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短语录 9 0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通用9篇)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篇1

「兔子先生去散步」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只看文字,它是一本討論標誌的書,由許多個標誌串成的一個故事,有些是我們常見的,有些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可是只要稍稍用心去體會,便能夠猜出它們代表的意思,它不但可以得到小讀者的共鳴,有些還有讓小讀者會心一笑的幽默效果。這個活動的目標是:1.在故事情境中了解常見標誌的含義,並願意遵守。2.大膽猜測標誌的意思,嘗試根據不同功對標誌分類。3.嘗試分組合作,為幼兒園設計標誌。

活動一開始,坑洞、樓梯和兔子的標誌隱藏在白板之中,很好地營造了一種變魔術的神秘、有趣氛圍,對孩子們來說是新鮮又刺激的,有效地集中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迅速被吸引並且投入到活動中來。此時通過開放性的提問,使他們發散性思維的火花一觸即發。同時讓幼兒與白板互動,點出隱藏在白板中的其他標誌,和課件來個「親密接觸」,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好奇、愛探索的天性,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以飽滿的精神參與活動。

第二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欣賞故事、理解標誌。在這一環節,課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直觀、色彩鮮艷、圖像逼真等特點,能引領幼兒進入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且基於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技術,使得課件「兔子先生去散步」具備了較強的開放性。如兔子先生設置為可以拖動,與傳統的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相比,通過人機交互形式,使得課件自然流暢的演示與教師即時的語言、肢體動作相得益彰,更能營造一種自然生動、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課件的演示很好地創設了一種啟發、引導式的教學環境,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幼兒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與課件積極互動的同時也帶動著幼兒與課件的互動。如教師鼓勵幼兒邊觀看課件邊根據標誌的提示進行故事情節的猜想,孩子思維一直處於一種激活的狀態,形成了教師、課件和幼兒三者之間積極有效的互動,使得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體會了標誌的重要作用。

接著,活動從引導幼兒關注故事中的標誌,到設疑引發孩子大膽創編故事情節,嘗試創作標誌,再轉移到對生活中標誌的關注,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總之,整個活動設計科學合理,在活動中不斷強化了幼兒看標誌、按標誌行動的意識,高效地達成了活動目標。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2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領域的活動來得枯燥、單調,幼兒又年齡小,邏輯思維尚在發展,於是就要求老師在組織指導活動中要多花心思。

近期班上的幼兒對各種圖形非常感興趣,有小朋友問我:「老師,我們吃的包子是不是圓的?」「今天我們吃的饅頭是方的嗎?……」我發現班上的幼兒對身邊的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有渴望了解圖形寶寶的欲望。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這節認識圖形的活動。

為了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同時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三種圖形比作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交朋友,還特別設計了一個故事情境作為導入,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其次,在組織形式上行,我把幼兒分成若干小組,人手提供一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胸飾,讓幼兒在邊操作、邊觀察、邊發現的過程中自主地領悟知識。這種活動形式,對小班的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幼兒要有良好的學習常規,特別是要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而且在操作環節中,充分調動幼兒感官,訓練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同時,我通過個別回答、集體回答的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在活動中,幼兒的情緒很活躍,能把自己發現的主動地告訴老師和周邊的小夥伴,使幼兒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整個活動過程以遊戲貫穿始終,活動中幼兒的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孩子的創造性,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在本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沒有創設幼兒合作交流的機會,語言還要精煉等,在以後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應加以改進。合理安排活動時間,注重重點,為幼兒預留充分的自主空間,日常活動中有意規範教師語言,為幼兒傳遞良好的語感,培養幼兒善於表達的能力。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3

上午我在太陽一班執教了本學期的教研課,這次活動我們是以「蝴蝶樂」為主線,整個過程都以蝴蝶貫穿始終。下面來介紹一下我組織完前兩個活動「親親熱熱:蝴蝶找朋友」「說說唱唱:三隻蝴蝶」後的感想。

