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经典语录集锦(第79辑)

短语录 148 0

第一辑换个角度理解,替别人想一想换个角度理解,替别人想一想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都可以归因于你想你的,我想我的。理解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多为他人着想,简言之,多给予一点,少索取一些。

也许是因为我们把“理解万岁”喊得太多太滥的缘故,“理解”二字反变得不易理解了。这话似乎说得有点儿耸人听闻,其实并不算过分。仔细翻检一下我们的生活,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父子母女之间、婆媳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喊着要多一些理解。

“理解”是什么?姑且不谈,先举个例子:教师给学生讲公式,他在备课时,首先想的是他教授的对象是不懂这个公式的学生,于是他以学生之心揣摸这个公式,设法把它变得通俗易懂,然后传授。讲授之后便问学生:“你们懂了吗?(换言之即为:你们理解了吗?)学生答:我们懂了(理解了)。于是教师释然。反之,如果做教师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则不必费心去思考深入浅出的讲解方法,“这不是很明白的一个公式?难道你们不懂吗?你们为什么就不懂呢?真是笨!”学生哗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虽与上例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换个角度,替别人想一想。

把“理解”释为:换个角度,替别人想一想,问题似乎简单了。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矛盾从何而来?多是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你要这样做,我要那样干,于是矛盾产生,到处磕磕碰碰,隔阂越来越多,理解越来越少。

要多些理解,就不妨在发言伊始、责骂之前、下结论之先换个角度:

见公共汽车售票员态度不好,本欲发火斥责,换个角度想,他一天八小时在夏热冬冷拥挤嘈杂的环境中工作,起五更睡半夜,是何等辛苦!于是释然:“你们也不容易呢!”乘客如此,那售票员见人人争先恐后地挤车,宁可让车不开,也非得挤2上去,便烦不胜烦,正待破口大骂,此刻若换角度想:他们为的是上班不迟到,如果迟到会扣掉奖金……于是平和:“大家往里挤一挤,多上几位,都不容易!”这就是理解。

教师、家长为学生为子女早恋怒火冲天,在将要处分痛打之际,换角度想:“这是青春期的一种表现,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心态,我们也有过青春期……”于是改变方式,循循诱导,事半功倍。做学生子女的,往往以一种逆反心理对抗长辈的管教,轻则不语,重则顶撞出走,若换角度想:“他们是为了谁好?我也会有做父母的那一天,我会怎样管教孩子?”于是前嫌尽弃。这就是理解。

如此这般,无须赘言。凡事若都能换个角度想,即可化干戈为玉帛。

多为他人着想,就是“理解”的本质。人们常说:自私是人的天性,更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由此看来,理解简直就成了不可能的事,人人为己,谁还会换角度去为别人着想?其实不然。对抱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本无“理解”可言,他们已不在我们谈话之列。然而,对有点儿“自私”的人则不同,若能用“理解”的眼光看待“自私”便会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在为实现自我目标奋斗的同时,他(她)亦在为社会做着贡献,而且他(她)的所为,也离不开群体的合作与帮助。如果每个人能在做“自私行为”的同时,去感受一下群体的关怀与帮助,“自私”便会渐溶于理解的海洋之中。当然若硬要“为己”,也只好由之,且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我们不该把“理解”这两个字看得过于高深,或把它放在一个不可诠释的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其实,“理解”就在我们每天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多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问题就行了。

人生应是给予而不是索取,这是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试着去做一点点,你给予一点儿,他给予一点儿,人人给一点儿出来,“理解”就会多很多。这就像挤公共汽车,当你挤上去了,别忘了如果再挤进去一步,便又可以多上一个人。事情就是如此简单,“理解”就是这么容易!

“理解”并不难,它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给别人留出一点空间

只要一个人还享有生存的权利,或者只要我们无权剥夺,亦或是我们原本不想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就应该给他一定的生存空间。

又一次从报纸上见到亲生女儿因恋爱受到干涉愤然杀死父母的长篇报道,读之令人惴惴不安。然而类似的报道近年来在新闻媒体时有出现,几乎到了屡见不鲜的程度。生身父母与血脉相承的儿女,缘何到了结怨成仇以至于相互残杀的程度?其中的原因自然各有不同,惟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行凶者常常是被逼上了绝路。

这篇报道说的是女儿因爱上一个无业青年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甚至多次打骂、搅闹,因而产生了杀人恶念。记得前不久还曾看到两篇父母杀死亲生儿子的报道,原因是儿子为处对象多次向他们要钱并且每一次都是连打带骂拳脚相加直至刀光相见。人们在惊叹之余一定会问:该用什么办法杜绝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我以为办法是有的,诸如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等等。这其中有一个不失为简捷而又效用持久的办法,那就是让人们都能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即:在谋求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要给别人一点自由空间。我国古代有一句著名的军事术语,叫作做“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说当自己被逼上绝境、只有死路一条时,求生的欲望便成了反败为胜的惟一可能,因为这是最后一搏,只有以死相拼才有可能夺回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作为生存前提的,而所谓死亡便是生存空间被彻底地剥夺。这个道理还告诉我们:当你剥夺别人的生存空间时,就必然要遭到反抗、还击直至以死相拼。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无不如此。

人类是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逐渐认识到生态平衡这个道理的。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类一直将虎豹豺狼等等猛兽视为自己的天敌,穷追猛打、任意屠杀,然而当地球上除人类之外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动物濒于灭种时,我们才猛然醒悟: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当所有的物种全都灭绝,当人类占领了地球上的所有空间,也就是人类自身消亡的开始。这是自然界已经证明了的客观真理。然而,在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界,就在于他的社会性。生存于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活着并不是指时间的长短,而是一个空间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角逐乃至争战,可以看作是对空间的争夺。也就是说,剥夺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就等于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反之亦然。所以,只要一个人还享有生存的权利,或者只要我们无权剥夺,亦或是我们原本不想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就应该给他一定的生存空间。

正如生物界讲求生态平衡一样,在社会范畴里也同样有一个人人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道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占据一定生存空间的个体,同时又以他人的存在为生存条件,即与他人共同拥有一个大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地剥夺他人,最终必将剥夺自己。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无不如此。历来的剥削阶级不懂得这个道理,贪官污吏们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讲,他们终将是短命的、是不会长久的。那些制造了家庭悲剧的人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家破人亡的结局。

