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の菩提 ,今天你抄袭了吗?[已扎口]

短语录 154 0

    这次悲の菩提抄袭第一次被揭露,其实他以前的大部分帖子也是抄的,可是赢得了许多赞美和掌声。我来天涯是由于一个在天涯小有名气的朋友推荐。当时我就注意到了悲の菩提,他的帖子实在太好,和他的年纪不符。而我对好的东西总是保持怀疑。为什么我怀疑他抄袭?因为他水平落差太大,有的帖子象高中生写的,有的象哲人大匠写的。还有他的回复很少真知灼见,一点不象写出那么多优秀帖子的人。以下是我从网络上搜索的证据。

    第一篇:

    再看『闲闲书话』从《百年孤独》感悟完美纯粹的孤独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5 4:08:00

        在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我最喜欢这个精巧神奇的开场白,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在读过的所有作品里,《百年孤独》给我最大的震撼。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一个最初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他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象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说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享受的时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觉得滞涩的地方就暂时跳过,也就避免了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的消解。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象冰雹一样不停息的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象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在我读来,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几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乱伦渴望。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因为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因为它桀骜不逊;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逊。布恩蒂亚家族里的孤独者,正是对尼采这番话最好的诠释。

          乌苏娜是第一种孤独者――神灵。她勤劳善良,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独》这作品还有一丝亮色,让我对世界不曾完全绝望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个老妈妈身上闪光的品质。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孙子,打得他满街乱窜;也能够去牢狱中探望造反的儿子,虽然对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却毅然偷偷捎给他一把手枪。她招待儿子的死敌,一位政府的将军在她家里吃饭,因为她觉得这将军人品好,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痛骂奥雷连诺上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骄傲的宣称只要他敢杀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来亲手打死。我非常喜欢这个总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回忆的老人,因为她真正充实独立。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孤独者。

          乌苏娜的大儿子霍?阿卡迪奥是第二种孤独者――野兽。他的孤独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感情也最为炽热。当他的弟弟奥雷连诺上校问他――当时他们都只有十来岁――爱情的奥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亲的对抗中选择了随同吉普赛人的逃亡。然而,数年之后,他结束了流亡岁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蛰伏在他憎恨的孤独之中。当孤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时,当孤独已经渗入他的血液时,他竟然无法离开这种孤独了!阿卡迪奥回到家中的情节,让我立刻回忆起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从笔调、风格和情节上都看得出池莉模仿《百年孤独》的痕迹,只是《你是一条河》的气势和深刻远远不及。

          奥雷连诺上校是第三种孤独者――哲学家。他的孤独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这个人几乎可以算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角了(如果允许这部作品存在一个主角的话),给过我最深的震撼。他的身上,打上了尼采的烙印,如果不是马尔克斯刻意为之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不谋而合。奥雷连诺天生带有孤独的气质,从小就孤僻异常,成天从事枯燥的炼金术,离群索居,不问世事。然而事实上,他在这种孤独中结识了先知梅尔加德斯,他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机会。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坚强不屈的因子,也许由于孤独把他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获得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独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党人,想拉拢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奥雷连诺坚定的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他宁愿选择自由党,因为他发现保守党人是骗子,操纵选举;他的朋友是自由党,为了发动暴力革命决定采取暗杀行动,准备杀掉他身为镇长的岳父,奥雷连诺便天天拿着火枪守在岳父的门口保护,因为他坚信“这是屠杀,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简单的行为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奥雷连诺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骜不逊的因子。当政府军开始残杀无辜时,他主动纠集了21个年轻人发起了暴动。许多所谓的评论家评论说奥雷连诺是鲁莽的发动了战争,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爆发绝对是必然。因为孤独的宿命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乌苏娜那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对她而言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第二种是象阿玛兰塔那样生活在孤独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郁闷中可耻的堕落和变态;最后一种就是象奥雷连诺上校这样充分的燃烧,为了不变质而毅然燃烧。其实他何尝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尝不懂得人生的没有意义,在他和朋友马克斯上校交谈时就悲叹过自己在革命里没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宁愿去寻找一个假想来让欺骗自己。这个假想,对尼采来说,是美学和艺术,是希腊悲剧里的酒神,对奥雷连诺上校来说,是战斗,是推翻政府,是让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非常清醒,在告别孤独的时刻,他有过那么精彩的对白:“这不是发疯,这是战争。别再叫我奥雷连诺;从现在起,我是奥雷连诺上校。”

          他的结局如同注定一样走向毁灭。正如尼采在批判与自我批判,怀疑与自我怀疑中走向分裂和疯狂是19世纪思想者最惨痛的悲剧一样,奥雷连诺上校最终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又从偏离的轨道上强行拉了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的重新孤独,和早年的孤独却有了极大的改变。早年的那份孤独,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如今的这份孤独,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

          《百年孤独》读到一半,我已经深深喜爱了奥雷连诺这个人物。仔细想想,那些真正博得我好感的角色都是这种“极具力量的”,比如尼采、贝多芬、约翰?克力斯多夫,还有这个奥雷连诺。我喜欢和这样的灵魂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虽然不知道我们是否是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无法清楚的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在哪里;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与悲壮尽在于此了。

          艾略特说,世界并非在惊天动地的“砰”的一声中而是在几乎听不见的“嗤”的一声中完结的。末日的来临常常无声无息,因为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他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他打了照面。而布恩蒂亚家族里很多人都对死亡的逼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警觉。靠这种警觉,奥雷连诺上校逃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

          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但是我自己的阅读时的朴素感受告诉我自己,有许多孤独者,并不是不懂得爱情。那个意大利乐手,为失去而孤独,而自杀,他难道是不懂得爱情吗?在这个家族情欲淹没一切的漩涡里,他是一个异数。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静脉已给刀子割断,两只手都放在盛满安息树胶的洗手盘”,连马尔克斯都被他的自杀而感动,写下这么美丽的自杀场景。其实奥雷连诺上校也不能说不懂得爱情,他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

          那么,究竟是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孤独和受挫呢?难道真的是命运,把一切的不可解释都交给命运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却听不到回答。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译者的后记中写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

    作者:黄玫瑰 回复日期:2001-4-15 9:26:41

      佩服,佩服!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作者:黄玫瑰 回复日期:2001-4-15 9:28:12

      希望能够看到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看法。

    作者:去年 回复日期:2001-4-16 16:02:13

      前段时间看到书上说爱因斯坦,感觉他也象是百年孤独里面走出来的人,因为他似乎也那么冷漠/冷静/冷酷!

