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練習測試(通用13篇)
《狼》練習測試 篇1
一、給下列漢字注音,按拼音寫漢字。
屠 眈 瞑 薪 隧 (shàn) 蔽(chí) 擔假(mèi) (kāo) 尾變(zhà)
二、給下列加黑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其字母填入括號中。
1.一狼徑去 ( )
a.直徑 b.徑直 c.小路
2.屠暴起 ( )
a.急躁 b.突然 c.兇狠、殘酷
3.顧野有麥場。( )
a.照管 b.看 c.顧客
4.場主積薪其中( )
a.柴 b.薪水
5.綴行甚遠 ( )
a.連接 b.緊跟 c.裝飾
6.苫蔽成丘。 ( )
a.苫布 b.蓋上
三、古漢語中,一詞多義較多,請正確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四、「其」字在古漢語中常作代詞,指代的內容是根據每句話的意思所決定的 本文中指代a.兩狼 b.麥場 c.柴堆 d.屠戶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麼,將指代的字母寫在括號中。
1.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 )
2.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3.屠自後斷其骨,亦斃之。 ( )
4.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 )( )
五、調整下列句子的順序,按正確順序將下列各句的序號排列起來。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3.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5.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6.身已半入,止露*尾。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正確順序:
六、選擇與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項,將序號填入括號中。( )
1.屠懼,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
3.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4.妾聞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七、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詞的用法。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3.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八、在背誦默寫的基礎上,按要求在空白處填寫原句。
1.寫兩狼在路上發現屠戶緊追不放的句子:途中
2.寫兩狼狡猾詭詐故作姿態的句子:少時,
3.寫狼陰險、毒辣的句子:方欲行,
4.寫作者針對這個故事發表評論的句子: 。
九、填空,回答問題。
屠戶從「與狼相遇」到「斃」兩狼,思想前後有一個變化過程。開始,屠戶, , ,由於狼的狡詐,步步緊逼,使他丟掉幻想,於是他 ,並抓住 。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選擇正確的一項,將序號填入括號中。
(一)課文結尾的議論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1.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諷了玩弄陰謀詭計,自取滅亡的惡狼,讚揚了機智勇敢的屠戶。
2.讚揚了屠戶敢於與惡狼相鬥的勇敢精神。
3.指出惡狼狡詐的手段還不高明。
4.揭示了「狼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的道理。
(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1.說明對於狼那樣的壞人,可以作必要的讓步,如果他們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那就必須把它們消滅掉。
2.說明狼是一種貪得無厭、狡猾殘忍的動物,我們必須堅決消滅它,否則它將危害人類。
3.說明對於狼那樣的攔路打劫的壞蛋,不能給他們財物,只能把他們消滅掉。
4.說明對於像狼那樣的敵人,不應該有絲毫畏懼,而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從而戰勝他們。
十一、把下面一短文譯成現代漢語。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忽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wei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刀,少卻(退);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通「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凌晨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吊死)死狀,大駭。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同「值」)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亦可笑已!>>
狼
一、tú dān míng xīn suì 苫 弛 寐 * 詐
二、1.b 2.b 3.b 4.a 5.b 6.b
三、1.只 停止 2.攻擊 敵人 3.神情、態度 打算4.前面 向前
四、1.a 2.b c 3.e 4.c d
五、2 1 7 5 6 3 4
六、3
七、1.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面前。2.另一隻狼在往(柴堆)里打洞打算穿洞而過,從背後攻擊屠戶。3.屠戶感到十分急迫、為難,害怕受到它們的前後夾攻。
八、(略)
九、恐懼、退讓 由退讓轉為鬥爭 有利時機 出其不意殺死惡狼 面對像狼那樣的惡勢力,以退讓求生存是無濟於事的,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十、(一)1 (二)4
十一、有個屠戶賣肉回家,天已到傍晚。忽然來了一隻狼,望著(屠戶)擔子裡的肉,饞得好像要流口水似的,跟著屠戶走了好幾里。屠戶害怕了,把刀拿出來給它看,狼稍稍後退一點,等到屠戶要跑時,(狼)又跟著他。屠戶想,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掛在樹上,明天早上再來拿。於是用鐵鉤鉤著肉,翹起腳把肉掛在樹林間,然後把空擔給狼看,狼這才停下來了。屠戶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遠遠望見樹上掛著一個大東西,好像人吊死的樣子,心裡非常害怕。他顧慮重重地試探著走近一看,卻是一隻死狼,(屠戶)抬頭仔細一看,看見那狼口裡含著肉,鐵鉤刺進上齶,像魚吞著釣餌那樣。當時狼皮的價錢很貴,(這隻狼皮)能值十多金,屠戶的生活略微寬裕了。就像緣木求魚一樣,狼本想吃肉,結果遇到了災難,不是也很可笑嗎!