珍惜别人带给自己的感动,

也要用心制造一份感动给别人

朋友之间多一份感动,必然会深化而更见默契;恋人之间多一份感动,爱情一定会升华而更加牢固。

打开信箱,忽然瞥见当天的报纸里夹着一封信,上面的地址是电脑打印的,优美而且整齐,不觉有些迷茫。是谁寄来的呢?我好像没有从事电脑工作的朋友,惴惴然又惑惑然地撕开封口。精美的信笺一殿开,跃入眼帘的是曾经熟悉之极的飘逸字体,一句淡淡的问候:“龚兄,久违了!”让我一下子想起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他。

毕业以后,我几乎已经与他没有了任何的联系,真想不到很久以后的今天却能收到他的信。他写道:“龚兄,我们一起在校园里共同生活了四年,而今一别又是数年。过去的四年总让我时时想起,包括四年之中的你。做学生的时候,我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简单,然而如今那菁菁校园中的一切有什么不是心底里最可珍惜的回忆呢?分手至今,不知你变了没有?变得怎样?如今想着你善饮的海量和幽默的谈吐,想着你那一手龙飞凤舞的书法,想着我们曾一起做过的许多傻事和闹过的笑话,真想有一个相聚的机会,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共话短长咧!”

信写得很短,然而我却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心里觉得暖洋洋的。也就是这么一封平平常常的信,但由我这分别许久的同学给我捎来竟也让我这个男子汉在高兴之余生出几许感激的柔情。但同时又有了一丝隐隐的自责:你呀你,真是太好了,自顾自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只让友谊的风筝在空中随意地飘扬,任其飞去飞来,哪怕是无影无踪,却不懂得用心去牵引他、捕捉他、编织他,真是太对不住自己的朋友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为别人制造一份感动呢?

想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现代人生活在这么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但是这加快的节奏却时刻也不该疏忽了对自身心灵的关注和呵护啊。譬如平时很少碰头的朋友过生日了,而你又没空前去祝贺,你不妨用心去为他挑选一张合适的贺卡,写下你温馨的祝福,那么我想,这位朋友虽然未曾见到你,但也肯定会为你的这番举动深深打动,又譬如闲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妨在这样的日子里买上三二支美丽的鲜花,在不期然中敲开朋友的家门。我想迎接你的除了朋友的惊喜之外,必然还有深深的感激,朋友之间的感情经过这番轻轻的收拾,必然会深化而更见默契了。而至于相爱的人之间,当爱情鸟缭绕彼此的心灵的时候,多一点感动无疑会使这份爱升华,更牢固。

比如在风雪的夜晚,外出的爱人迟迟未归,这时候如果你撑一把伞在她必到的车站等上一等。这时候风更大,雪也更猛了,但这一切你都毫不在乎。你只想着自己的爱人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回家的路上赶,所以尽管你站得腰酸背痛,你依然坚强地站立着,因为在你心上有你的爱人,对爱人的眷恋之情在心里陡然升起。终于当爱人出现在你视野里的时候,尽管你已是百般疲劳,但你还是向她伸出了你的双手,露着你宽慰的笑脸。这时候你完全可以从爱人的眼神里看到她的那一份感动,等待尽管漫长,它却如一股暖流注入了爱人的心中让她为之感动,也让你自己感动,因为你的心里还存着这么一份真挚的感情,它让你们的爱情有了可以升华的无尽的源泉………

在与人的交往中,如果能够用心一点的话,我们会有太多感动别人也被别人感动的机会。生命本来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地匆匆又匆匆,挥手之间黄发已经变成垂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赐予我们的这份瑰宝,不用心去制造一份份感动来浇灌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如果生命是一段荒漠中的旅途,那么就让感动带给你一片生命的绿洲;如果生命是一场坚辛的开拓和探索,那么就让感动化作你滋润心灵的甘泉;如果生命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就让感动作为和谐的歌词;如果生命是一片纯净的天空,那么就让感动作为蓝天上五色斑斓的气球去点缀这蓝蓝的晴空吧!

年轻人在恋爱的季节,总在那些精致包装下的流行歌曲中学着制造浪漫,而这种浪漫毕竟含着太多的商业气息和矫揉造作,而对于现世的生活,我们不如学着去制造一些感动吧,让感动作为我们心底最美好的珍藏,为我们的人生开出一条灿烂辉煌的成功道路!

不由地我对我的这位同学产生了深深的谢意,我感谢他为我上了这生动的一课,他让我懂得珍视别人带给我的感动,也要去用心制造一份感动给朋友、爱人、家人和生活中相处在一起的人们。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狠毒的攻讦,不在于明火执仗,而在于精心地设计一个圈套,最可悲的不过于明知是个圈套,但仍不得不钻进去。

首先请看几则幽默:

A星期一上午,学校统一开班会,校长要讲一些重要事情。上课了,只听班级广播响起来:“各班班主任请注意,如果你们班的喇叭不出声音,听到广播后请马上向广播室报告。”

B妹妹:哥,请帮我系一下鞋带好吗?

哥哥:我要去学校学雷锋做好事,没空。

C男:今天你们厂放什么电影?

女:《老井》。

男:这部电影没啥意思。

女:你怎么知道?

男:我已看过八遍了。

D病人:我的记忆已完全消失了。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

病人:去年八月二十日上午八点。

读过以后,我们也许不禁而笑,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两组互相矛盾的事件组合在同一情景中,相互干涉而显得滑稽可笑。一般来说,言语不能自相矛盾,这是逻辑思维得以进行的起码条件。但有时,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通过言行不一,言语的前后矛盾和行为的相互抵触,造成彼此对言行不同认识的交叉,往往能产生幽默的趣味。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自相矛盾幽默,出现在恋人和夫妻之间。这对于化解两人之间的纠葛起着其他办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新婚夫妇婚后不久吵了一架,各不相让,最后妻子嚎啕大哭。她边哭边哽咽着说:“我———我要跟你吹,我这就离开这里,回娘家去。”“那太好了,亲爱的!”丈夫说,“拿去吧,这是车钱。”妻子数了数钱说:“那,回来路费怎么办呢?”既然是宣告要吹,不言而喻就是不再回来,可是又问回来的路费怎么办,说明还想回来,二者自相矛盾。于是,两人之间的不欢很快冰释,夫妻重归于好。

矛盾法幽默术就其功能来说有两类,一是自我暴露型,一是攻击型。

自我暴露型往往是故作蠢言自我调侃,或者在言谈、行动、性格等方面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一种矛盾对立。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老师认为他处理问题有独到之处。一次老师约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考问他。

心理学家开门见山就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约翰懒洋洋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不会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约翰的幽默之处就在于答案很巧妙地包含在自相矛盾的对答中,显示出特有的机智。

再看一例:

明明家的闹钟坏了,明明修了好半天,可还是停着不走,妈妈问:“明明,你少装了什么零件吧?”明明说:“没有哇!这不,还多了三个没装下啊!”

