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導語: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那立夏應該吃什麼呢?接下來小編盤點一下立夏傳統食物,希望大家喜歡!
【1】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
【2】北方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
【3】南方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
【4】立夏養生吃什麼食物 |
【5】立夏的飲食養生方法 |
【1】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1、蛋
立夏吃蛋,不僅能經受「疰夏」考驗,還能帶來生活圓滿。立夏有吃蛋的習俗,能預防暑天常見的食慾缺乏、身倦肢軟、消瘦等苦夏症狀。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
2、麥蠶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3、黑米飯糕
黑米飯糕也是寧波傳統的立夏點心之一,是將烏樹葉搗爛泡水後,用烏樹葉汁泡糯米使其染色變黑,再將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後手工壓製成糯米糕,吃起來有一股淡淡的烏樹葉香味。
4、立夏飯
舊時立夏節,寧波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飯」,稱之為立夏飯。現在寧波城鄉部分家庭依舊保留這種古風,只是立夏飯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種食物: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鹹肉,叫五樣米飯。
5、立夏茶
為迎接立夏,我國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婦女們要聚集七家的茶葉,共同烹飲,說是立夏飲了七家茶,可以保證整個夏天不會犯困。
6、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出現,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7、面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三種。
8、烏米飯
烏米飯取烏飯葉子(又名精青葉)擠汁浸糯米蒸飯而成。據說,立夏吃烏米飯,不會疰夏,能祛風敗毒,烏蚊子不敢叮咬。
9、三鮮
立夏嘗三鮮又稱為「立夏吃三鮮」或「立夏見三新」。三鮮一般又分為「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有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青梅、杏子、櫻桃)。水三鮮即海螺、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
10、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返回目錄>>>
【2】北方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1、麵條
立夏時節,正是小麥登場的時節,老北京講究吃麵,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據說,立夏吃麵這個習俗源於晉代。那時,吃麵是為紀念北方麥收後的喜慶嘗新,又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句話說得好:入夏面新上天。其寓意立夏吃麵可強健體魄,為人們帶來好運。
2、夏餅
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現代多以海蠣餅代替。而夏餅經常用於母親送給已出嫁的女兒。在立夏吃夏餅,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說。
3、春卷
春卷分餅和菜兩部分,卷菜的餅一定要是新鮮做的的燙麵薄餅,講究圓、薄、滑。擀好的餅一定要再上面輕輕抹一層油,為的是不讓餅和餅之間粘連,同時吃起來口感也較為爽滑,配著卷在裡面咯吱咯吱做響的蔬菜,一軟一硬,口味一流。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溫書應試,整天埋頭攻讀,常常廢寢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勸他也沒用;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以萊肉為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萊。這種小吃後來定名為春卷,並逐漸流行於城鄉各地。
4、扒糕
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時還要吃扒糕。扒糕做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用蕎麥麵製作的。夏天涼吃,冬季可用油來煎著吃,佐料配以醃胡蘿蔔絲、蒜泥、辣椒油,還有就是用芝麻醬、芥末醬、醬油、醋等混合勾兌的醬料,吃起來很好吃。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此時茶樹春梢發育最快,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制。
返回目錄>>>
【3】南方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1、立夏飯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用點蒜苗.立夏日將兜的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分送日前給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後,可防中暑。