《狼》練習測試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狼》。
一、關於教材:
1.教學課文: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狼》
2.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地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積累成語。
3.教學重點:
(1)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4.教學內容:
(1)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複述並達到背誦全文。
(2)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的不同表現。
(4)探究:人狼搏鬥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接觸文言文教學才不到一年的時間,因而不能簡單地給學生灌輸文言文中常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只能在學生充分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加以生動形象化的解說。據七年級文言文課文的選材來講,本冊所選的都是一些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較易理解並掌握的故事性文章。適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教法設想: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生課前準備:
1. 搜集作家作品資料。
2. 依據注釋熟讀課文 ,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3. 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具準備: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四、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稟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於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講很容易讓學生感其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索然無味,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敘事生動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等形象的朗讀,了解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這個作為重點安排;其次,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局部的字詞,學生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就有了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後,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具體操作過程:
(一)整體感知,了解情節
1.教師範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並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要求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鬥的主觀行為;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了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搜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進行積累運用。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要求學生各抒己見,用 「……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 的句式談談感想。
例:「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朵。「這句寫得好,它是文章的議論部分,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寫出了狼和人的鬥爭狼最歸是失敗了的,表現了人的智慧。
(四)整體朗讀,加深印象
(五)作業鞏固,深化新知:
a 課外閱讀蒲松齡另兩則狼的故事,並完成下面的練習。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能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銦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豸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能合。遂負之以歸。
1. 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
令不能去
股直不能屈
遂負之以歸
2. 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3. 試比較兩篇文章的不同點:
b 請結合圖片適當想像和聯想,將此文改編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話小說,注意環境、神態、動作、聲色、心理描寫。
六、可視性文字材料:(板書)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時間:傍晚
地點:回家途中 麥場
形勢:屠懼,大窘
力量:懸殊
物資:「擔中肉盡」(伏筆)
人 狼
投以骨,復投之,直至骨盡 並驅如故
顧野有麥場,奔倚積薪下,弛擔持刀 (地利)
前後夾擊,欲置人於死地
趁狼目似瞑,洞其中之時 (天時)
妥協——→勇敢 堅決 狡猾兇殘
道理:1.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麼狡詐,終歸是要失敗的;
2.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狼》練習測試 篇3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裡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急很怕,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裡,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閒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狼》練習測試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中語文《狼》。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
《狼》一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中的第三則,寫的是兩隻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於屠戶的刀下。
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敘事,寫屠戶與狼相鬥的故事,環環相扣,緊張曲折。後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說明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根據初一學生的實際,本人把教學目標定為:1、進一步學會誦讀文言文。2、初步掌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3、理解文章的主旨。其中第2作為教學重點,第3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本文的教學可採用誦讀法、質疑探究法、問題導引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性,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於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採用質疑探究法,讓學生利用注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在突破難點,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採用設置一組問題,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體,由分析到綜合,由表層到實質,層層深入,迎刃而解。課後通過練習加以及時鞏固。
