱平行;而原曲“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 ”在编曲上则更为倾向于“轻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伴奏,功能只是衬托主音 Harriet Wheeler 的演绎。

    歌词:为“为非作歹”填词的是黄伟文,歌词在意境上虽然完全没有受到原唱的影响,但是歌词的构思却没有太大的新意,除了歌名“为非作歹”起得比较特别之外,歌词部分片断过于陈旧,似曾相识的句子满篇皆是。但值得庆幸的是,歌词在配合音律发音上的努力相当成功。原曲的歌词部分,则更倾向于诗歌化以及愤世忌俗,在零散的几个片断间,似乎无法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场景,但亦正是透过这些折断无序的片断,将 80 年代末期,英伦年轻人较为普遍的对生活无望空虚甚至厌世的心态表现了一二。

    演绎:王菲在“为非作歹”的演绎上,可谓表现平平,在节奏把握以及演唱技巧上已经日趋成熟的她,似乎再没有进步的空间,在这首曲调周转较为平稳的曲目中,她的演唱亦毫无新意,不得不失的游荡在旋律之间。而原唱 The Sundays 的女主音 Harriet Wheeler,在该首作品中的演绎虽不至于精彩绝伦,但她适度的把握,始终将音色盘旋于编曲的乐器打击之上,使得歌曲的编曲真正成为伴奏,而非为歌曲增添色彩的因

  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 - Sundays

   <讨好自己>封面

  vol.19

    1997 年,EMI 唱片公司为王菲推出其转投“百代”之后第一张同名专辑。唱片自风格上自是因为唱片公司的改变而与其在“新艺宝”的表现有所不同。1997 年,王菲产女之后以 6000 万港币的天价跳槽 EMI,其间的争斗暗涌即便是外人亦可以感受到。而在该张名为“王菲 97”的唱片中,可以看到除了 Cocteau Twins 之外,还有 窦唯,李正帆,张亚东甚至是中岛美雪的词曲创作,其中 Cocteau Twins 为她写了“娱乐场”,而中岛美雪则送了她一首推出后便立即在 Karaoke 里流行甚广口碑极佳的情歌“人间”;张亚东为她写的“你快乐 所以我快乐”更是成为街知巷闻的大热作品。

    唱片中的“怀念”翻唱自 Cocteau Twins 于 1996 年的出版发行的唱片“Milk & Kisses ”之中的 Rilkean Heart,“Milk & Kisses”亦是 Cocteau Twins 的最后一张唱片。在该张为媒体和大众褒贬不一的唱片中,却首次也最后留下了王菲的声音,在歌曲 Serpent Skirt “蛇裙”中,王菲以背景女声方式与 Liz 用古阿兹台克语一人一段的演绎合唱了这首歌曲,亦让不少菲迷欣喜若狂。

    “怀念 - 王菲 ” vs.“ Rilkean Heart - Cocteau Twins”

    编曲:“怀念”是王菲转投 EMI 之后的第一首翻唱作品,而 EMI 在该首作品上的投入亦是不可否认甚至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在“怀念”的编曲上,EMI 并没有延续“新艺宝”以及甚多其他港台唱片公司对于翻唱歌曲的做法,而是对曲目进行重新编译,出人意料的放弃了 Cocteau Twins 空灵的编曲风格,采用了相当简单纯白的吉他伴奏,蜿蜒曲折弹奏,如小桥流水般清新安详,民谣韵味浓厚,自是出其不意间的将听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歌者的声音表现上。

    而原唱版本的“Rilkean Heart”则仍然是 Cocteau Twins 一贯的缥缈摇曳电子风格。而由于该首作品在曲调上的上下起落以及高潮片断都相当错落有致,使得编曲的制作亦十分动人,尤其在歌曲尾段的一段和弦加人声配合,拉出一个甚为缥缈虚幻激荡的高潮场景。

    歌词:依然是黄伟文为这首“怀念”填写歌词,对于通篇精妙的填词,只能教人钦佩折服不已。歌词将一个独坐在屋中,思念恋人的女孩的反反复复的心态以相当透彻入微的文字方式表达出来。“沾沾自喜拒绝的魅力,不着痕迹享受着与你的距离”将女孩子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心态描述得无以复加,而“搜索脑里未完的龃龉,对着空气还击着你的问题;推辞每次真实的相聚,困着自己渴望着你的消息”则表现女孩子一方面对感情喜悦的回味,另一方面又装扮冷淡倔强的矛盾人性行为。“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看见你,我也许喜欢想象你多于得到你”最终在歌曲高潮片断点明主题。相比较而言,歌曲的第二段副歌歌词填写得不如第一段精彩,但无论如何,该首“怀念”的填词已经相当优秀完美,相信亦可成为黄伟文填词生涯之中的经典之作。

    而原曲“Rilkean Heart”的歌词创作却相当随意零星,依稀可以辨别出一个失恋女子对爱人的失望和无奈,歌词部分的用意相信在积极配合发音效果上作了相当大的让步和配合。