立夏飯里加有雷筍、豌豆、蠶豆、莧菜等佐料,含有「五穀豐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飯,還有一年到頭身體健康的寓意。
2、立夏蛋
長江以南漢族風俗。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鹹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3、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陽傳統的小吃,屬於立夏節食品。此小吃是耒陽飲食一絕。耒陽人歷來重視農桑活動,對二十四個節氣特別敏感。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時節,農做辛苦,各家各戶就熬制立夏粥,以表達對豐收的美好祝願。立夏粥是用大米做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絲、干筍、香椿、豬雜、紅棗、豌豆、豆芽、雞蛋等十幾種佐料熬制而成。
4、烏米飯
烏米飯原為中國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5、麥蠶
青麥團即青麥蠶,通東話中稱為冷稹,屬於沙地人家今江蘇省海門市及啟東市傳統的小吃。如今,這種小吃不多見,做的人也越來越少。舊時。農家普遍生活困苦,每到「神仙難過」的二三月間.家裡的糧食差不多已吃光了,於是便把田裡的青麥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麥籽,吹去麥殼,然後下鍋炒熟起鍋。再次弄淨麥殼因為麥殼一次去不淨。下鍋炒熟後,趁熱用石磨將麥粒磨成細細的麥條兒。因其形似幼蠶,沙地人便稱之為麥蠶。
6、腳骨筍
立夏時節,寧波人最喜歡吃腳骨筍,這種細長的野竹筍,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徵。寧波人叫「腳骨筍」,奉化人叫母筍,是一種野生山筍,味道特別好。
傳說立夏的時候吃,可以像竹筍一樣日日生長,寧波有一句老話說的,「立夏吃腳骨筍,一年腳骨健健過」。
7、七家粥
浙江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8、七家茶
杭州舊俗,立夏日烹新茶饋親戚鄰居,稱七家茶。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富室競侈,果皆雕刻,飾以金箔,而香湯明目,若茉莉、林禽、薔薇、桂蕊、丁檀、蘇杏,盛以哥汝瓷甌,僅供一啜而已。」
9、光餅
在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種炭火燒烤的「火燒饃」「烙饃」。它是將麵團和好、切塊、搓圓壓扁,然後刷水貼在炭爐燒烤。有甜的、有鹹的、有不甜也不鹹的,外觀、色澤、大小都與福州光餅一模一樣,只是少了餅中心用以穿線的那個孔。
唐代光州,中原南遷的福州人族譜記載其祖先來自光州。可以推斷,自從唐開始,福州便有了「火燒饃」「烙饃」,因來自光州而稱「光餅」。
「光餅」是福州傳統名點,古時,福州書生晉京趕考,也往往身帶「光餅」作為旅途充飢之物,由於它便於攜帶、便於就食、便於保存,故成了物美價廉的「三便乾糧」。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與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在眾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餅」,它成了人們懷親念祖的一種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10、攤粞
立夏日,以金花菜或棗子豬油和粞灼成之粉,謂「攤粞」,立夏食之,防病驅災。
記錄清代上海風俗的《滬城歲時衢歌》中講:「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謂『草字頭』者。磨米做粞,入草字頭煎之,味甚脆香,名『攤粞』。現在上海人把麵粉或米粉調成黏糊狀再放入鍋中煎熟或烤熟成餅講做「煎餅」,而舊滬語中就講做「攤餅」;明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中講:「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這個「攤」就是均勻分攤成薄片狀的意思。草頭在今日仍是上海人喜歡吃的蔬菜,不過大多是清炒為「酒香草頭」,或用來做葷菜的鋪墊,如「草頭圈子」等。
11、蝦麵
立夏日,常在農曆四月上旬,公曆五月中旬。這一天,過去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麵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做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後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願。
12、嫩蠶豆
在立夏紹興人有吃豆、吃蛋、稱重等習俗,均蘊含著古人祈禱平安度夏的美好期望。
立夏以後正是青蠶豆上市的時節,在江蘇不少人家會將蠶豆跟大米飯一鍋煮,稱為「蠶豆飯」。蠶豆在王禎的《農書》上有「百穀之中最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飯充飢」之說。在蘇北那裡的田地多為咸田土質含有鹽鹼,系黃海灘涂演變而成,地里種植的不是蠶豆就是棉花。在每年五月份蠶豆成熟季節,許多人家拿蠶豆當菜又當飯。蘇北人對蠶豆更是情有獨鍾,在鮮蠶豆上市季節,常拿來炒鹹菜、燒筍絲湯吃。
13、豌豆糕
記錄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說,立夏日南京人家「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老南京人認為,讓孩子們騎坐在大門檻上,再吃一碗豌豆糕,就能免除「疰夏」煩惱。