三、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記,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加以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自主疏通課文時,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難詞、難句,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組組交流,並適可而止加以點拔,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導給學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從中悟出規律方法。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文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自研疏通——深入領會——總結學法。
第一步:激趣導入。採用請學生說有關「狼」的成語和故事,喚起舊知積累,領會狼的本性,為下文主題的把握埋下伏筆,同時,激發興趣,自然引入新課的學習。然後請學生簡介蒲松齡及《聊齋志異》(因前面已有《山市》)。
第二步:整體感知。文言文教學應該採取「整體——部分——整體」的活動過程,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宏觀語境,進而把握其微觀語境。以便對每一詞、句和部分做出準確的理解。具體做法是:
①讀,教師先讀(先入為主),接著學生讀自由讀、個別讀,要求注意音準,強調語調、節奏和重音。後齊讀。(注意:其一/犬坐於前(結合釋文斷句)
②疏通文意。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自主疏通文意,先個人,(標記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詞、難句)後小組合作解疑交流,最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教師作適當提示,儘可能放手培養自學能力。實實在在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為了了解學生是否落實,將書中重點字詞句列出,檢查落實情況。最後疏理出「其」、「意」等一詞多義(結合語境釋義)。詞類活用,「洞」「犬」「隧」都為名詞作動詞特殊句式,投以骨——以骨投等規律性的文言知識。
③學生複述。(鞏固內容,為下面理解文意,把握主題打基礎)。
第三步:理解內容,把握主題。
問:1、本文的寫作思路是什麼?讓學生在複述的基礎上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先請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對內容理解上的困惑用問題形式提出來。然後匯總,選擇重要的組織探究後交流。
2、面對狼的「綴行甚遠」,屠戶的心理狀態怎樣?他用什麼辦法對付狼的?屠懼,投以骨
3、屠夫為什麼不一直投骨呢?投骨的辦法好不好?
4、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前狼的經過,從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麼特點?(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勇敢且果斷)
5、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後狼的經過,想想屠夫為什麼不砍屁股和尾巴而砍大腿呢?請聯繫當時的情形想一想?表現了屠戶什麼品質?(勇敢、機智且細心)
6、狼得骨頭後表現怎樣?從這裡可以看出狼的什麼本性?(兇殘與貪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後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並驅如故。
7、全文表現了狼的哪些特點?從哪可看出?(兇惡、貪婪、狡猾、愚蠢)
8、為什麼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示?(同桌討論解決交流)
狼雖然陰險狡詐,善於耍弄欺騙的伎倆,但終究逃不脫滅亡的命運。因為人有狼沒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戰勝狼,戰勝一切像狼一樣的惡勢力。
9、故事到這,已達到高潮,結尾為什麼還要寫最後一段?是否畫蛇添足呢?
(前邊是敘述,後邊是議論,畫龍點睛,點明主題)
(問題導引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深入把握主題,把握寫作方法)。
五、拓展
1、從課文中,我們感受到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它還是反面形象,是壞人的象徵,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那麼狼真的是那麼可憎可惡嗎?拋開課文,聯繫社會,我們對狼還有別的認識嗎?可以查閱相關資料,老師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
2、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狼了,從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狼?
3、展開想像,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提倡求異思維,可以改變故事的結果。
最後讓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正確朗讀,讀准字音和正確斷句。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分析主題。
板出設計
狼
狼 綴行—假寐誘敵—打洞—被殺:狡詐、兇殘
屠戶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機智、勇敢
《狼》練習測試 篇5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下面小編以七年級語文《狼》教學反思為例,為大家介紹教學反思的寫作技巧。
為切實搞好「新視野下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研究。我作為主研人員,本學期,我執教的課文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狼》。在經過「上課-評課-修改-再上課-再評課」之後,做一下較為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確定課堂設計之前,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教材分析;2、學情分析;3、目標定位;4、教法與學法設想。
《狼》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在研究第六單元課文的共同點時,我注意到,在本單元提示當中這樣寫道:「動物是人類的生存夥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這個日益擁擠的地球村里,動物和人應該享有同樣的生存空間。」「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對人和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因此,我認為本單元是以「動物」為主角,賦予它們以特定的寓意,對現實生活進行巧妙的諷喻和折射,學生從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和教育。《狼》是一篇文言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中的第二則,寫的是兩隻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於屠戶的刀下。故事說明只要我們敢於鬥爭,並善於鬥爭,無論多麼狡詐的狼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的道理。同時,也應該教育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明確保護動物的意義。