活動的一開始我先唱起「坐下來」歌請寶寶和家長圍成圓圈坐下,與寶寶打完招呼後便出示「蝴蝶」,以蝴蝶找朋友的方式請寶寶逐一上前做自我介紹。但這次與以前有所不同的是,改為寶寶帶著蝴蝶去找朋友,在這個問候環節中,讓寶寶自己去找朋友,能夠增進他們對同伴的了解和感情,促進寶寶的社會性能力的發展。活動後我還對家長進行了家庭中的延伸指導:在生活中家長也要鼓勵寶寶自己去找朋友,以此來培養寶寶的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考慮到使活動之間的環節能更自然地過渡,我加入了「蝴蝶飛呀飛,飛去找寶寶做朋友,蝴蝶飛呀飛,也飛到老師的大書上,找老師做朋友了」的過渡語,使寶寶與家長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我手中的大書上來,之後就引出故事《三隻蝴蝶》。在欣賞大書封面的時候我請寶寶和家長一起觀察:封面上有幾隻蝴蝶?它們分別是什麼顏色的?通過點數、講述顏色,寶寶們很自然地感受到數量與色彩,一帶而過地接受了數學方面的知識。雖然對故事進行過處理,但故事內容還是有點長,課前我還有點擔心寶寶的注意力不會持續太久,但活動中寶寶們那專心與認真的神情讓我出乎意料,我想這是與老師在講述故事時那誇張的語氣、豐富的表情以及色彩鮮艷的書本畫面分不開的。於是,在此刻我便向家長介紹了本環節的發展價值及家庭延伸:經典、簡短的小故事可以培養寶寶的傾聽習慣,對文學活動的喜愛,增進寶寶的認識能力。在家中家長也可選擇一些配有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插圖的圖畫書,還可用誇張的語氣、表情、動作等非語言手段來培養寶寶對閱讀活動的興趣。

接下來的「蝴蝶找花」遊戲,重點是讓寶寶願意聽著音樂和老師、家長、同伴一起進行遊戲,其實這其中也暗藏著一個顏色匹配的環節。遊戲前,我讓寶寶和家長對自己的角色進行確認:我們也變成蝴蝶一起做遊戲吧,看看你是什麼顏色的蝴蝶。並以他們是某蝴蝶的角色跟他們打招呼,如「紅蝴蝶你好!」。接著,以「避雨」的情境,引導寶寶進行顏色的匹配對應。當太陽出來後,蝴蝶高高興興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遊戲。在這個遊戲中我指導家長以身示範,用優美的動作來吸引寶寶願意跟著音樂學習蝴蝶飛舞的動作,當聽到「打雷下雨」的聲音後趕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顏色的花朵避雨,如發現寶寶找錯了家長可以用語言指導寶寶進行檢查,感知顏色的匹配對應。最後還讓相同顏色的蝴蝶抱在一起,充分體驗到與家長、同伴共同遊戲的樂趣。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4

這樣不會說總數的。於是,我在這個環節增加了練習的次數。

在科學活動《有趣的烏龜》中,主要是讓孩子能有興趣地觀察烏龜,說出烏龜的特徵。在觀察活動中,我首先將烏龜放在實物投影儀下,從烏龜的整體顏色、形狀開始觀察,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經驗,知道烏龜有頭、有四隻腳,還有一隻大龜殼。但在實物投影儀下,烏龜殼的花紋、烏龜的肚子花紋,都顯示得很明顯。孩子們對這個發現很驚喜,開心地叫:「還有綠綠的花紋!」接下來,我用筆敲敲烏龜的殼,孩子們說:「有聲音,有聲音吔!」有了這些發現,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更足了。我給每一組的孩子提供了一隻小烏龜,進行分組觀察,孩子們相互交流著,有些孩子很認真地趴著看,有些孩子指指點點,非常認真。

在這個活動中,唯一有遺憾的是孩子們沒有看到烏龜游泳,因為天氣冷的緣故,或者是被孩子們敲敲的緣故,烏龜後來再也沒有從龜殼中伸出四肢和頭,所以即使放在水裡,烏龜也沒有游泳。於是,我將這個問題留給孩子們以後的觀察:請小朋友以後再去看看,烏龜是怎麼游泳的?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5