返回目錄>>>
【4】立夏養生吃什麼食物
1、大棗
性溫味甘,功能養血安神、益氣生津、補脾胃、緩和藥性。除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糖類、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外,還含有可以調節物質代謝和細胞增殖分裂的作用,能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營養狀況、增強心肌收縮力、利於穩定心臟的正常活動。其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和達瑪烷型皂貳還分別有鎮靜、催眠、降壓和抗疲勞、增加耐力等作用。因其富含多種維生素,維c含量居鮮果之首,是蘋果的82倍,故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
2、小麥
性涼味甘,具有滋心養血、補虛止汗、清熱除煩之功。富含澱粉、蛋白質、鈣、b族維生素、維生素e和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尤以維生素e含量最豐富,是保護人體血液、心臟、骨骼、肌肉、神經等正常功能的必需營養成分;所含的膽鹼、卵磷脂、精氨酸等可增強記憶、提高智力。其麥皮中除富含多量的維生素b和蛋白質外,還含有一種活性素,能調節神經、清熱除煩、滋潤臟腑。
3、毛豆
毛豆就是鮮食的大豆,因為它的莢上帶有有細毛,所以人稱毛豆。新鮮的毛豆,豆莢嫩綠,青翠可人,是夏季里大眾喜食的蔬菜。夏季吃毛豆能預防因為大量出汗和食欲不振造成的營養不良、中暑等情況。毛豆可直接帶皮煮著吃,也可用來炒著吃,如毛豆炒雞丁。
4、空心菜
空心菜的學名叫蕹菜,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比番茄還要高。由於其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素,因此,空心菜在促進腸蠕動、通便解毒上,具有獨特的作用。中醫典籍記載,空心菜性涼,搗成汁後服用可解食物中毒,外用還可以起到消腫、祛毒火的作用。
5、茭白
由於質地鮮嫩,味甘實,茭白被視為蔬菜中的佳品,與葷食共炒,其味更鮮。嫩茭白的有機氮素以胺基酸狀態存在,並能提供硫元素,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春夏季食用尤為適宜。
6、綠豆粥
材料:綠豆50克,白米100克。
做法:冰糖數量適宜。把綠豆、白米洗淨,煮粥,待熟後再插手冰糖,拌勻攪拌,便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暑,祛暑除煩,生津止渴之功效。
7、蓮子荷葉粥
材料:新鮮荷葉一片,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取新鮮荷葉一片,洗淨切碎,放入紗布袋中水煎,取濃汁150毫升,插手蓮子(提早煮好的)若干,再放入粳米100克,冰糖數量適宜,加水500毫升,煮成稀粥,每一天早、晚食一次。
功效:蓮子有清心除煩、健脾止瀉的作用。荷葉氣香微澀,有清熱解暑、消煩止渴、降低血壓和減肥等功效,與蓮子、粳米、冰糖煮粥香甜爽口,是極好的清熱解暑良藥,對夏熱心煩不眠有療治作用。
返回目錄>>>
【5】立夏的飲食養生方法
飲食宜清淡忌油膩:
立夏過後,溫度可能逐漸攀升,人們難免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總之立夏之季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進入夏天后,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將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當然,作為一種節令習俗,「立夏蛋」有它的巫術儀式意義所在。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夏季宜養心,人們認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習俗——吃筍,拄腿;吃豆,拄眼——人們因面對著即將到來的酷暑苦夏、身體虧損而生的不安全感,終於在這一整套「以形補形」、支撐體魄康健的儀式中找到了消解之處。所以,過去的民間俗諺會這樣說:「立夏吃了蛋,力氣大一萬。」
返回目錄>>>
拓展內容:
立夏節氣習俗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2、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3、斗蛋遊戲
那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4、立夏「稱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裡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里。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斗,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節氣的氣候特點是什麼
華南立夏溫度比東北及西北高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故此時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期和人們易於犯感冒的時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忽熱藥搪人。」
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江南陰雨綿綿
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
華北、西北多風乾燥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