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本課是可讀性較強的故事,學生易於理解並掌握。基於上述原因,在教學中,我認為應儘可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於是設計了以下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積累詞彙,理解文章大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積累文言詞語,理解重點詞語含義。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清故事情節,體會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學會多角度客觀地分析問題。對於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於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因此我設計了朗讀指導,品評探究的主體環節。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對字詞的疏通,我採用了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利用注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在自學展示環節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繼續授以學法指導,如指點解詞的方法等。
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方面,我採用合作探究法,來突破重難點。我在此環節設計了六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小組討論。這六個問題的設置層層相扣,一脈相承,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重難點。
在教材分析和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三個環節:
(一)自主學習:誦讀課文,梳理字詞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能加深理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初一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更要重視。本文篇幅短小,全文僅二百餘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於熟讀成誦。
在誦讀預習基礎上,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預習題。如:作家作品簡介,解決文中生字的讀音,有些詞的特殊用法,重點句子的翻譯,初步翻譯課文。學生自主完成,然後小組展示交流。學生們表現非常好,他們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學習的預習題,並在不懂得地方作圈點、勾畫,然後在課堂上舉手示意。在小組展示的時候,有一個句子的翻譯引起了爭議。「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有一個同學是這樣翻譯的:後面的一隻狼停下來了,前面一隻狼又追上來。這個同學回答完之後,立刻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質疑,反駁。他說:我不贊成他的觀點。應該翻譯為,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來了,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卻又追上來了。這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思索,於是我將這個問題加以點撥,講解。同學們就將這個重點句子的翻譯掌握的更清楚了。
(二)合作探究:研讀賞析,妙點揣摩
我在此環節設計了六個問題,即:本文從表達方式上看,採用了怎樣的寫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情節故事?文中怎樣寫狼的狡猾的?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裡?作者對這件事有什麼議論?面對課文,(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組織同學們課堂討論。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學生合作探究。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的目的。學生討論的時候,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討論的氣氛更濃了。
學生討論結束,然後是小組展示交流。同學們能積極舉手發言。並且有同學質疑,補充回答問題。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在翻譯重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讀好這些句子的節奏、語氣。如:其一犬坐於前。有同學讀成:其∕一犬∕坐於前。我給他點撥,並加以糾正,應該讀成:其一∕犬坐∕於前。這樣,學生弄懂了意思,讀准了節奏,也弄清楚了為什麼這樣讀。還有一個問題,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些地方?學生回答後,我進行了歸納總結: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表現出來的。表現在他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善於抓住作戰時機,然後採取了勇敢果斷的行動。
(三)達標拓展:積累成語,感悟道理
在重點字詞解釋時,我要求學生作適當聯想,列舉出在現代漢語中含有同樣意思的字的成語。如,「兩狼之並驅如故」中「故」字的含義是「舊,原來」。同學們就聯想到了「溫故知新」、「一見如故」。在理解到「顧野有麥場」中「顧」字的含義是「回頭看」的意思時,引導學生們想到了「左顧右盼」、「瞻前顧後」。還有後面的「杯水車薪」、「犬馬之勞」等等;在探究完描寫狼的狡猾的句子後,我引導學生說與狼有關的成語,孩子們的積極性可高了,爭先恐後的說了很多。同時叫他們做適當的記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成語。在探究完文章的主旨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做換位思考,然後多媒體展示《狼的十大處事哲學》,演唱《北方的狼》,點撥到對狼的保護,動物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回到編者的單元意圖上來,再次緊扣了文本進行解讀。
總之,《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彆強的文言課文,我沒有過多設計呆板的字、詞、句翻譯的教學,而是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課堂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在具體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踴躍。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後來,我將一課時調整為兩課時,在內容上也稍作修改,增加了改寫課文的訓練。第一課時重在疏通文意,積累成語;第二課時重在人物分析,領會主旨,拓展延伸。由於有了更充分的時間,因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老師對課文語言的評析也更深入透徹了些;學生們有了圈點、勾畫、批註、片段寫作訓練的時間,學習效果也有了明顯提高,少數同學還能當堂背誦。
《狼》練習測試 篇6
執教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卞先紅
評析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林豪
教學要點:
因勢利導,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節,揣摩語言,領會文章主旨。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誰能說一個有關「狼」的成語?