案例描述:升入大班後,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提高幼兒身體協調性及跳躍能力。我班從開學初就制定12月中旬將舉行一次跳繩比賽。為了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學會跳繩,我們事先就以校訊通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家長為孩子購買兩根繩子一根放在家中練習,一根帶到幼兒園進行練習。跳繩成了孩子們在幼兒園中最常見的運動項目了。鑫磊是個小男孩,每天來幼兒園的時候基本都是晨間活動快結束的時候,當其他的孩子正在整理繩子要休息時他就出現了。那一天又是如此,"鑫磊去拿自己的繩子來練習一下吧,老師好久都沒看見你練習跳繩了哦"我故意這麼說道(還不會跳繩的他自己不急,我到是開始著急起來了)。而他就笑嘻嘻的去拿了自己的繩子,可是他拿著繩子左揉揉右捏捏就是沒有跳起來。我便問他:"你為什麼不跳繩呢?"他嘟著嘴巴說:"媽媽太忙了,一直在玩電腦,沒有教我跳。"聽完他的話,我便告訴他媽媽沒有教你可以自己學啊,老師也可以教你。來,先把繩子甩到自己的腳前方,雙腳再並齊向前一起跳,10分鐘過去了,雖然還沒有學會,但是看到他認真的一甩一跳的想要跳過去,我便鼓勵他再多練習幾下,並告訴他明天早點來,多練習老師相信你很快就會學會的,他笑著點了點頭。

分析:

"過於依賴"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鑫磊不夠主動比較懶散的習慣。在家裡,父母對他過於保護,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理,而使鑫磊有了一種依賴思想,媽媽沒教我,我就不用學了的心理思想。缺乏了孩子的自主性及主動學習的態度。

反思:

對於鑫磊的表現應更多的給予信任,幫其他戰勝過於依賴的思想。讓孩子了解不是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在媽媽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要學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採取了一同練習和耐心幫助相結合的方法,促使鑫磊克服依賴思想,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鍛煉自己。在家長方面我也和鑫磊的媽媽以電話的方式進行了溝通交流,他的'媽媽聽我這麼一說也很是著急,其實在家中不是沒有教孩子跳繩而是鑫磊不肯好好的練習跳繩,依賴著媽媽就是不肯動起來。為此我和他的媽媽共施良策,促其轉變,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學的、適應鑫磊特點的教育方案。如讓鑫磊每天早點來幼兒園,多有時間參加戶外運動。關注和支持鑫磊有益的興趣和愛好,並為之提供方便,培養他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鑫磊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6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事先讓每個孩子帶了兩支春筍。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由外及里開始觀察筍,看看、摸摸、比比,孩子感受到了毛筍和雷筍的不同:粗細不一、長短不一,連筍殼也不一樣。接下來,我通過「裡面會不會也不一樣呢?」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有繼續探究的願望。於是,孩子們開始剝筍,這是孩子們都沒有體驗過的活動,於是有孩子就遇到困難了:這個筍殼怎麼剝?我將筍放在實物展示台上,讓孩子仔細觀察了下筍殼的走向,讓孩子自己發現剝筍的方法,經過孩子自己的探索之後,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剝筍了,除了個別兩三個孩子的動作發展不是很好的,還需要幫忙。在剝完筍之後,孩子們發現筍都有一節一節的,我將筍豎著切開,孩子們驚訝地發現裡面怎麼像樓梯一樣,也有孩子說像格子。在收拾整理的時候,我們還進行了插筍殼的遊戲,既讓孩子將筍殼進行了整理,也讓孩子進行了想像,創作了作品,孩子們也體驗到了成就感。

整個活動在老師的提示下,孩子們參與的興趣很高,傾聽得也很認真,還能發現問題,希望得到老師的技術幫助。我想,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是真正讓孩子們學習的活動!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7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大班語言活動——《我們的祖國真大》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大家看了祖國風光的圖片,孩子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國真美祖國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徵,了解了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從而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同時我感到電腦帶來的方便,自己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好幾遍,讓幼兒充分感受南北方景色的差異。