明明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不由自主地造成说话前后矛盾形成幽默的。

攻击型幽默的特点是诱导对方说话自我矛盾或者抓住对方说话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要害,揭示其好笑之处以达到批评或攻击的效果。

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当召见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向沙皇深深鞠躬致敬,只有谢昂着头,凛然而立,从头到脚打量着沙皇。沙皇大怒,问道:“你是什么人?”“我是谢甫琴科。”“你怎么胆敢不给我鞠躬?举国上下,谁见我不低头?”谢回答:“不是我要见你,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给你深深地弯腰行礼,你怎么能看得清我呢?”

这段对话中,沙皇要见诗人,这里用的是“召见”,可以理解为其中包含着要看见本人脸面的意思,而沙皇要诗人鞠躬,当然就看不到脸面了。谢甫琴科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沙皇的自相矛盾,从容应对,寓对沙皇的蔑视于幽默的话语之中。

再如:有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来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年轻人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

爱迪生听后,笑道:“既然一切东西都被溶解,那么拿什么东西来放置万能溶液呢?”

爱迪生这里抓住年轻人原话中包含的一个错误判断,当场用归谬法进行反驳,即引申出两个自相矛盾的判断:一是承认这种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二是承认这种溶液也有它不能溶解的器皿。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和矛盾律,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显示了爱迪生特有的幽默。一声“对不起”,一笑泯恩仇发生磕碰说声对不起,双方怒消气散,有了过失或误会由衷地说一句“对不起”,显示出一个人的高尚的品格和可贵的情操。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相互之间发生一些磕碰是难免的。其中,有不少往往是始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诸如骑车不留神碰到他人,浇花不注意水滴到楼下晾晒的衣服上,走路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一且发生磕碰,有的人不管有理没理,便大肆训斥、谩骂、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而有的人却能“先发制人”,说声“对不起”表示个歉意,于是双方怒消气散,“一笑泯恩仇”。

“对不起”三个字,听起来平平常常,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有着奇特的作用。有了过失或误会,由衷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它显示了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和可贵的情操,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远比唇枪舌剑对人的教育效果好得多,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得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彼此谦让增添了新的内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它能使强者低头,弱者宽慰,使怒气消散,心平气和,令人产生反响,增进互相的感情共鸣与交流。反之,有了过失或误会,双方斤斤计较、各不相让,以至剑拔弩张,拳脚相见,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事,就有可能使矛盾升级,导致人与人、户与户、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紧张,有的甚至酿成悲剧,遗恨终生。“对不起”是人类美好的语言,其能量不可低估。在一些无谓的冲突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先说一声“对不起”,就是得理也让人三分,我想,这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大有裨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对诸如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往常被看作“小事”的事都一一做了具体要求,这充分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愿社会上人人都注意生活中出现的磕碰小事并认真处理好这些小事,用“对不起”的力量化解矛盾、“治疗”碰撞,让世人从我们使用“对不起”的行动中看到一个人的高尚品格,看到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感受到一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温馨。

希望每个人都学会使用“对不起”。

永远不要踌躇接受别人伸出的手

如果需要就敢说“不”字千万不要羞怯,这是为了自己的“人”字,永远能够大写。

拉哈布·萨卡尔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拉哈布正走,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要车吗?”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贪婪的神情。“只有那些没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这是拉哈布坚定不移的观点。因此,他一辈子连轿子都没坐过一回,认为那简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要。”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

黄包车夫拉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也许拉车是这个穷汉惟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个有学问的人,许多概念———资本主义、平等、穷苦人、上帝、劳动分配、农村的赤贫、工业、封建主义等等,片刻之间都闪进了他的脑海。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黄包车夫———天哪,他是那样面黄肌瘦!拉哈布心里顿时对他生出了怜悯之情。

黄包车夫摇着铃铛,又招呼拉哈布道:“来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

“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6便士。”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萨卡尔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萨卡尔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可您根本没坐车呀。”“我从来不坐黄包车。我认为这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拉着车子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你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

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关怀

是人类永远的需要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每个人的口袋里总是积攒着一大堆需要。世界上一直都存在着希望。我们不但需要自己,更需要别人。

我们先从这样一种描述开始。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总是积攒着一大堆需要。我们随便用手摸一下,就能抓出一个甚至几个“需要”来,看着手上这些“宝贝”,我们或激动、或惆怅、或希冀、或烦恼……由此我们开始对它们加以认真清理。我们试图先找出那个最迫切予以满足的需要为起点,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地把它们一次性安排好,让口袋里的每一位伙计都感到满意并且都承认我们选择时的公正态度。对我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幅结构单纯但却富有诗意的生活图画。

但不巧的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根本办不到。这口袋像个无底洞,永远有安排不完的需要,更糟糕的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货色还无时无刻地变换着自己的面孔和位置。我们似乎随时都得重新调整和解决我们的需要。这经常弄得我们手足无措、精疲力竭。最终我们悲哀地得出结论:人类不存在永远而有秩序的需要,有的只是疲于奔命,换句话说,就是把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金字塔”牌人类需要理论像玩七巧板一样拆采摆去,无休止地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

事情如果真的这样,人类就该心甘情愿地陷入永久的盲目和混乱之中难以自拔了。社会也就无所谓文明和进步,我们每个人则更无所谓追求和价值可言。世界将变得一蹋糊涂。但正如你所看到的,事实正好相反,我们的整个世界一直都在充满着希望,尽管也确曾出现过(或者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和混乱。

原因在哪儿?是什么机制遏制了这种盲目和混乱?