      这是哲学家的形象吗?是不是不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4-16 17:09:06

      好文。这里有许多朋友试图表述《百年孤独》,但都半途而终,因为不要说把这样一部作品说完整、仅仅是说清楚就很不容易了。

      许多年没有读百年孤独了,几年来读到的关于它的书评书话,总字数可能要超过原书了,每看一篇,心里总生出当年阅读的激动。

    作者:bluesea 回复日期:2001-4-17 3:15:49

      如果你喜欢百年孤独,你一定也会喜欢伊莎贝尔.阿连德的"精灵之屋"的.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4-17 23:13:48

      已入“天涯网事”。

    作者:黑羊 回复日期:2001-4-18 14:23:31

      刚刚看完了这本书,感觉既有轻松也有悲凉,相信不同年代,不同生活环境里的人对于每时的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的!这好象就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一种关于生活的最好描述,笔调冷触,诡异。

      它的轻松也正好缘于此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8 12:30:05

      以平和的心境看待孤独的完美

      以永诀的寂寞面对恐怖的永恒

    作者:短传渗透 回复日期:2001-4-30 18:01:40

      在宇宙,命运这等永恒的奥秘面前,人类如同上天的弃儿,显得多么的渺小无助.

      但始终有一部分先行的智者和勇者,面对着人生的大苍凉,执著的抗争着自己和人类的宿命,并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他们是人类的灯塔.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无法选择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心态!这大概是上天给人类的补偿吧!

    我是一只大漠中低飞的孤鹰,亲吻着炙热的大地,凝望着天边的七彩霞光......

    作者:前两项为必填项 回复日期:2001-4-30 19:25:26

      还有一本《孤寂深渊》也不错。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5-2 12:55:00

      关于命运的问题我建议各位看看存在主义的著作

    作者:寻找格非 回复日期:2001-5-2 14:19:08

      有一本马尔克斯的传记不错〈回根之旅〉(〈世界文学〉2000/6)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5-5 12:32:08

      我有机会去看看

    作者::P 回复日期:2001-5-6 13:36:48

      :p

    作者:张戈 回复日期:2001-5-7 15:58:31

      很好很好!至少在这个地方,他非常好!

      也是很久没有再看百年孤独了。也许该去重温一下往日的激情和沉着!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5-24 13:47:39

    作者:象青草一样呼吸 回复日期:2001-5-29 20:44:01

      还能记得当年那份惊喜,很多年了,也许是时候再去读读了!

    作者:47761652 回复日期:2001-5-29 21:47:04

      记得当时读的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布恩蒂亚的名字一在我的嘴里念着,像着了魔一样,至今那种感觉还象在眼前,不知还会不会有那种感觉了,很怀念。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7-6 17:49:44

      看到有人问起,希望我的该书评价他能给一点建议

    作者:小巫婆MM 回复日期:2001-7-6 18:12:01

      不错!我刚看完,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

      你的评价有参考意义

    作者:旷野微风 回复日期:2001-7-6 18:40:54

      你们的心中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吗?

    作者:ivoryz 回复日期:2001-7-6 21:18:23

       只有爱才能化解孤独,但孤独的终结就是灭亡,何其深刻。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愿和我一样喜欢本书的人,都能从孤独中评出甜美。

    作者:蜗角逍遥 回复日期:2001-7-6 22:58:14

      怀念往事啊!

      记得高三就快高考了,在别人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不顾压力连读两遍,那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书。书也可以这么写啊!从此不喜欢平淡的写法。

      十多年了!

    作者:思哲 回复日期:2001-7-7 8:13:09

      "译者的后记中写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 "居然有人这样诠释《百年孤独》

      这个译者不是太浅,就是有难言之隐。

    作者:书情 回复日期:2001-7-7 13:49:23

      对另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怎么看?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7-10 23:49:03

      我第1次看的时候只感受到更多的是恐慌.并且没有读完,是不能读下去,也读不下去,更不敢谈到欣赏.

      就象绝不愿看第二次梵高的自画像一样.后来是同学说她在看这书,叫我评价一下,我才又忍受压抑,尝试分析了一下。其实只是简单叙述而已,好吗?读后感? 我不认为这样就是好的文章。它有些多了。死人给我们一个好的方向,不是说叫我们去说她,赞美他! 我们是不是该说说自己?我们不该借死人来说话的。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10-11 1:08:09

      UP

    作者:ayue 回复日期:2001-10-11 10:41:26

      诡异艳丽的想象力,是本好看的书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11-4 14:25:13

      翻

    作者:第七度 回复日期:2001-11-6 20:46:29

      我是先看到他的那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再看《百年孤独》的。

      头一部让我知道原来有另一种忠贞的存在。 

    作者:霍乱 回复日期:2001-11-6 21:40:00

      百年孤独读了几遍,从那本小说本身的意义上说,已经没有什么可堪评论.从我们的角度说,我们震惊,悚栗,或是感叹,都是毫无意义的.

       不如大家读读博尔赫斯,进行思考.

    永远不必问丧钟为谁而鸣,

    钟为你鸣!

    作者:沙姬 回复日期:2001-11-6 21:42:58

      写得很好,呵,书才刚看完,很喜欢,却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

      看了你的评述,我觉得我又该从头再看一遍了!:)

    作者:信天谨游 回复日期:2001-11-6 21:49:27

      大哥给你翻翻帖子,存下来打印了看。

    作者:书情 回复日期:2001-11-8 10:37:29

      也看过一些书,《霍乱》中的男子对爱情的忠贞堪称典范。不过他精力太多,无处发泄,不是孤独的,而只是狂热的爱情罢了。

    看看时间日期就应该知道是谁在抄袭,流云飞歌提交于2000/12/28 11:55 ,而悲の菩提提交日期:2001-4-15 4:08:00 (需要指出流云飞歌是新浪著名写手)。

    而且,再看悲の菩提的回复就发现从思考的深度来看根本就是两个人。

    你可以与他交流这本书,他也许连家族谱系都没有搞清楚。

    第二篇:

    

    再看『关天茶舍』哲学思想比较----庄子与康德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8 13:40:00

      起点似乎是宇宙和人类开的一个匪夷所思的玩笑。当存在在那里迸发的时候,迸发前的存在在哪里存在。时间如果是物质的,我们怎么能用物质的时间去量度非物质的前起点呢?用时间去规定没有时间的时间,就象用尺量空气,用天平称光芒,都是我不能理解的。如果时间归于物质,则时间和宇宙同“时”。荒谬的说法,我们这些物质的人就跟着康德荒谬一把去吧。

        康德针对世界创生的界限,曾经在他宇宙论的四个二律背反中的一个里,考察宇宙开端的界限问题。那个著名的论题是这样的--正题:世界有一个开始的时间。就时间而言,假如世界没有开始,那么,达到每一已知的时间点,一定都已经过了一个永恒时间。因而在世界中已流过了事物彼此继续状态的无限系列。但一个系列之所以是无限,又恰恰在于它永远不能由继续的综合来完成。所以说已经流过了一个无限的世界系列是不可能的。--反题:世界没有开始,在空间中也没有界限,无论就时间看或就空间看,都是无限的。这个论断和庄周在齐物论中的论断惊人的一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译文--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指挥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何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呢?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未曾形成什么具体的事物,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了。尽管表面意义不尽相同,但引申一下庄子的话,我们发现,他所讲的,就是康德所讲的反题。