我以遊戲"我是小導遊"的方式,和大家觀看大螢幕上的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因為在詩歌中有一句是: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裡,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了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裡的不同活動,從而激發孩子去探索世界上人們在同一時間裡的不同活動,孩子們說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名字,積極性很高。

在整個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幼兒初步理解了中國的最南方、最北方的在地圖上的位置,知道了南、北方的不同氣候情況及人們的活動。兒歌的內容比較簡煉,應該比較容易掌握,但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的學習熱情還不夠高漲,可能有的提問設計不是太合理,導致幼兒回答問題出現針對性不夠。有的兒歌的內容教師的解釋不夠到位,幼兒理解不夠。例如:圍著火爐吃西瓜——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是祖國的哪裡?為什麼要圍著火爐吃西瓜?在以後的區角活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8

手工活動「甲蟲」是在觀察甲蟲圖片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中,我在展台上進行了詳細地講解和示範,結果在幼兒創作的作品中,我發現好多孩子把甲蟲的腿搓得好長,一個個不像甲蟲,倒像是螃蟹。導致這樣的原因,我想可能有這些:

第一,我在講解的時候,只注重了腿的數量,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去觀察甲蟲腿的形狀,因此孩子在製作的時候,也對這個腿的形狀忽視了,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

第二,孩子的分泥能力不是很強。之前在玩橡皮泥的時候,沒有分泥的這個技能,這是第一次孩子們需要在大團的橡皮泥中分離出自己需要的一團,並且6塊是需要差不多大的,這對孩子來說還是有點困難。

第三,孩子的觀察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在觀察甲蟲圖片的時候,孩子對甲蟲腿的觀察還不夠細緻,當自己心裡有疑惑的時候,也不會再進行觀察,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缺乏的一種表現。

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心得體會 篇9

「對不起」之後

戶外活動分散遊戲的時候,我突然聽到小朋友的哭聲,我一看原來是張智豪,我趕緊走過去,「孩子,怎麼哭了?」他指著寧其順,「寧其順打我」「奧,他可能不是故意的」。我找到早已跑開的寧其順,「你快跟張智豪去道歉」寧其順笑嘻嘻的說「對不起」,張智豪邊哭邊說「沒關係」,但沒過幾分鐘,又有孩子來說「老師,寧其順打我啦」,我再次找來寧其順,「你怎麼回事?老是打小朋友」, 「對不起、沒關係」問題貌似又解決了。

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們好像已經把「對不起」當成了犯錯誤以後避免處罰的「法寶」,覺得只要說聲「對不起」而另一個小朋友就一定會說「沒關係」,接下來就沒事了。我覺得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除了要讓有錯的孩子道歉以外,還要讓他明白某些道理,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而且要讓他逐漸學會在行動之前要多想想可能的後果,慢慢學會自律,減少侵犯他人行為的發生。

出現這樣的情況,和老師處理幼兒矛盾時的方法有直接關係。我們普遍用的方法是: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就事論事,先批評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該道歉的道歉,該玩的繼續玩。其實我們只教會了幼兒說「對不起」,卻沒有教幼兒怎樣才能不用說「對不起」。我們這樣做不過是教會了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而忽略了幫助孩子在交往中解決矛盾的能力。就這件事而言,寧其順肯定知道搶玩具是不對的,但他還是搶了,這就說明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才會常說「對不起」,因為他們做事前從不想後果。

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會明白「對不起」只是對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說句「對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並願意改正,但對對方造成的傷害仍然存在。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幼兒明白,說了「對不起」以後,事情不是結束了,接下來,該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我們可以把這種精神上的安慰轉化成幼兒能夠明白的具體行動上的安慰,讓幼兒看得見,摸得到,便於執行。如讓幼兒幫助對方揉揉被打的部位、擦擦眼淚等等。這樣,幼兒通過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不僅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漸漸學會在行動之前多想想行為的後果,這樣對孩子才更有教育意義,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從源頭上防止矛盾的發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