答案非常简单:是确实存在的一种永远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关怀———使然。

有了这种了解和关怀,才有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我们才有了信仰、自爱、魅力,才有了做人的尊严。

有了这种了解和关怀,才有了我们每个人内心里的幸福和欢乐,痛苦和眼泪等无数种情绪和情绪的表现。

有了这种了解和关怀,才有了人与人的平等、互尊和彼此信赖,也才有了你我他的相互帮助和共同祝福。

有了这种了解和关怀,才有了我们恋爱的激动、婚姻的美满、家庭的和睦、事业的发达和财富的增加。

有了这种了解和关怀,才有了冲突和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与此相类似的灾难过后,我们对自身行为、目的的反思乃至于人类更高层次的接近和沟通。

还有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缘之于此的太多了,甚至可以囊括一切的一切。

然而,当我们感到口袋里各种各样的需要都难以满足时,我们却似乎没认真地去考虑这一人生永远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关怀,是被如何对待了。当然,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没过分忽略过它,至少我们没把它遗弃在口袋的最底层。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障碍。这障碍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其感到难以逾越。作为现代人,我们希望抛弃愚昧,渴求甩掉无知,并且正充满信心地准备跨越贫穷,但是,我们却在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关怀上一筹莫展,徘徊不前。作为一种即时的需要,也许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那么一点点,而在这个属于人类共有的世界里,作为一种每个人的生命之源和全部意义的需要,我们却又显得那么贫乏。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段不长也不算短的生命历程。在这段生命历程中,我们绝不可能使自己成为一座孤岛,我们不但需要自己,我们更需要别人,一旦我们跨越了那个障碍,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关怀———这正是人类永远的需要,并且你将因此而永远拥有。

如果需要就敢说“不”字,

千万不要羞怯

拒绝是思想的超越,它使生活变得简洁;拒绝是理性的警觉,它使世界更加和谐。

拒绝,是人们在处世交往中经常会碰到的话题。对一般朋友而言,假使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加思索地加以拒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当好朋友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你又无法满足对方时,你就会感到左右为难,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此时你可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拒绝”方法。

对好朋友提出的请求、条件、愿望而你无法满足,你千万不能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而是要给予对方一个直截了当、简洁干脆的拒绝,来表明你的态度,同时向他解释清楚你所处的境地和办成这件事所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难度,不要使对方心存幻想。

有这样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铁杆”哥们王某和刘某。小王大学毕业后在某区人事局供职,小刘则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工作。一天,小刘携带礼品来到小王家,开门见山地说;“老朋友,我想跳槽换个工作。现在我那家工厂产品没销路,效益差,收入低。请你无论如何帮这个忙。”他俩是患难知己,帮忙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王只是一般干部,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便对小刘如实说道:“我虽在人事局工作,但人微言轻。加之现在的人事决定权都下放到企业,你这个忙恐怕很难帮得上。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

在这里,小王知道自己“立升”有限,便直截、爽快地向小刘回绝。但“拒绝”的原因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让对方产生“关键时刻不帮忙”的想法。要是你不自量力,口头允诺下来,但最终无法办到,反而会给对方产生“帮忙不卖力”的误解而使好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对于好朋友提出的要求,自己能够办得到,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想满足对方。这时你如果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会显得太露骨和不近人情,容易伤了彼此的友情。此时你不妨用委婉含蓄的方法不动声色地、体面地向朋友表示拒绝。小殷对摄像机朝思暮想了很长时间。一天,他心一横,花费了多年积蓄,从商店里乐滋滋地捧回一架崭新的进口摄像机。打那以后,他一有空便围着它转,爱不释手。时隔不久,小殷中学的要好同学跑来,说下星期他外出旅游想借用小殷的摄像机。说实在的,带这么个高级玩艺儿去旅游,小殷真担心给鼓捣坏了。但不借吧怕伤了多年的友谊,且又难以启齿,于是小殷便不置可否地对同学说:“到时候再说吧。有空一定借给你。”

对这类勉为其难的要求,小殷既不说借,也不说不借,实际上为自己的最终拒绝留下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如此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不至于出现尴尬的僵局,又回绝了对方的要求。小殷的同学如果是个明白人,一定会心领神会,知“难”而退。

对好朋友提出与你合作办事的要求、建议,你不妨调侃一下,开个玩笑,转移目标,将对方的要求、建议拒之于千里之外。

小蔡和小楼是一对好朋友。小蔡很早就下海经商,经过几年拼搏苦斗,如今已跻身“大亨”之列了。他屡次三番劝小楼辞职,和他一起投资经商,口称保证小楼发财。小楼是求稳怕风险的人,爱舞文弄墨,不谙经商门道,但对小蔡的好意又不宜生硬地拒绝,便调侃说:“人家都说我没有财运,发不了财。要是我和你合伙做生意,不但我会输得精光,到时还会连累你,把你从风度翩翩的大款下降为身无分文的平民……”一个玩笑,小楼便将自己的态度表露得明白无误。小蔡闻之,也只能作罢。

他们虽然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但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对好朋友的善意建议,拒绝更要讲究艺术性,用调侃玩笑来拒绝对方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双方长期的理解、宽容、互助来共同维系,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当对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愿望时,拒绝一定要得体,不能鲁莽、轻率,将多年的友谊毁于一旦。

生活的秘诀在于给予

如果我们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帮助别人,那种心情是再令人兴奋不过了。

(一)爱与温情

任何负面的情绪在与爱接触后,就如冰雪遇上阳光,很容易就消融了。

福克斯说的好,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二)感恩

一切情绪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爱心,但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恩也是一种爱,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

(三)好奇心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断成长,那么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如果你不希望人生过得那么乏味,那就在生活中多带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奥妙之处,你就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四)振奋与热情

如果做任何事情带着振奋与热情,它就会变得多彩多姿,因为它们能把困难化为机会。热情最有伟大的力量,鼓励我们以更快的节奏迈向人生的目标。我们要如何才会有热情呢?你可以运用表情:讲话要有力、看事情要远、以无比的决心追求期望的目标。可千万别想浑浑噩噩过日子。(五)毅力

你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毅力能够决定我们在面对困难、失败、诱惑时的态度,看看我们是倒了下去还是屹立不动。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单单靠着“一时的热劲”是不成的,你一定得具备毅力方能成事。

(六)弹性

要保证任何一件事能够成功,保持弹性的做事方法绝不可少。要你选择弹性,其实也就是要你选择快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必然会遇到诸多无法控制的事情,然而只要你的想法和行动能保持弹性,那么人生就能永保成功。(七)信心

不轻易动摇的信心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当你有信心,就敢于尝试、敢于去冒险。要想建立信心有个办法,那就是不断练习去使用它。如果有人问你是否能把鞋带系好?为什么你敢回答得那么肯定?只因为你做过这件事已经成千上万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不断从各方面练习自己的信心,迟早有一天你会慢慢地发现,不知何时信心已在那里。