        东西方的哲人们,在理智的思辩上达到了同一,他们思维的方式迥异,他们思维的结果相同。通向真理的路,不止一条。

        在真理的花园里,二者都没有止步,康德开始理智的剖析,庄周继续他的神游。

        康德:“假如世界有一个开始,开始既然是一种存在,而在那以前先有一个时间。其中并没有事物。那么,这就必须已经经过了一个时间,其中并不曾有过世界,这就是一个空虚的时间。但是任何事物都没有在空虚的时间里发生的可能:因为这样的时间,没有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本身具有与非存在条件不同的任何存在条件。世界中事物的某些系列固然可以有开始,但是世界本身却没有开始。而就过去时间来看是无限的”。

        康德还在理智的陈述着,并不断的陷入一个又一个悖论中。

        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生在爱因斯坦之后,知道时间是物质的,可康德不,他的宇宙观可能和牛顿相似。可是我还是要发问,就算我们知道时间是物质的,空间是扭曲的,又怎样?我们真的认识了世界么?世界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么?耳得之为声,目得之成色,我们听到的和看到,只是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罢了。那么我们争论不休的存在之开端是否也只是我们思维伸延的触角的尽头呢?从直观出发,要给宇宙一个上限,是我们的聪明还是愚蠢呢?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悲夫,世人以形色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殆矣。

        既然主观一定要知其所以然,他只好不顾轮扁的非议,将言论的糟粕以文字的形式显现了。

        庄吟:宇宙有一个开始,有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有它的“有”,有它的“无”,还有个未曾有“无”的有,同样也有那未曾有无的“有”,突然间发生了有和我,却不知道有和无谁是真的有,谁是真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但不知道我是果真说了,还是没有说。

        康德继续理性批判,庄子逍遥中。

        我读着他那超验的文字,发了一些惶言。

        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

    作者:greenGUY 回复日期:2001-4-18 13:58:17

      我的大宗师啊!

    从时间日期看,纳兰羽儿提交于 2001/02/02 11:18 ,而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8 13:40:00 又是抄袭无疑。

    如果有疑问的话,可以和悲の菩提探讨庄子与康德,也许他连《庄子》都没有读过,至于康德,呵呵,如果他现在能看懂,我只能说我太笨了。更严重的是他还能作起比较哲学来。真是稀罕,天纵之才呀!

    第三骗:

    

    再看『关天茶舍』卡夫卡的绝望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8 13:42:00

      卡夫卡的绝望

      这一段话让我既理解,又困惑。

        我以为我理解了卡夫卡的真实意思,可当他希望更明晰地将真实的绝望表述出来时,我却大惑不解。原文如下:

        当绝望使它本身显现得非常肯定时,也就非常肯定地与它的对象相联,受到抑制,正像一个掩护撤退的士兵让自己被撕得粉碎一样,而这并非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会立刻追上自己的目标,并总是这样,到这个逗号时已很清楚,只有第一句话是对的。

        我迅速地吃掉了十块糖--四块牛皮糖,六块牛轧花生糖,以及两块被炸得献黄香脆的锅巴。又喝了一口茶,为了说明目前的严峻情况,我得再次引用他的话:

        你绝望吗?

        是吗?你绝望吗?

        你想跑开吗?想藏起来吗?

        其实,我已无法分辨自己的精神状态。我不知道这是否属于绝望。因为假如我是那个掩护撤退的士兵,我却又在唱歌;假如我是追击者,可我又垂头丧气,时常失去前进的勇气。

        人们都说卡夫卡是奇特的,我觉得不是。他更喜欢用肯定式,即使在发问的时候,他依然咄咄逼人,非要你承认不可。许多哲学家也都如此,他们是如此自信,而又如此狡猾。卡夫卡将狡猾这个成分过滤掉了,所以使人以为奇特。他的文章和日记里记载的都是现实,没有一例是意外的,可是为何又让我如此震惊。

        也许你会说,还有更多更好的表述方法,还有更多更好的思想。

        是的。但是他和我最接近。我经常用不肯定的语调描述所见所想,虽然方式大不一样,可他和我最接近。

        我们都在某个成长的时刻,突然被打断了双腿。

        由此我判断他并不喜欢哲学,甚至讨厌思考。之所以必须学习哲学,必须思考,是因为我们还得活下去。而那些箴言式的句子,并不是在忽然间获得的,也决非出自深思熟虑,它来源于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如他所说,每次和自己对话,都会有一个答案,都会生起一团火。这更近似一种抗争,而非思考。

        人类有许多思考的方式,有的循着概念的痕迹摸索,有的是搜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有的是顿悟,有的则是自言自语。

        我必须承认,自言自语是最接近心神的方式,也是最接近精神病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卡夫卡更像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要知道,两者的话语时常吻合,尽管目的却截然相反。

        我没有将任何人或任何不合理的事件视为病人,在我心里只有喜怒,而判断的依据是莫名的,也就是说,不是合乎逻辑的。这可能注定了我的命运,它将以悄悄的姿态开放,并审视自己的丑陋,除了偶尔的自得以外--如我十二岁那年所写:只需活着就够了--大多数时间是羞愧。

        和强烈异常的自卑。

        用流行的大话西游的句式,绝望似乎如此:

        你感到绝望吗?是吗?不是吗?

        这和前面的句子目的虽然一致,效果却相差很远。

        最后,关于“立刻追上目标”,使我联想到一篇小说的片段:

        中尉打仗失败,带着残兵撤退。行至中途,当士兵们高声提醒他前面有敌人时,他却似乎没有听见,一个人缓缓地,任由战骑带着从容地,散步似地向前面走去。

         知道卡夫卡,应该是因为陈村的文章。

       文中说到自言自语是最接近心神的方式也是最接近精神病的方式,我很同意你话的

       前部分,而后部分如果是对的我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曾经会有一大群人认为我有精神

       病了,没错我喜欢自话自说.

       我个人觉得觉悟与绝望是对孪生兄弟.真大彻大悟了也就绝望了只是有人一辈子也

       没能见过这对兄弟同时出现,有人倾尽全力去追求尽经苦难看到了,我想人活着最

       重要的是开心,管它是晕晕噩噩的活还是半梦半醒或云淡风清形式并不重要开心才

       是最重要的.

       可是我们能从卡夫卡的身上找到导致他写出这样的句子的来源吗?

      晦涩是更深的压抑?