    演绎:王菲在“怀念”的演绎上,并非尽善尽美,但她在演唱风格和方式上做出的改变和让步是有目共睹的。在曲目中,她一字一句清晰的唱出每一句歌词,如一个邻家女孩般乖巧。但在该首歌曲中,王菲事实上没有使用任何的演唱技巧,而仅凭一叶清嗓走过大段歌曲。及至歌曲尾段部分,她突然使用了大段的假声,重现她非常烙印化的“Cocteau Twins”式的模仿,与在原曲“Rilkean Heart”的相同位置中,Liz 所采用的方式如出一辙,由此亦可以发现王菲所受 Cocteau Twins 或者 Liz 的影响之深刻已经成为一种默认模式。

    而原曲“Rilkean Heart”在演绎方面,自是无可否认的高超完美和无以伦比,Liz 在全曲中不间断的采用她标志型的假声,于虚幻现实间自由的游离飘浮,Cocteau Twins 解散之前,她的演唱技巧自是已经达到了相信是“前无古人”以及至今亦无人可以超越的巅峰状态,该首“Rilkean

  Rilkean Heart - Cocteau Twins

  <怀念>--收录在<97王菲>

  vol.20(终结篇)

    2004 年年初,王菲推出了其转投 Sony Music 后精心策划两年的全新国粤大碟“将爱”,唱片在推出之后,呈现了两种极端相反的评论,就王菲的歌迷而言,他们对这张唱片爱护备至,对唱片评价极高,但作为更大部分的普通歌迷而言,这张唱片并不讨好,甚至是相当劣质,王菲在繁华的商业包装之下自我风格丧失殆尽,并且她依然极度盲目自我自大,在喧嚣的电子乐中粉墨登场,表演了一出相当拙劣的音乐剧,笔者很遗憾亦是同感于后者。

    唱片中的热点除了王菲个性化的将歌曲名缩写为两个字之外,可能就是这首翻唱于瑞典女歌手 Sophie Zelmani 于 2002 年的唱片“Sing And Dance ”中的“Going Home”的“乘客”。Sophie Zelmani 来自瑞典的民谣歌手,1996 年出道,以甜美宁静的唱腔,平凡朴实的编曲和歌词在欧洲打响名堂,一首 Always You 更是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而林夕更是为这首歌曲填上国粤两种语言的歌词,成为“乘客”和“花事了,”亦可见王菲对这首歌曲的钟爱和重视。

    “乘客 - 王菲 ” vs.“ Going Home - Sophie Zelmani ”

    编曲:“乘客”的编曲虽然没有完全沿用原曲的伴奏,但 Sony Music 在这首歌曲编曲上保守策略是有目共睹的。简单的将开始部分的吉他转变为鼓点,在主曲部分更多的使用了打击乐器而非原曲的由吉他和架子鼓贯穿全曲的方式。但在曲调方面,“乘客”只是将乐器改变,丝毫在曲调的行进方式上有丝毫的改变和创新,原曲中段那段悠扬的小号协奏在“乘客”中亦被复制,及至尾段更居然采用了原曲的英语歌词。反观原曲“Going Home ”的编曲,简洁纯朴,民谣风格跃然音外。

    歌词:为“乘客”填上国语和粤语歌词的皆是林夕。林夕在两篇歌词内都没有显现其卓越的填词才华,只是他的创意依然无限,以“乘客”的心情为题材,描述一段旅程以及心路历程的曲折蜿蜒,一语双关的点明歌曲所要表述的“两条路”双重对比隐射关系,但“乘客”歌词描写场景过于模糊,人物关系没有明确的逻辑交待,及至“花事了”的歌词更加的令人无所适从,一堆杂乱的文字一味的围绕发音服务,丝毫没有值得回味的歌词片断。而原曲“Going Home ”的歌词亦缺乏新意,歌词描写也只是零星的片断,只为表现一种庸懒无为又无奈伤感的情怀。

    演绎:王菲在“乘客”的演绎上,表现相当一般,多年来人们熟悉的王菲在唱腔上早已没有办法进步和改变,其随意清淡的演绎可以说是一种风格一种味道,但听久了亦会厌倦,Cocteau Twins 解散之后,王菲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靠重心,重新再找到 Sophie Zelmani,她依然竭尽全力的模仿和追随,亦自那种牵强的民谣声线下飘摇不定,她的努力她的忍耐自是她的无奈。Sophie Zelmani 在 “Going Home ”中的演绎极尽显露其民谣歌手的本色,浅吟清唱的将一首曲调本没有明显起伏的歌曲表现的相当耐人寻味,声线自然低沉且些许磁性感性,迷惘也自信的游走于音符之间,而自弹自唱亦是如她一般的欧洲歌手文化底蕴浓厚音乐基础扎实的共同特点和卖点。

    Going Home - Sophie Zelmani

  <乘客>--收录最新大碟<将爱>

标签: 努力变优秀的简短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