(八)快乐

你知道吗,内心的快乐跟脸上的快乐有很大的差别,前者能使你充满自信、对人生心怀希望,带给周围人同样的快乐。脸上的快乐具有能消除害怕、生气、挫折感、难过、失望、沮丧、懊悔及不中用的能力,当你不管遭遇了什么事,硬是在脸上浮现笑容,就会使你觉得再也没什么比这个更让你难受的了。

要想脸上表现出快乐的样子,首先是要知道学会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

(九)活力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如果你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那就很难享受到拥有它的快乐。你要经常注意自己是否活力充沛,因为一切情绪都来自于你的身体,如果你觉得有些情绪溢出常轨,那就赶紧检查一下身体吧。

另外一个保持活力的方法,就是要维持身体足够的精力。得适度休息,以补充失去的精力。同时研究还发现我们越是运动就越能产生精力。

(十)服务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给予。

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我们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可以帮助别人,那种心情是再令人兴奋不过了。常常我们会被那些为了追求人生最高价值之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无条件地去关心人们,带给人们极大的福气。每天我们都应该好好省思,到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别只想到自己。

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

它会结出祥和的果实

生活不欢迎放任无忌,为他人着想正如流动的空气,活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凡事要想到别人的辛劳与付出,想到别人的困难与窘境,想到别人的期盼与等待。

夜深了邻居已入睡,此刻你就不要狂歌劲舞。现代民宅建筑还隔不断那冲击的声浪。影响别人休息或孩子学习,也就影响了邻里和睦。为他人着想,其实也关系到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品德与形象。

早晨的公交车最拥挤,车厢内的人就不要保留更多宽松,应让出一些空间给寒风中的等车人。考虑他人,设身处地的思考,共同的速度就会得到保证。虽然最后一个挤上车的人,没法知道是谁为他让出了站脚之地,但他会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

生活不欢迎放任无忌。为他人着想随处可见,正如空气的流动,活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从人的体外到头脑激活着我们的肌肤与思想。丈夫考虑妻子,搭一把手分揽她的一些家务,爱便会浓缩甜美;儿女考虑父母,多一点自立,多一些进取,孝道便会提升高度;领导多考虑一些员工,体谅员工的辛劳,监督则会变成自觉,大家都少了烦躁,团结就会变成企业的财富;富裕考虑贫困,救助便着色一幅美景;发达考虑落后,风尚便谱写一曲颂歌。

为他人着想,让窗口的清风吹进来,使更多人感受清爽;为他人着想,让阳光照在他人身上,大家就可共同分享温暖;为他人着想,让河水汩汩,阻碍流淌的礁石;为他人着想,让草儿青青,不去践踏初萌的希望。

为他人着想就是凡事要想到别人的辛劳与付出,想到别人的困难与窘境,想到别人的期盼与等待,想到别人的花开与花落。从而想到父母兄弟、同事亲朋、山河林木、风雪雨露,想到事业的顺达,国家的兴旺。

为他人着想就是从自我做起,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挑剔与责怪,同志间便能增添友情和支持,街市与商厦中便会飞出文明与和谐。

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它会结出祥和的果实。为他人着想是力量的启动,它会推动文明的进程。

为他人着想,社会便成为一个欢乐广场;为他人着想,生活便会变成愉快的享受。你也会收到盛情邀请,从而得到一个甜甜的圆满与舒畅。

人生总有值得你牵挂的人

用自己的心去牵挂别人是一种情爱,能得到别人的牵挂是一种幸福,渴望得到别人的牵挂,就要用心去牵挂别人。

牵挂是一根线,系在你我的心里;牵挂是一盏灯,亮在思亲的梦里;牵挂是一弯月牙,挂在泪光闪闪的盼里。亲情和友情,悲欢与离合,衍生出许多感情的牵挂。别后的日子魂牵梦绕般挂念亲人和朋友,孤单寂寞的时候渴望得到朋友和亲人的牵挂。

一位大学毕业毅然去南方打工的朋友来信说:她在家时,总是得到父母的宠爱、亲人的呵护、朋友的关爱,一切成了生活中的习惯和自然,常常浑然不觉。读书期间虽然也远离家庭,但有几个好姐妹的相互关照,校园生活又充满乐趣,倒也没什么需要牵挂和去牵挂什么,三天两头忙不迭地收到父母哥姐的来信,就乐此不疲地回一封信,报报平安,也无需牵挂。现在远在南国大都市,孤单单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人会把她当小孩子呵护,没有人会因她初来乍到而放松对她的要求,也没有人会在夜晚想起孤独的她。那里随处都是冷漠的面孔,随处都存在有形和无形的交易,时刻都会被别人提防,自己也不得不提防别人。在静静的夜里自己时常强烈地渴望着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哪怕是母亲唠叨的叮嘱,或朋友不甚精彩的内心独白,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能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这位曾经无忧无虑的女孩终于尝到了孤独的滋味,终于迈进了社会的门槛。她多么渴望在遥远的地方仍有人牵挂她,知晓她的存在,关心她的生活。但一个人成年了,是留不住学生时代的天真与浪漫的。在她收信并不多的日子里,她不停地问自己:是自己真的成熟不再需要牵挂,还是朋友因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淡忘了那份情感,淡忘了异乡的我?她在期盼那份纯真的牵挂中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一直渴望别人在乎自己、牵挂自己。

渴望牵挂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力量。平淡的生活多一份浓浓的期待,你就会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增加追求的勇气。

表姐晖刚去美国洛杉矶留学的那年秋天,她母亲千方百计托人带去一大箱女儿爱吃的藕粉。当一位去华盛顿定居的重庆人把这箱随他飞越了半个地球的藕粉专程从华盛顿送到洛杉矶晖的手中时,她惊愕得愣了半天神,在洛杉矶街面上到处都能买到价格便宜的藕粉,何需花大额运费跨越重洋又专车送达?晖在打给母亲的电话中说,吃着这高价藕粉,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叫母亲不要再做这不划算的事。四年后,表姐在回国前夕给我写信,信中又提到这件事,她说家乡产的东西那里几乎都买得到,但在这几年中,她天天都盼望像收到那箱藕粉一样收到亲人和朋友从家乡捎来的音讯。表姐在异国他乡一直生活在这种浓浓的渴望里,也正是这种渴望,激励着她勤奋攻读,攻克了学业上的一个个难关,使她早日回国报效家乡。

用自己的心去牵挂别人是一种情爱,能得到别人的牵挂是一种幸福,渴望得到别人的牵挂,就要用心去牵挂别人。用一种真情感受生活,你就会在你的付出和你的期待中得到一份真爱,你就会在两情依依的牵挂中不再孤独,不再烦闷,不再伤感,你就真的很幸福。