生①:狼心狗肺、狼狽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煙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師:狼在我們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生(齊答):狡猾、貪婪、陰險……
師:的確,狼歷來就是狡詐、殘忍、貪婪的代名詞,以談狐說鬼著稱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了有關屠戶與狼鬥智的三則故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短小生動而又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殺兩狼的智勇。(板書課題)
〔點評:由學生熟悉的成語導入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齊讀)「蒲松齡簡介」)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和朗讀停頓。
(師範讀完畢後投影展示生字)
師:誰能把這些生字準確地讀一遍?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師:誰能指出這位同學讀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於前」他讀成了「其一犬/坐於前」,停頓有誤。
生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他的停頓也錯了,讀成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讀成了「rén」。
師:以上這幾位同學聽得都很認真,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一遍,邊讀邊觀察多媒體展示的五幅圖,準備根據畫面複述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願意把課文複述一遍?
(生①複述故事。)
師:你複述得真好!
生②:老師,我能比她複述得更好。
師:你這麼自信,請你複述一遍吧!
生②聲情並茂地複述。(全班熱烈鼓掌)
〔點評:生動的複述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一做法,改變了過去學習文言文注重字詞解釋的傳統做法。把學習的權利和時間還給了學生。〕
師:確實很好!通過他們的複述,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請大家分組學習。
要求:1、第一大組學習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組學習三自然段,第三大組學習四自然段。
2、從字、詞、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節及狼和屠戶的心理。
(討論學習十分鐘後,交流學習情況)
第一組匯報
生①:我們小組解決了以下問題(投影展示)
1、「綴行甚遠」表現了狼的什麼特點?(貪婪)
2、「一屠晚歸」中的「屠」是理解為「屠戶」好,還是「屠夫」好?(用「屠戶」更確切。通過查字典我們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義,而「屠戶」則更注重本義。)
生②:我們小組補充一個問題(投影展示)
為什麼屠戶一開始不把骨頭全部扔給狼?(我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對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因為想拖延時間,想出對付狼的辦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戶,為什麼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認為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狼一開始抱著試探心理,也表現了狼的狡詐。
第二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是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2、「窘」與前文的「懼」都是在寫屠戶的心理,而且「窘」比「懼」的意思更進一層。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為什麼屠戶這時候才採取行動?
生③:因為屠戶現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為屠戶比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不想殺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過討論我們小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現是「眈眈相向」。這也表現了狼的狡猾、陰險。
第三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應該重讀,因為從這個字最能看出屠戶的果斷。
2、狼沒有一起進攻,而準備前後夾擊,也表現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戶為什麼這時候才殺狼?
生③:屠戶開始以為可以擺脫狼。也說明屠戶是迫不得已才殺狼。
師:大家學習的非常認真。通過學習,我們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了,現在請大家再來看黑板上的五幅畫面,誰能概括本文寫了屠戶與狼之間的幾件事?
生①:我認為有四件事: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生②:我認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殺狼
生③:他們都是從屠戶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思路,我從狼的角度把這個故事分成了四個層次:遇屠——追屠——誘屠——被殺(熱烈鼓掌)
師:你很善於思考問題,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為了便於大家理解課文內容,我們就選擇一種最易於接受的觀點。(板書歸納)
遇
懼
屠 狼
御
殺
〔點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研討環節,學生們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一至四自然段,現在,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五自然段)
師:誰能翻譯本段?
(生①通譯全段)
(生②再次翻譯本段)
師:本段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生①:寓言告訴我們,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害怕,要敢於和他們作鬥爭。
生②:舉個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個壞人向你要錢,你若給了他,下次他還會向你要。因此,我們要堅決拒絕,並及時報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惡勢力,要當機立斷,決不手軟。
(師再次強調寓意,板書:對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多媒體展示寓意)
師:請大家齊讀寓意。.