    三只钉子提交时间是  2000/12/29 11:34 ,而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8 13:42:00

    实在不想多说了。 

       第四篇:

    

    再看『闲闲书话』《贝多芬传》评论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9 13:16:00

        很少有人能够在一个极端--强烈感情--到另一个极端--理性和形式- -之间不迷失方向,保持平衡,但贝多芬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内心情感冲突的力量是历史上罕有的,而用伟大的意志力和艺术表现力来驾驭这种冲突的力量也是历史上罕有的。

        贝多芬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要容貌出众、道德和品格完美无瑕、原则高尚并且思想深刻。如果《费岱里奥》珍藏了贝多芬对完美女性的某些梦想,现实生活却为他准备了截然不同的情景。许多伟大和已被遗忘的女性将与他的生命交汇纠结,但是从未有人完全符合他的期望。一旦她们在某些方面达到他的期望,他又常常在心中树立另一个障碍,立刻退回他自己神秘、逃避的隐秘世界,退回心灵的安全领域,在那里,他想像中所渴望的精神世界不受他所谓的世俗和肉体接触的经验所玷污。

        尽管如此,他对肉体之爱的需求也是他无法逃避的,但是他不喜欢让自己追求这种享乐。他在晚年告诉密友霍兹,他一直为天性中高贵的一面受制于身体的“无奈需求”感到遗憾。对贝多芬而言,爱必须是高层次的,他的日记有一则写着:“未和灵魂结合的肉体之欢,永远都是兽性的表现;一旦发生,将不再会有高贵的情感,只有遗憾。”但是肉体上的需求不断地吞噬他。娘家姓布鲁斯维克的约瑟芬-戴姆(JosephineDeym)是1804年到1806年间贝多芬生命中的至爱,那时贝多芬陆续谱出《英雄》交响曲、《费岱里奥》、《热情》奏鸣曲、第四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她寄给贝多芬的 其中有这样一段:“如果你可以用温和的方式爱我,你带给我的荣誉、相伴的乐趣,可能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插曲。因为我不能满足你感官的爱,你对我很生气,但如果我屈从于你的欲望,我就会打破神圣的诺言....”

        贝多芬对女性的态度,表面上是以明确的价值观来决定,他在1807年 3月致函玛丽-比格(MarieBigot)时说:“我的大原则之一是从不与她们有超过对他人妻子的关系,原因是我不想因为与她们建立任何其他的关系,而让我日后对可能成为我妻子的女人充满不信任,被我自己的举措破坏最可爱、最纯粹的关系。”这种心态可以进一步从贝多芬极憎恶没有和他一样怀抱理想的女性这一点上看出来。他晚年很厌恶他两个弟弟的妻子,因为她们行为不检。他也很少有时间像他的朋友一样到维也纳狎妓。

        看过贝多芬的信件和其他文件,等于是目睹他奇怪、不理性而且常是千变万化的心情和情绪的反应。有时我们会想,他是否只是和爱情这个“理想”在谈恋爱,他生活在梦想世界中,但内心深处早已抱定独身,而先前可能也曾尝过被拒绝的滋味。在成熟阶段,他爱慕的女性经常是年轻少女,比他年轻好几岁,令人印象深刻,才智聪明令人如沐春风,也不与他争锋。贝多芬晚年追求的既非挑战也不是争辩,他和自己就已经有得争了。

        如此可知,从促使贝多芬探索心灵的一些因素看来,他几乎是自愿走向自我毁灭。魏格勒认为:“就我所知,他的每个情人都出身尊贵。”如果想到贝多芬所打入的圈子便不足为奇了,但是在艺术领域之外,当时社会等级严明,如果这位女士想在哈布斯堡社会中保持地位和身份,根本不可能和他发展任何长期的关系,即使她的爱人是贝多芬。如马瑞克所说: “贝多芬所认识的女人不会公开表达情感。”马瑞克在其他地方也说:

        “不确定”这个字眼可以形容贝多芬对爱的寻求。他那颗高傲的心极需要爱,而且不断在追寻,但是当他一旦找到它,就像在害怕什么一样,他迟早会掉头而去。他无法绑住自己,阻碍他长久爱一个人或是结婚的因素,并非实际上的困难、对方的社会地位、他的耳聋和疾病,更不是他零乱的家,而是内心的迟疑,如同他不愿在心中给爱情一席之地,让爱情分享音乐在他心中的分量。可能他从未碰到适合他的女人,更可能的是,他在潜意识里不想找到她。虽然他热情如火,这股火焰却很快就熄灭了。

        在1802年至1821年,亦即他50岁之前,他“总和别人有纠葛”。在贝多芬一生的女性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人呼之欲出,朱丽叶塔-朱奇阿底伯爵夫人(CountessGiuliettaGuicciardi,1784—1856)是第一个,她来自布鲁斯维克家族,1803年嫁给温塞尔-罗伯-加伦堡(WenzelRober tGallenberg)伯爵,随后赴那不勒斯居住。贝多芬在1801年与她结识,并且将《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一般认为,他在1801年11月15日写给魏格勒的信,意味深长但隐约提到过她:

        这个改变是由一位迷人的女孩所带来的,她爱我,我也爱她,在两年后,我又享受到一些幸福的片刻,并且第一次感觉到婚姻可能带给我快乐。不幸的是,她和我门户不对,此刻我当然还不能娶她,我仍必须众里寻她千百度。

        不过贝多芬似乎的确曾向她求婚,她也准备接受,但是她的父亲基于贝多芬“没有地位、财富,或者永久的事业”反对这桩婚姻。贝多芬在案头放了她的象牙小画像,在一本1823年(当时朱奇阿底夫妇两人在维也纳)的对话簿上,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他对申德勒说,“她爱我的程度比她爱她丈夫还深,但是他是她的爱人,而我却不是。”

        之后是特丽莎(1775—1861)和约瑟芬-布鲁斯维克(1779—1821)。布鲁斯维克家族是匈牙利著名的贵族之一,贝多芬与他们关系密切,特丽莎一生未婚,但是约瑟芬结过婚。她先是嫁给比她大将近30岁的约瑟夫- 戴姆伯爵。戴姆在1810年去世后,她又嫁给克里斯多夫-冯-史塔克堡(C hristophvonStackelberg)男爵。这对姐妹都弹钢琴,而且非常喜欢音乐。贝多芬为她们写了《我想念你》(IchDenkeDein)二重变奏曲,又在180 9年将升F大调钢琴奏鸣曲(Op.78)献给特丽莎,她显然非常喜爱,把她的一幅肖像送给他,上面刻着“献给旷世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和善良的人, T.B.赠”。他把它保存在书房里一个秘密抽屉中,但是他在1806年在月光下向她求婚的故事,可以确定是出于虚构。

        在1804—1806年间,贝多芬对特丽莎堂妹的爱日益滋长。约瑟芬违背自己的心意嫁给戴姆伯爵,他“憎恶音乐”,而她陷入财务困难。约瑟芬在1804年孀居,该年夏天她和贝多芬恢复往来。他喜欢与她作伴,并免费教她音乐。1805年春天,他对她的感情显然达到顶点:

        愿我们的爱能够维持很久很久,因为它是如此崇高,如此稳稳植根于互敬与友谊,我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有许多方面极为相似。噢,你,你让我希望你的心永远为我而跳动,而我的心只有在它不再跳动时才停止为你而跳动。

        但是这股热情后来因为未受到照拂而消逝。我们在1807年秋天发现,贝多芬写信给她,“为了让你我都能平静,我最好不要再见到你”。特丽莎在1846年2月4日说:

        言谈是银,但是沉默,适时的沉默却是纯金。贝多芬(在1815年)为这句美丽的俗谚谱曲。贝多芬!他是我们家的朋友和知己,这件事就像一场梦一样。一个伟大的灵魂!我的妹妹约瑟芬为何不在她还是戴姆的遗孀时嫁给他?她和他在一起,会比和史(塔克堡)在一起快乐。母亲的爱使她决定放弃自己的幸福。

        在1848年,她只想到约瑟芬和贝多芬是“为彼此而生”。-同样系出奥匈望族的安娜-玛丽-爱尔德迪伯爵夫人(CountessAnnaMarieErdody, 1779—1837)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她欣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他的挚友。她在1796年嫁给一位匈牙利人,1815年定居克罗埃西亚,一直到1820年才回到奥地利。在1808—1809年才回到奥地利。在1808—1809年的秋冬之际,她在家中为贝多芬安排了房间,两人在1807年至1817年的十年间相当亲密。马瑞克发现,爱尔德迪是贝多芬认识的女人中“最迷人、最难以捉摸的一个”。她并未留下信件或日记,只留下说法矛盾的记载和未经证实的丑闻(涉嫌参与谋杀亲子)。就像许多其他匈牙利贵族,她最后成为梅特涅统治下奥地利这个警察国家的受害者。

        意大利籍的德国人贝蒂娜-布伦塔诺(1785—1859)没有像布鲁斯维克家两姐妹那样的悲剧性,也不像爱尔德迪伯爵夫人令人困惑。她长于表达,身材匀称,有一对黑色的眸子,同时也是歌德善于夸大和说谎的友人。她“似乎”是在1810年至1812年与贝多芬熟识。

        在贝多芬死后,贝蒂娜公布了三封他寄给她的信,其中真正可能的是第二封,日期是1811年2月10日,因为在它上面留有署名。信的内容很轻松,有一小段是:“我到今天早上4点才从狂欢酒会上回到家,当时我真的必须大笑,结果今天我必须大哭。”这透露出贝多芬看穿贝蒂娜的轻浮。如果他曾为她所吸引,他对她的情感不可能像对约瑟芬那样深。

        创立维也纳医学会,并曾在贝多芬病危时前往探视的特丽莎-马尔法第(ThereseMalfatti,1792—1851)是约翰-马尔法第(JohannMalfatt i)的侄女。迷人的安东尼-亚当伯格(1810年曾在维也纳《爱格蒙特》一剧中扮演克拉琛一角)认为特丽莎和她的姐姐安娜是“维也纳最美的两个女孩”。年方18的特丽莎有棕色的卷发、黑色的眸子和果决的气质,令贝多芬甚为倾倒。他突然开始注意他的仪表,请维也纳的一流裁缝为他裁制棉质衬衫和外衣,并且要求魏格勒从波恩取得他的洗礼证明,他又兴冲冲地突然想到结婚。一向很同情特丽莎-布鲁斯维克的马里翁-史考特(M arionScott)提及贝多芬最后受到的羞辱:

        他对这位少女的爱绝对是愚蠢的,她的家人很生气,而她在和他出游过后便拒绝了他的求婚。特丽莎-马尔法第在无意之间报复了特丽莎-布鲁斯维克。

        接下来另一件露水情史是和阿玛丽-塞包德(AmalieSebald,1787— 1849),她是一位歌手,1811年在提布里兹认识贝多芬。比较可能有结果的是和多诺提亚-冯-厄特曼(DorotheavonErtmann,1781—1849)的一段长久关系,厄特曼在1789年嫁给一位奥地利军官,五年后随贝多芬学钢琴,她是当时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最有力的诠释者。贝多芬在1815—1816年将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献给她。

        多诺提亚和贝多芬的关系似乎完全是柏拉图式的、温暖真切的情谊,但是马瑞克认为她可能是贝多芬在1812年所写“永恒的爱人”的收信人。他提出的证据足以为这段著名而且争论不休的故事引出一个全新的方向,但它能否获得证实,还是个疑问。“永恒的爱人”是在贝多芬书房的秘密提屉里被发现的,也就是放特丽莎-布鲁斯维克肖像的地方,这封信没有写收信人地址,日期也不全,而且从未寄出。马瑞克问道:假使它真的从未被寄出,贝多芬是不是受到自我表白的冲动所激荡,在情感激动中写下此信,一如他在写《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并且加以保存时的心情一样?这份手稿目前在柏林的德意志博物馆。

        除了多诺提亚,这封信的可能收信人还包括一些我们已经提过的女性以及另外一些人,无疑这个谜团还会继续困惑着我们,最先提出疑点的申德勒倾向支持收信人是朱丽叶塔。值得注意的是,弗伯斯明确地表示没有人能顺利“宣称这封信的可能收信人之身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很多,但是苦无确实证据”。

        芬妮-吉纳塔西奥-里奥在其《回忆录》(1857)中说,“我姐妹曾发现(贝多芬)手指上戴有一个金戒指,便打趣地问他是否有‘远方的恋人’ 之外的情人,他似乎并未回答。”但他也没有对其他人提起,他一生的谜、他的秘密,都随着他走入坟墓。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4-19 22:28:06

      欢迎你贴到我的古典音乐网站上去:))

       。

      谢谢。希望常去玩。

    作者:马路天使 回复日期:2001-4-20 23:03:15

      脸红~

       没次打算要认真读这本书,最后都没有实现。

       唯一的收获就是译者序和序读的烂熟,呵呵

    作者:懒猫咪 回复日期:2001-4-21 10:08:55

      以爱情为动力的生存,以事业为动力的生存,哪个更好呢。。。。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1 13:03:43

      回西西弗:您的古典音乐网站

         。

        我是从一期《南方周末》上得知的,也看了看,还不错。

      建议多多介绍一下古典音乐知识,因为我建议我同学来看看,皆以

      艰深晦涩拒绝我。我没有精力详细诠释给他们听,并且范围太小,

      没有实际意义。希望能开展普及教育,让作为发烧友的我们喜欢,

      那些爱好音乐却还未入门的普通人也喜欢。

       呵呵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1 13:09:27

      回懒猫咪:

       窃以为爱情是考验,是催化剂,不是目标,不是动力。

      不过爱情倒是客观上促进人的纯粹。

       事业这东西无所谓了,要是是你的兴趣与爱好倒为人间一大美事!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1 13:10:04

      回马路天使 :

       呵呵,加油吧。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4-23 20:38:53

      回菩提小弟:说的是,接受,争取做的更好!:)

    作者:少尉 回复日期:2001-4-26 14:52:29

      是不是没有他就没有林志炫的那首歌呢?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6 19:28:21

      我只知道林志炫的《------的眼泪》,好象与此无关吧

    作者:少尉 回复日期:2001-4-26 20:15:09

      可能就改成“悲の菩提--的眼泪”了。 :)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4-27 12:29:56

      既然是悲嘛

      就应该改为“悲の菩提的微笑”才有宣传效果啊

      哈哈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5-5 12:34:09

      有一点无聊啊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11-15 21:11:52

      UP

     真是什么都敢抄,正规出版社出的书都能给划到自己名下,还煞有介事的回复。

    第五篇:

    

    再看『关天茶舍』所有人的言论——理解的问题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5-8 13:53:00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5-8 13:51:00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5-8 13:46:00

           我们写东西不只是要让人了解,同时更要让人无法了解。无疑的,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叫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罢),它不希望被“任何人”所理解。

           一个非凡的知识和尝试需要传达它的思想时,总会择人而为的,同时它也会树立藩篱以摒拒“其他的人”。所有美好的法意与风格皆有其源头;它们一面避到一旁,并且拉长距离,以防止被“超越”,另一面却到处寻找知音者。我之所以对大家述说关于自己的一切,是因为我不想让我的无知或爽朗的个性阻碍你们对我的了解,朋友;我当然不希望我的爽朗会令你们为难,虽然它能促使我迅速达成目标,不过,我认为在处理较为深奥的问题时,最好就象洗冷水澡一样,快快进去,快快出来。有人说不必太浸入水中,有些人则说水不必放太多——这皆是恐水病者的迷信,是冷水的大敌,那些人完全是一派胡言。

           噢!极冷的水能使人尽快起身!随便让我问一句:当我们对某些事物只略知一二,或仅作表面的接触时,是否往往会造成误解或错觉?是应当完全站在主观的立场上呢,还是应当象母鸡孵蛋一样呢?至少在这种尴尬或棘手的场合中,我们多年可以突如其来地抓住个中的要领,除此别无他法······

           最后,我的简扼还有另外一种价值:在那些紧缠着我的问题中,我必须尽量说得简洁一点,以使后人不致听到太多的废话。尤其是对那些不讲道德的人来说,他必须谨慎小心以免毁了无知,我的意思是某些笨蛋,他们从人生当中除了只学到无知的单纯之外,其余一无所获。而我希望优秀的作品也能提升他们,鼓舞他们,使他们的生命充满热诚的激情。我想再也没有那些热诚的笨蛋受到甜美的鼓舞更能教人兴奋愉悦的了。依简扼的的标准来看,我的话已经说得太多,我的无知经常将我搞得一团糟,我对自己已经任何秘密可言。有时我会因此而感到羞惭,有时则更为此羞惭而感到羞惭。

           或许我们这些人在目前的知识界中的地位已逐渐衰微——科学正在起飞茁壮,最有学问的人已然发觉我们所知道的实在太少了。但如果换是另一种情况的话——知道得太多——则一切会更加糟糕;不管怎样,我们的责任永远是以勿使自身陷与迷乱为止。虽然不可否认的,我们也知道许多其他方面的事物,但是毕竟和有学问的人比起来还是有差别。我们的需求不一样,历练不一样,成长不一样,体悟也不一样;我们需要的更多,也需要的更少。

           一个知识分子究竟需要多少学养是没有公式可循的;如果有的话,也应当是偏向独立自主,反应敏捷,游历或冒险等方面的性向;他令可活得贫穷而自由,而不愿生活富裕而不自由。同样的,一个优秀的舞者所需要的滋养,绝非是脂肪,而是力量和柔软度——我知道一个哲学家所渴求的也和优秀的舞者一样。因为舞是他的理想,他的艺术创作,而且与他个人的信仰差不多,同时也是他的 “礼拜仪式”。······

    作者:王怡 回复日期:2001-5-9 20:59:39

    这个就更加离谱,连大哲尼采的文章《悲剧的诞生卷之三八一》 都敢一字不易搬上来,令我辈叹为观止。可惜天涯衮衮诸公居然没人看出来。

    第六篇:

    

    再看『闲闲书话』最近对存在主义的感悟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11-15 20:46:00

       我觉察到自己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判断与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日趋萎缩,这发现让我悲哀之余也给自己平添了一丝苍凉感,事实如此,我不知道该是悲伤还是解脱。直到遇见加缪,当然,是在书中。    过去一些报纸中有人争论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划分标准,于是许多人干脆把读书人一概看做知识分子,有论者指出,在这个问题上综观中西也许更有意义,西方把对社会文化有杰出贡献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才称为知识分子,如同把那些有着雄厚知识内涵的电视访谈爱称为TALKSHOW,而我们干脆囫囵吞枣,把大把大把的人冠以主持人、歌星甚至艺术家的名号,恶习如此,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读书人不就是知识分子吗?真是罪过。加缪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还是一位作家。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他为祖国前途奔波的时候,当然少不了有人恭维他,称他为社会活动家。这位出生在北非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孩子,童年时期受过不少磨难。父亲在一次大战中死去,而他竟得不到政府的照顾。加缪一直说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是格外敏感和爱憎分明,由于患有肺结核,有时候他也自卑,一次报纸论战让他伤心不已,因为对手竟拿他的疾病做比喻。   

       人有两个世界,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或者说,爱的世界和作战的世界。爱的世界里,加缪略带忧伤,与妻子感情的不睦让他身心疲惫,欣慰的是,他还有两位红颜挚友可以一诉衷肠,后来还有一位女艺术家与他交好,他们在巴黎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女艺术家是前西班牙总理的女儿,为躲避迫害而来,而加缪,来巴黎为的是战斗。在外面的世界里,在法国被占领时期,加缪是位斗士,既不在人格上投降,也不做愚忠的囚徒。他有着清醒的头脑,思维清晰,文笔犀利,忠于自己的思想,也许他还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自己带来信心和勇气。加缪不知道的是,他的文字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尽管他希望这样,希望自己能为受苦受难的民众做些什么,他做到了,文字产生思想,思想在民众中生根发芽,影响深远。

    作者:季米 回复日期:2001-11-16 7:59:28

      帮你翻一下

    作者:折荷泛舸女 回复日期:2001-11-16 18:28:12

      菩堤又胡思乱想了。

      我也翻:)

    作者:not-echo 回复日期:2001-11-16 22:38:16

      fanfan,

      fanzhengkanbudong

    作者:沙客 回复日期:2001-11-17 0:04:02

      我一直弄不明白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到底想表达什么,他居然比尼采还喜欢绕弯子。

      有谁能导读一下吗?

    作者:wocrates 回复日期:2001-11-17 1:13:59

      真想给你启蒙,楼上的!

    作者:wocrates 回复日期:2001-11-17 1:26:24

      作者:wocrates 回复日期:2001-11-15 20:59:28

        悲の菩提 ,听我的话,回去看书,好好读书,别在这儿随意写东西了。你的思考有时很可笑的,太粗浅了。

        读了很多之后,你再发言,这是兄长我对你的直言!

        我希望你写出深刻的东西!