人生总有值得你牵挂的人。

请学会牵挂。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就是对别人的善意永不忘怀。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生命的阳光永远沐浴着你。因为感恩,而懂得生命的意义。

《红楼梦》里有一段神话,说的是贾宝玉前生在赤霞宫里做神瑛侍者,常在西方灵河岸边行走,看见那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就“日以甘露灌溉”,后来,那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也就是后来的林黛玉了。

绛珠仙草受了侍者的雨露之惠后,感叹说:“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该还得过了。”

如此美丽的缠绵的前盟后约,为的是感恩,哪怕明知这一切都将是悲剧收场(流泪一生),也在所不惜,生命因此变得可贵而魅力无穷。

现代的中国人有很多人格上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失掉了感恩的心情。侠士情怀,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可贵品性,可慢慢地,在一些人心里却不再愿拥有它了。“知恩不报非君子”,一个不会说“谢谢”的人,还能奢望他有多少义举?记得不久前,一位老师在个人画展上,说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若干年前,他对人生感到迷茫的时候,一位先辈劝诫他、鼓励他、资助他,使他走上正路,而能有今天的成就,这位先辈是他最大的恩人。恩人虽已过世,这位老师仍拥着恩人的后代,当众表示无限的感恩乃至泪流满面。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人格,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难得。一个健康的人际社会,感恩的心情是其必要条件。一个淳厚的、洋溢古风的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在单纯的善意上。所谓单纯,就是指没有私心,不求回报,出之于一片真诚,也就是发之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与人互相帮助,是人类文明放射出的第一线光辉。

但是,这种从“本能”发展为一种社会行为模式,要靠道德的修养,那就是感恩的心情,就是对别人的善意永不忘怀。古人很在乎报恩,其实报恩与否并不重要,有人在你危难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使你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可你这一生能不能有机会报答他,是很难说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机会并不多,重要的是要常怀感激的心情,把别人对你的善意当作榜样,不断去帮助别人。一个知道感恩的社会,必然是充满温情与爱心的社会,也就是真正的文明社会。而可悲的是,生活中的很多人,不知何故,只知记仇,不知感恩,别人的帮助,他视为当然,甚至漠然处之。一次坐公车,看见一青年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行动不便的妇女,那人“理直气壮”地坐下后,一声不吭,青年人似乎有所等待,片刻之后,他说:“太太,你刚才说什么?”那女人不解地说:“没说什么呀?干吗?”那青年故作恍然大悟状:“哦,我以为你在说谢谢!”当时,我不敢看她的脸,她应该感到羞愧,她不知什么是“感恩”!

常怀感恩之心,生命的阳光便会永远沐浴着你。因为感恩,而拥有温柔心;因为感恩,而不再寂寞;因为感恩,而懂得生命的意义;因为感恩,而不再怕黑暗,不再徘徊,从而更执著一份信念,爱用爱唤醒,走过所有的日子!要给人以“台阶”

人际交往“和为贵”。给人以“台阶”,也是一种“人和”。增加一些“台阶”,生活就多一些温馨,多一些和谐。

在人际接触、交往中,常常会碰到“尴尬”,怎么解决呢?实践告诉我们,最佳方法是给尴尬者一个“台阶”下。举个例子吧。一次,李素丽检查下车乘客的车票,一个小伙子掏遍全身衣袋就是拿不出票来。李素丽看出小伙子没买票,就说:“你可能一时着急找不到票了,要不,你今天再买一张,下车后,你要是找到了,下次坐我的车就不用买票了。”小伙子不好意思了,拿出两元钱说:“大姐,刚才我没买票,你说怎么罚就怎么罚吧!”“按我们的规定,下车逃票才罚款,您及时补票就行了。下次上车要主动买票,这样就不耽误您的时间了。”李素丽就这样让小伙子顺利地下了“台阶”,及时改了错。

倘若这件事换成另一种方法处理:或“揭露”老底儿,令小伙子更加尴尬;或奚落挖苦,令小伙子狼狈不堪;或严加痛斥,令小伙子撕下脸皮,暴跳如雷,不顾一切地同李素丽干一仗,弄得双方都下不了台。行吗?当然是不行的。其实,给人“台阶”下,既是一种思想境界,又是一种交往艺术。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常因一时冲动、糊涂、疏忽,一下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是难免的,说错做错了,自己很后悔,也很尴尬,特别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更是如此。给尴尬者一个“台阶”下,这种大度、宽容和谅解,不仅显示了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而且是对尴尬者人格的尊重。这样做,对方惭愧,感激,深受教育,口服心服,也就自觉顺着“台阶”改错了。看来,使尴尬者不再尴尬,消除摩擦,“化干戈为玉帛”,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给人“台阶”下,其实也是一种“人和”。人际交往“和为贵”。“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在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如果能增加一些“台阶”,生活中就多了一些温馨,多了一些和谐,多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理解,多了一些尊重,就会避免内耗、戾气,让一切事物趋向圆满。显然,正像李素丽所说,给尴尬者下了一个“台阶”,自己的工作水平、思想境界、人格形象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只有学会“吃亏”才能够最终

寻得人生的宝藏

人世间无巧可讨。人一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粮、活自己的一份寿。讨巧的路不通,人们便联想它的反面———吃亏。

想讨巧,怕吃亏,恐为人之常情。巧为何物?得多利也。商战中算计了对方,假劣商品使顾客受骗,贪小便宜者遇到卖主算错了账,官场上置政敌于败地,殴斗中多打到对手两记老拳……这时,似乎没有不觉讨巧而高兴者。生活在今天的某些人,由于生活现实的一点点无奈,竟会时常学习起如何占些便宜、讨些巧,至少也要防备怎样不吃亏。某家庭,男方是县处级干部,整日不沾家;女方本是教师,由于她的管教、辅导,儿子小学、初中成绩拔尖。后来丈夫利用职权,将妻子调入政府机关,提了科长,妻子也整日工作、应酬,几乎没有时间管儿子。现在儿子学习下滑到考大学根本无望的程度,夫妻俩整天为儿子会不会违法犯罪而提心吊胆。望着别人的子女进了大学,做母亲的于是省悟:以儿子的命运前程为代价,换个科长及一时的荣耀,实在不值。也不奇怪,事情总是有得必有失的。

