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
◆設計意圖
李白為什麼「夢遊」?為什麼「留別」?運用誦讀、點撥、討論等方法弄清這兩個問題,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能之才的落後本質。
◆設計提要
本設計緊扣詩題的「夢遊」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詩人為什麼鍾情於「天姥」?
2.詩人如何「夢遊」?3.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實施
導語 :李白43歲時寫了《行路難》一詩,詩中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什麼事竟惹得詩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寫了。(板書課題、作者、聽全詩錄音)
提問:步入中年的作者為什麼寫「夢遊」呢?他是如何「夢遊天姥」的?天下名山那麼多,他為什麼鍾情於「天姥」?(范讀「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點撥:從「夢遊」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誰游過「天姥」?「謝公」是誰?作者與「謝公」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確:作者是如何「夢遊」的?從靜謐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萬轉千折的山徑到令人戰慄的層巔,從山景幻入仙境。
提問:「夢遊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拋於夢境,「天姥」在詩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嗎?(范讀「海客談瀛州,……對此欲倒東南傾」)
點撥: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東,是一座並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極言其巍峨,也許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問:李白寫「眼中」的「天姥」及「夢中」的「天姥」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提問:以上我們簡析了「夢遊天姥」,那麼「吟留別」是什麼意思呢?(范讀「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點撥:剛才朗讀的這段詩寫夢境破滅,慨嘆述志,歸到「留別」題面。「留別」難道僅僅是以此詩留贈給分別的人嗎?
明確:這首詩寫於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但不到兩年,即被「賜金放還」,又開始了漫遊生活。本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對開明、自由的渴求,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別」一詞既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這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著錄音齊讀全詩)
討論歸納:作者為什麼鍾情於「天姥」?(1)借古喻今(「謝公宿處……清猿啼」);(2)以「天姥」自喻(「天姥連天……東南傾」);(3)借「夢遊」抒情(「我欲因之……開心顏」)。
板書:
李白
眼中 夢中
天姥
連橫 著 登 見 聞
拔掩 迷 驚
傾 不見 照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設計二
◆設計意圖
本設計擬抓詩歌中「夢遊」「行樂」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逐步領會詩中的思想感情,學習詩歌鑑賞的方法。通過訓練,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三個討論題與一個表格構成:詩歌是怎樣描繪天姥山的?如何認識「夢遊」?如何認識「人間行樂亦如此」?詩歌總結表。
◆設計實施
1、詩歌對天姥山的描繪。
提問:是李白浪漫主義代表作品,奇特的想像,極度的誇張,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麗輝煌的圖畫。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對天姥山是怎樣描繪的。
明確:(1)詩人描繪天姥山,從聽越人語天姥入手:「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運用了「連」「橫」「拔」「掩」等一系列動詞寫其雄偉,又用天台的「倒」與「傾」從側面襯之,勾出氣勢凌空、雲霞明滅的天姥山輪廓,表達了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之情,引出了夢遊之景。(2)作者描繪天姥山著眼在夢境,寫夢境著力寫仙境。寫仙境先用「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石扉訇然」極言聲勢之大;再用「青冥浩蕩」「日月照耀」極言仙人出場的場面之奇。這段文字描繪有聲有色,奇麗變幻,令人心馳神往。
點撥:詩人從實處落筆,虛處展開,通過夢境,描繪理想,他寫景不事雕琢,想落天外。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變得熠熠生輝;我們想像不到的景象,詩人則以生花之筆信手繪出,其超人的語言表現力與天才的想像力,令人擊節讚嘆。
說明:訓練學生從詞語入手賞析詩歌,進而賞析詩中展示的畫面,讓學生有層次、有重點地品味詩歌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同時感受浪漫主義風格作品的魅力。
板書: 聲勢大
語天姥──夢天姥──繪仙境 氣勢宏 場面奇
2、詩歌意境的體現。
提問:這首詩寫的是夢中之景,開頭卻說「瀛洲」「信難求」故夢遊「或可睹」的天姥山,我們應如何認識這樣的「夢遊」呢?
明確:(1)詩人以天姥山為夢遊對象,「雲霞明滅或可睹」告訴人們詩人描繪的是個真實而又美好的人間仙境。(2)詩人寫夢遊天姥山,亦真亦幻。表明詩人在現實中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向夢中尋:「一夜飛度鏡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詩人借夢中之景描述自己的理想──「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何其壯觀!「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何其撲朔迷離!「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何其驚心動魄!寫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使人心醉神迷。
這裡真實的山,虛幻的夢,都是詩人為表現理想之境運用的手法,它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讚頌。
點撥:詩人把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表明夢中之景是其在現實中追求的理想之境。詩人寫夢中之景,著力為我們描述一個奇特瑰麗的神話之境。愈是對其鋪張揚厲施以濃墨重彩,愈表明作者追求熱切,讚頌熱烈;夢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與現實生活的反差就愈大,夢醒後的失落之痛就愈深,對人們的感染力就愈強。
說明:由對天姥山的真實感覺與夢境結合切入,討論詩人「夢遊」的用意,認識詩人寫夢境的作用,讓學生領會詩所體現的意境。
板書 追求(迫切)
天姥——可睹——夢遊之景——理想之境——頌揚(熱烈) 失落(痛苦)
3、詩歌思想感情的表達。
提問:「世間行樂亦如此」一句,對李白消極思想在詩中的反映,我們應如何認識?
明確:(1)詩人夢醒,「失向來之煙霞」,「長嗟」在現實中追求理想不可得,只得轉而追求行樂,這是苦中作樂,是無奈的自我消磨。(2)詩人在長安受權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鬱不平,故在詩中吐發憤懣之情,(3)李白是個集儒道俠於一身的詩人,儒家的積極用事,道家的消極避世和不事權貴的思想,在這首詩中均有體現,我們從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複雜性。
4、詩歌內容的總結。
明確:詩歌內容,按聽傳聞、夢遊、醒來三部分構成,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填表,總覽全詩,加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