      作者:王怡 回复日期:2001-11-16 21:29:27

        wocrates,你这样说未免过头了。好好读书是对的,不过这些思考在我看来还是难能可贵,我们自己以前读书时用笔写在纸上,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阅读时的写作,写作是一个整理和深化的过程。只不过他们现在可以随时写出来放在网上,而不是像我们以前写在笔记本和抽屉里。

        既然可以放在网上,我们也许稍稍成熟一点的,就可以给点具体的意见,你这样说我觉得过头了。

        当然网络上有浮躁的地方,多看书思考,别为网络一时的浮躁对学业和思想有所阻碍,我想对菩提来说,wocrates的提醒主要的意义在这里。

      作者:wocrates 回复日期:2001-11-16 21:39:24

        王怡兄:

         我的意见比较偏激,所谓矫枉过正是也。但是,有时,不得不如此!写作对于提高思想的作用,我一直怀疑;读书才是重要的。学-思之间的关系不能被置换为读-写之间的关系的。

        我看重悲の菩提 ,看重他的才气与报负,但是,和他接触后,我觉得他最需要的是读书,而他耗在网络上的时间太多了。如果匀出更多的时间读书后再来写作,我敢肯定会不同凡响的。

        王兄,我看重他的。我们私下里交流过,这次提醒是想当头棒喝。我自己苦痛的经验教训,我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不是为了嘲弄与挖苦的。我自己也需要更多的沉潜!

        我们三人共勉!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11-17 14:18:57

      吸取教训

    作者:斗志不灭18 回复日期:2001-11-17 15:09:52

      孺"子"可教

    xiaowhya提交时间是2001/01/02 16:13 ,而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11-15 20:46:00

    可怜wocrates和王怡还争了一番,就没人想过这是转来的,还删了一句“离开校园以后”。可悲!

    第七篇:

    

    再看『天涯杂谈』王小波------他的文章我的思想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5-8 14:08:00

          我的精神之父是王小波,看了他的书我才长大成人。当年我先买了一本他的盗版书,一看之下觉得买盗版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迄今为止他是唯一让奴有这种感受的作者),于是攒了俩月钱去买了正版《时代三部曲》和《我的精神家园》。每一页都写的那么完美,我屡屡废书而叹,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太好看了而看不下去。当时身心获得了极大满足,平静中似乎世上一切都了不足道,油然而生一种想要死掉的感觉,有生以来的无数种生命体会中尚无可与之比肩者。诸位放心,我至今也未因之而去跳楼,否则也不会有今日之灌水:)

              有一期《读书时间》,嘉宾是《南极的一百天》的作者,那位在南极考察归来的科学家就说,在南极,冰罅里几十米几百米寒水其清至极,底部鹅卵石五彩斑斓明晰耀目,以至使人发生幻觉,有人跳了下去,还有人在跳伞时见了此种冰雪奇景而不打开伞包,丧命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该科学家即云,美的极至带来人的心理之极端变化。以奴之经历验之,良有以也,而且不独山川美景以造化之奇有此效果,即纸上之风景小波笔下之文采世界亦足以销魂夺魄。此种读书体会真是万金不易的财富,令奴深感有生之为幸福,而红尘扰扰身世穷通皆不足一哂。尼采所谓人之获救维赖艺术,信然也金玉其言。

              小波随笔与小说参照阅读,解决了奴之人生观,工作态度,对性之认识,艺术观等诸多迷惑。小波无后,奴甘为其精神之子,维深恐愚陋至于极,玷其清名。

              下面是一旧贴,关于生活,生命的点滴感受,聊供诸君一粲:

                             迷思

                               1

              世界控制我,而非我在控制它。当我为此恐慌,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地在能够想见和触及的范围内试图以支配它的一小部分来反抗时,我悲观地发现,我自以为小有胜利的每一步,都迈向它对我加强桎梏的进程。我知道,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比现在更凸显的身份认同我,在某个领域----它固若金汤的迷宫中的一条缝隙里,我与它相互肯定:这种变化正如放逐的囚犯被软禁于牢狱的高级单间,看似舒适但局促百倍。所谓归宿就是锁链收得更紧。

                               2

              茫茫暗夜,跋涉在旷野泥淖之中,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势不两立的双方,不,多方,被牢牢捆在一起,一面跋涉,一面做比短兵相接更其险迫的殊死搏斗,一面还要共同背负着另一角色,他不参加争斗,只是高高在上沉重地注视着这场麻烦。

              也许旷野泥淖不过是我自己的影子所笼罩的黑暗,而跋涉也就是搏斗本身。

                               3

              饱含激情地冲过去,比静待它围袭而来更为可取,理由仅在于,如果死亡是漫漫黑雾,也许因此看起来稀淡些。

                               4

              甚至囚笼之内的自由也没有。我们只是铁窗上的铁棍,功能是阻止别人,其实主要在固定自己。

                               5

              我是一间房屋;当我为艰苦地扒开天棚爬了出去而欣喜时,才发现不过是从一楼到了二楼。

                               6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但很少有人考虑到旅途旦夕结束,而只担心客栈里的妓女是否有性病。

                               7

              我仿佛坐在一间空屋子的中央写作,墙壁的威胁和虚空的挤压使我在笔下拼命飞跑。

                               8

              没有拥有,只有得手。

                               9

              离群索居,无论是否在精神上,必然难耐孤独;与人日夕把臂,则又不堪其扰。通常是以二者的交替交揉来求得平衡,正所谓以毒攻毒;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不无乐观地说,在一个不死不休的往复过程里,人们无怨的归宿和无奈的归属都得到满足。

                               10

              体育彩票当然不是由于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热心而能存在,它勾动无数可怜的欲望,是一个直白而公平的恶作剧。我渴望获头彩,即变成一个和一张物质和嫉妒的兑换券捆在一起的可虫;而我,作为我自己,并未因此增添任何意义,在这里,幸福就是自取其辱。

                               11

              无罪的罪恶在你我身上繁衍泛滥。当我揭示它时,并不表明我已经涤净任何污垢,我只是认为,有关揭示的能力,勇气和行为是尊严所在。而彻底清洗则是不可能的,正如“净身”一词所意味着的:没有任何污垢与罪恶的人已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12

              没有任何任务与危机,但紧迫使人苦涩难耐悲怆无言。

                               13

              所谓追赶不是你背后有人或别的什么,而是你已经被追赶。

                               14

              应当改变原有的价值观:认为乐比苦更可取;这样诸多问题迎刃而解,或者竟已不成其为问题。

                               15

              无人知晓,更无人来过,但无数眼睛仍然从空中窥来,使逃匿之处一样令人别扭。

                               16

              痛快,几无异于乐,即痛苦的过程行进很快,使人舒适。

                               17

              没有火焰,燃烧在静默里疯狂,而终于焚噬到最表层的冰冷之时,一切已溘然成灰。

                               18

              就是自己的脚印,时刻画地为牢。

                               19

              该怎样抓住抵附住自己,才能感受攀援的真实呢,哪怕根本没有上升的可能。

                               20

              无可言说。也不能有任何行动。

                               21

              分化,分裂而不分离,如果真有柄利斧能将我一劈为二,那有多好。

                               22

              蛇在草丛中游动,倏忽隐现。我就是草丛,也是蛇;是捕蛇的鹰,也是被蛇猎的鼠。

                               23

              个人的进步也如同刀刃,越狭窄越锋利,但也越有可能崩坏。

                               24

              两种饥饿折磨着我们,一种迫使我们不断地填充,另一种怂恿我们尝试变换填充的方式。

                               25

              黑暗中黑色的眼睛,只能窥视光明。

                               26

              我们所以孜孜不倦地添高崖壁,只为了跳下之后,延长坠落的时间。

                               27

              我制定规则,还是规则制定我?