贪官污吏的贪污没有不是从讨巧开始的。开始讨小巧,吃吃喝喝,小占小得;继而讨大巧,巧取豪夺,受贿勒索。人云:“巧不可占尽,福不可享尽,权不可用尽。”总要讨巧,习惯讨巧,无巧不讨,倘到“尽”时,灾祸便随之而来。招来的是辱门之羞,牢狱之苦,杀身之祸,吃了“大亏”。

吃亏讨巧的事,有时还须辩证地看,所谓见仁见智。有位教导主任,兢兢业业工作四十年,退休没几个月突发脑溢血辞世了。有人说她吃了大亏,少拿了多少退休金,白忙活了一辈子,没享到清福。果真如此吗?若我们细想一下,就会知道,她的一生实在是太充实了!她走的是一生最辉煌的一段,又免却了老来疾病的痛苦折磨。

透辟地看,人世间无巧可讨。人生只有生存方式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一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粮、睡自己的一张床、活自己的一份寿、忙自己的一份活儿。什么是自己的呢?说行政职务吧,“一张纸”而已;说功名吧,似若浮云;说钱财吧,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历经数千年推敲,最终结论竟是: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按说吃到肚里该是自己的了,可这也经不起推敲。君不见官爷、款爷、大爷们盛宴不断,山珍海味,哪知肠胃吸收有限,大多排泄掉了,白忙活一番;吸收稍多一些,身体消耗又有限,营养会在身体的各部位,尤其是腹部积存起来,反成累赘,闹出病来。

讨巧的路不通,人们便联想到它的反面———吃亏。郑板桥镌了两枚印章:“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播了种子一定会有收获,用了力决不至于白费。《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彳扁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冯谖回报,孟尝君不悦。“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就“吃亏”而言,上代人和下代人比较,历代人和当代人比较,上代人、历代人总是吃亏的,有了这种“吃亏”,人类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孝顺父母、歌颂祖先、赞美历史。倘若“吃光用光”,断了子孙的生路、种粮,不只要遭后人怨怪,连当代人也要责骂的。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均要吃亏,连亏也不愿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社会的脊梁。或许我们可以说,“讨巧”是在挥霍财富,而只有学会“吃亏”才能够最终寻得人生的宝藏。

今天,我收到的是拒绝;

明天,我收到的就是欢迎

面对拒绝,正确的回答其实只需两个字———不怕。不怕拒绝,意味着一种执著,一种坚韧,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

偶然翻阅杂志,读到一位“推销大王”传奇的经历,在赞叹其非凡的业绩之余,更赞赏他面对别人询问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那耐人寻味的四字答案———不怕拒绝。

由此,我想到了大学的一位同窗。刚入学时,他的写作水平在中文系里,连中游都排不上。大家预测了一大串将来有可能成为作家、诗人的才子才女,也没他的份儿。可他偏不服输,发誓非要成为作家不可。于是,他便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接到退稿笺。看到他苦心写就的稿子一回回地被编辑拒绝,好友便纷纷劝他,别在那条小路上挤了。他却摇头道:“今天,我收到的是拒绝;明天,我收到的就会是欢迎。”很多已发表过作品的同学,都因为受不了后来的一次次失败,打碎了当作家的梦幻,他却还在痴心不改地坚持着。大学毕业五年后,他终于成了我们几届中文系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作家,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他现在是稿约不断,应接不暇。

我的这位同窗的经历,正好验证了那位“推销大王”所言———不怕拒绝。

是啊,一生中,我们每个人不知要品尝多少次被人拒绝的滋味啊!当你带着热切的希望踏进考场,焦灼的等待之后,却是名落孙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下再去一试,依然是望着大学的校门兴叹;当你苦口婆心地反复宣传、推荐一项新产品时,人家只是冷冷地回一句“走吧,没人买的”;当你推敲了又推敲,终于写成了一篇自以为很不错的小说,投寄了一家又一家刊物,结果却是“从此杳无音信”;当你揣着各种证件,满怀信心地走进那家其实招聘要求并不高的公司,在一番问答之后,对方只是甩过来冷淡的一句“你这样的人才,我们不需要”;当你对那个女孩暗恋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将那足以感动自己的情书呈上,接到的却是“请去找别的更好的女孩吧”之类的托词;当你在雨中将伞递给一位陌生的少女时,她却心怀疑虑地盯着你摇头,然后加快步伐,逃也似地躲开了……哦,太多太多了,几乎我们每一天都能碰上不少这样或那样的拒绝,可以说,无数的拒绝,就围绕在我们身边。

面对拒绝,正确的回答其实只需两个字———不怕。不怕拒绝,意味着一种执著、一种坚韧、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初遇拒绝或几经拒绝,便放弃了初衷,是很难成就大业的。

不怕拒绝,意味着持有一份坦然、一份从容、一份对自己最大的信任。那是相信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式,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不怕拒绝,需要有大山一样的刚毅、大海一样的胸怀,需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需要淡然相对“十年冷板凳”的孤独,需要“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豁达,需要能“把一百次失败看作是一百次成功”的聪颖,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那才是真正的勇士———在拒绝中,发现不足,奋起直追;在拒绝中,磨练意志,探寻出路;在拒绝中,充实自我,完善生命;在拒绝中,把爱演绎得那般美丽动人,把情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在拒绝中,咀嚼生活的苦辣酸甜,品味岁月的风风雨雨……

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把拒绝当作一块磨石,情愿接受那份刻骨铭心的砥砺;把拒绝当成一本迷人的书,在一遍遍地熏陶中,终有一日会恍然大悟;把拒绝当成一个知心的朋友,甘心与其共度沧桑……拒绝中有苦,也有乐;有迷茫,也有希望;有冷漠,也有温情;有失落,也有收获……拒绝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无限丰富的神奇的大千世界,永远闪烁着迷人的诱惑。不怕拒绝,是一种精神,亦是一种品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渴望辉煌的生命,就不该也无法回避那迎面而来的一个个拒绝。

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分寸,

处世的标准是把握分寸

做人与处世并非要规范,而是要把握分寸。难易之间,一定是先做人,后处世。

台湾有一个电视节目叫《非常男女》,介绍十男十女这二十个年轻人时,除了身高、体重、专业、爱好之外,会提到他(她)做得最糟的一件事,比如某个女护士由于大意把肛表插入病人的口腔之类。但是大家并不会觉得这个女孩可憎可恶,却报以开怀大笑。

其实做人和处世并非要规范,而是要把握分寸。人的可爱之处在于有个性,个性造成差异,差异使社会丰富多采。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子,该是多么可怕的事。但有个性并不是放纵自我。记得年轻的时候,高兴起来通宵达旦,夜夜欢歌,烦恼起来眼泪成河,恨不得房屋熊熊燃烧,人们乱喊乱叫,世界末日即刻来临。

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分寸。

做人和处世的标准是把握分寸。

我们形容一个人待人接物炉火纯青会用“舒服”这个词,也无非是肯定这个人的分寸感。

说做人处世难,就难在分寸感需要修养和修炼,这显然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它又不可能从单一途径上索取,不是上学或者培训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悟性、需要自我完善和净化,需要思想、意识、行事、言谈等全方位的积累,它是逐渐加深的。

谁也不是一天就变得收放自如,做人处世游刃有余,想一想我们自己,蠢事、傻事干过一大堆,也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挫折和教训的帮助下渐渐自省,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和行事风格,道性一天胜似一天。所以做人要有信心,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

说做人处世易,就易在它归根结底还是还原本色。真实和自然的东西会有一种长久的朴素之美。做人也是这样,既然没有统一尺码,你就完全可以做回自己,爽快大方的人不必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人也不必故出豪迈的样子,只要是最真实的你,就有可爱之处。处世也是这样,首先是不虚伪,不歹毒,不跟红顶白、落井下石,除此之外你怎么做都是你的个人选择,别人无可厚非。

自然流露、真我色彩,这就是有的人无论性格如何,狂野、刚烈、木讷、不善言词都会得到别人尊重和理解的理由;反过来,有些做作矫情的人,即使做一些很合理的事也让人难以容忍。做回本真的自己,应该不会太难。

然而对我们来说,难易之间,一定是先做人,后处世。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和一个卑微猥琐的人做同一件事,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结果。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无形的东西,比如真诚、良知、责任、友情,它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适时拒绝帮助,是一个人

走向人生之路的必经关口

当一个人有能力拒绝帮助时,他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适时拒绝帮助,是一个真正有生存智慧的体现。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适时拒绝帮助是督促自己上进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毫无选择地接受帮助和适时拒绝帮助,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呢?这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往往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的高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卓越与平庸。接受帮助和拒绝帮助,就一个个孤立的生活事件来说并不十分重要,但要是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存态度,并将它凝固成一种思维习惯,那对一个人的发展与前途就起决定作用了。

太多的关怀、太多的爱护、太多的帮助,会使一个人变得软弱无力,变得目光短浅,变得毫无生气。所以,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有能力适时拒绝帮助,让自己坚强起来,真正有自立的能力;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也不会一味地帮助对方而让他失去自我行动的能力。真正的帮助应该是一种鼓励、一种引导、一种推动,接受这种帮助于人生是有益的,要是把别人代替做事视为帮助那你就失去了自立生活的能力了。永远让别人扶着走路,就永远没有独立走路的能力,虽然四肢健全但却成了精神意志上的残废人。

朋友、亲人帮助你是出于善意,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你在还有能力完成什么的时候拒绝帮助并不是不领情,是你想自己一个人渡过难关,检验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自立能力。当然,当你面临绝境时是不该拒绝帮助的,否则连生存的资本都失去了,还如何自立自强呢?

拒绝帮助,目的就是不用人扶着走路而自信自己有能力独立行走,即使开始时走得慢一些蹒跚一些也应该自信自己有能力走下去,自己走习惯了就不会凡事依赖亲友了,也不会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灰心丧气了。在美国,拒绝帮助的人是较多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就想自己应该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独立的前提是不依靠别人,自然就应该拒绝帮助了。在美国,有人说“我想帮助你”往往被理解成“我瞧不起你”,我也有头脑也有双手干啥用你帮助?在美国,要想帮助朋友是件很费心的事,你只能引导他,只能帮他出主意,只能在后面推动他,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做无名英雄的境界,有时这会更能体现出情感的分量。在这种拒绝帮助的环境下生活的人都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时,他的儿子失业了竟靠救济金生活而不向父亲要一分钱,因为他认为一个成年人向父母伸手是天大的耻辱,要是向别人伸手讨帮助那更是被人耻笑了。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1994年11月23日晚,人民大会堂近万人为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的精彩演奏鼓红了手掌,这位音乐大师双腿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不能站立行走,可面对热情的观众,他竟拒绝旁人的搀扶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自己拄双拐站了起来接受鲜花并向观众致意,这位音乐大师就是伊扎克·帕尔曼。这位被全世界敬仰的音乐大师每场演出都是自己吃力地站起来向观众致谢的,他对采访他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成功来源于自己,世上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只要你想做好……这下我们能理解这位音乐大师的成功了吧?他四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全家人都认为从此苦难将伴随帕尔曼一生,可帕尔曼却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成功的人,令人敬仰的人,我想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拒绝帮助”。他认为世上没有残废人而只有残疾人,他自己坚信自己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他不靠别人的帮助,拒绝别人的帮助,就像他在台上坚持自己站起来一样,因此他成了世界级音乐大师。我想,这位音乐大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他还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有能力适时拒绝帮助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当然,这是很难达到的人生境界,但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永远与大成功无缘,而只能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互相帮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是被众人称颂的品德,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也就产生了许多离开帮助就不知该如何生活的人,也产生了在种种帮助下“艰难度日”的人。有许多人活了几十年靠父母靠朋友靠政府靠单位,就是从来没依靠过自己,他们过惯了这种“精神寄生虫”的生活,一旦离开帮助就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竟到处炫耀这种帮助:我父母每个月都给我200元、我哥哥帮我修房子我一分钱没花、我姑父真大方送我一套1000多元的西服、我哥们儿帮我找了个好工作……而你干什么了?无端受人帮助或是乞求别人的帮助又与乞丐何异呢?今年夏天我采访过一个家境困难在众人帮助下得以上学的孩子,这个孩子悄悄告诉我一句话:我发自内心感谢他们,永远忘不了他们,但我一定要争取早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全家!我想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的,因为众人的好心帮助使他明白了人应该自立生活。

适时拒绝帮助,是一个人走向自己人生之路的必经关口,是一个人自主自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当一个人有能力拒绝帮助时,他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我们应该有能力接受一种全新的又是被无数事实验证为正确的生存思维方法:适时拒绝帮助。这也是一个人真正有生存智慧的体现。有了这种生存观,人生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也就永远与绝望无缘而与希望成为一体了,成功才会永远陪伴着你。

标签: 人生哲理的句子经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