                               28

              一个人掌握一项技术越是熟练精湛,他就离自己越远,而且到最后--其实一开始也是技术掌握了他,而不是他掌握技术。

                               29

              吃人,武装斗争再也推翻不了的一去不回的吃人。世界只剩几颗牙齿和齿缝里的肉屑,命运就是机械运动,咀嚼与被咀嚼,唯有一声惊叹幸免而完整:“看,多好的胃口!”

                               30

              和那只青蛙相比,我们的优越感和苦闷都因为我们是后跌入井中。虽然我们为什么会失足跌落以及跌落之前的究竟谁也说不清,虽然我们和它头上的天空一样大,但我们行事总是以有更广阔的天空为前提。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比获得的烦恼更多。为此我们在青蛙面前失掉了平常心,虽然它从未向我们质疑,但我们一直试图向它最后证明这一点--天空更大,却总无结果,因为青蛙和我们谁都不能爬出去看看。

        作者:王怡 回复日期:2001-4-16 19:59:56

          能贴到关天来吗?我喜欢。你这样的文字对于我在你的年龄时,真是不敢想象的。

          但相同的是思想的激情,直到今天。

        作者:天心人 回复日期:2001-4-16 22:34:29

          文章写的非常好,我知道你的天份相当高,但是总是感觉到你的心境

          不平衡,这样会磨损你的才气,兄弟 多珍重!

           天心人

        作者:then 回复日期:2001-4-17 12:29:44

          怎么感觉和汪国真一样

        作者:正版麦田 回复日期:2001-4-22 5:46:00

          不能拿汪国真来 比

        作者:逍遥散人 回复日期:2001-4-24 21:56:58

          读到这样的文字,想哭。

        作者:悲の菩提 回复日期:2001-5-5 12:36:41

          但是阁下你哭不出来吧!

        作者:showface 回复日期:2001-5-7 4:25:55

          王小波是天才。可惜天嫉英才啊。

      作者:长江后浪 回复日期:2001-5-7 20:08:18

         感觉象是《哥德的格言和随感录》的翻版。

         不是说这些思想本身没有火花,而是太碎了(我个人以为),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它们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从而落到生活的实处话,似乎更会让人有一种完整而具体的实感。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风险自负,盈亏自负。

    小奚奴提交于2000-12-9,而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4-19 13:16:00

    而关天茶社的版主王怡居然还来了一句“你这样的文字对于我在你的年龄时,真是不敢想象的。”为什么不先思考一下呢?、

    他树立自己形象的主要就是这几篇帖,可惜,都不是他自己的。也许还有更多,但是我无法搜索到,所以没有证据不能乱说。

    要想推翻这些证据,悲の菩提需要证明:这些人都是抄袭他的,而且在他没有发表出来的时候就提前抄袭了;或者证明,这些人都是他的化名。不过好象那些网友不会同意,尼采更不会同意;当然,他还可以说他不是故意的,一不小心忘了注明转载,回复里也忘了说明,并对别人的赞誉安之若素,一不小心真的以为是自己写的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有很多帖子不是自己的。他的帖子水准相差太大,这我在前面就说过。一会儿是个哲人,一会又说些大失水准的话。譬如在《购旧书奇闻录》(这是可以看出其真实水准的帖子)中他居然把《读书》定性为“文学书籍”,这才发现自己读了N年的杂志居然是本“文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引。

    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尖酸刻薄,心浮气燥......这些都是悲の菩提的缺点,从一些帖子和回复能够看出来。不举例了。

    最恶心的是《大学生活的烦恼》,这里不厌其烦,全文收录。

    『关天茶舍』大学生活的烦恼(灌水帖)

     作者:悲の菩提 提交日期:2001-10-11 1:28:00

       我最近忙死了,课程比高三的时候还多,认识了几个留学生,要学英语。还要写稿,编稿,排版。唉!最近看了天涯的帖子我就想写一些长久以来的感想,不吐不快,但是没有时间!我想晚上写,就别睡觉了,

        但我是数学白痴,而早上都是数学课!没有办法!555:(我以为旅游管理不学数学,结果要求和经济学的一样,好难!光是英语就有8小时一星期。

        知道吗?知道吗?刚刚我班主任跑网吧来了!找我!说是选班委,问我为什么不参加。我是去找留学生学英语了。我觉得我有好多需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我决定旷课语文,哲学,计算机了!实在不行,就不听课,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计算机老师说过关就可以了,语文,哲学老师是我朋友。最多我不参加学生会工作,不要奖学金好了。但是那些老师又特别喜欢叫我起来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很欣赏我。我是死要面子的人,所以不能不认真听课。唉,我的班长的位置啊!心理不平衡。所有老师都很器重我,看好我。结果我没有去参加选举,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负责,没有展现出来自己的水平。说老实话,我现在是大一学生里面混得最好,人际关系最好,事情最多的大忙人!哲学老师说我是他教书生涯见过的最让他感到吃惊,欣喜的学生。(他是北师大博士,我有一天在200个同学和他面前演讲,深刻的理论震惊了所有人)。语文老师是衣钵(天涯的斑竹,和我是朋友)的朋友,看过我的文章,昨天考验我的古诗词水平,还好这个我最不擅长的东西过了关。不是我在炫耀什么,我只是想说,我的能力毕竟大家是承认了的。(否则不会让一个大一学生全权负责2个院报的编辑工作,班主任不会专门去找我帮忙写开篇词,领导不会特别提醒叫我要多为本学院多做事情,其他学院的少管一点)。我的人际关系较为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一进学校,所有学生会的人熟悉了,贵州,四川老乡帮了我很多忙,交了院报的编辑朋友,和天涯的网友联系上了,通过办事又结交了外面电台的DJ和搞音乐的人,留学生。他们都是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人,我和他们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好!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事情多少影响了我的生活的某些方面。这样是否值得?学生会工作,广播站工作我是否应该参加?我应该怎么上课?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天很晚了,我只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看了不必为我烦恼。:)

    最后,

    我想对悲の菩提说:我只是一块绊脚石,跌倒了你自己站起来。你的路真的很长。不要为了名气毁了自己,而且还都是虚假的名气。

    还要对所有关心他的人说:他实在普通不过,根本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厉害和完美。也许有的人早就知道他的帖子是抄袭的,可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说,但是这样的纵容只会害了他。

    这次连续所谓“此文本来就是转的,何来抄袭之说?”所谓“顺手就发出去了”更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没有人揭露,一定有人在旁边偷笑。如果说这次“转载事件”是无意的,那以前的怎么解释呢?但是我知道,你总有理由的,你总是无辜的。

标签: 生活不易的说说心情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