(多媒體展示板書,教師小結全文)
師:請同學們對照本文,再來閱讀一篇有關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兩文中的狼有何區別和聯繫?
(生快速閱讀《感恩狼》後,交流閱讀情況)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圖報;《狼》中的狼恩將仇報。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所以,看問題應從正反兩方面來看,才會客觀、正確。
生③:大家都聽說過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樣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對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亞就有因為捕殺狼而導致野兔破壞草原的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濫捕濫殺狼。
師: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能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後繼續努力。下課。
評析:這節課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過去我們講究集體,忽略個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基本上是老師領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現在《課程標準》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是個體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帶著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學生,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真正愛學語文。例如,這節課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互相之間提問題。還有,我們以前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要麼是一個學生說了算,要麼是教師說了算,而這節課教師一直在傾聽每個學生的感受,允許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斷給學生鼓勵和掌聲。因為閱讀是一種和作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自我,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新的意義,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學習過程是可設計的,又是不可設計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所以不能拿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語文教學只有在這種「模糊」與「精確」中同時展開,才有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節課,學生們的回答多次贏得了聽課教師和學生們的掌聲。究其原因,是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個教學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體交流。這是學生在經歷了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之後,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會產生碰撞;在交流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培養;在交流中,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學習方式的變革,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釋放出學習的潛力,讓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本節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考習慣,在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向更高的層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還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如:讓學生看圖複述故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狼》練習測試 篇7
一、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大多數缺乏趣味,內涵單一。龍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龍老師便通過播放課件,結合講故事,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很快對狼和小羊(的敵對關係)有了初步認識。
2.把活動引進課堂。龍老師這堂課,表演式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學生分別扮演狼和小羊的角色,全面互動交流,達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發」的效果。故事式教學在這堂課也得到了合理運用,老師結合動畫圖像講故事非常成功。
3.把評價引進課堂。龍老師敢於打破過去課堂教學評價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如開「讀書會」的環節,允許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句子,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小組賽評,加上教師的導評,使課堂教學一次次推上高潮。
此外,龍老師還運用了「討論法」「比較法」等,讓學生不斷參與實踐。多種教學形式的交叉、合理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串講串問的結構,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始終
課堂上,龍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比一比,演一演,說一說,如讓學生自學第二次與第一次比、第三次和第二次比,你發現狼和小羊的態度有什麼變化?猜一猜狼為什麼不想爭辯了?對於這些問題,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龍老師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分組討論、開讀書會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堂課,龍老師首先將課桌「茶館式」擺放,為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以小組(自由組合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點撥等有機結合起來,既有生生互動,又在師生溝通。在探究學習方面,老師設計了不少啟迪思維、質量頗高的問題讓學生研討,如:狼和小羊比,真正高大的是誰?你認為狼和小羊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你想分別對狼和小羊說什麼?這些問題,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龍老師倡導並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做法,著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程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過去,不少教師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理解為教師教的材料。其實,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堂課,龍老師通過安排情境創設,角色模擬,聯繫實際談話,根據所學所想續編故事,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就是對課程的創新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除此之外,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的調控、多媒體運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較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說,龍老師執教的這堂課也並非完全無可挑剔。如:假設給課文配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進行情境朗讀,那故事的一波三折、路轉峰迴,小羊的多舛命運會更震撼人心;假如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力度再大一些,這堂課的語文味會顯得更濃些。
綜上所述,我認為龍波涌老師執教的《狼和小羊》是一堂成功的、優秀的、典型的閱讀教學課。
《狼》練習測試 篇8
關於教材:
1、教學課文: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狼》
3、教學目標:
1、 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 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 積累成語。
4、教學重點:
1、 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2、 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5、教學內容:
1、 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複述並達到背誦全文。
2、 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 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
的不同表現。
4、 探究:人狼搏鬥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 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於教法: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於教具: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生課前準備:
1、搜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注釋熟讀課文 ,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4、 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學思路: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屏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於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通很容易讓學生感其無味,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形象的朗讀,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局地感知課文,這個作為重點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學生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後,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程序:
(一)、整體感知,了解情節
1、教師範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並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鬥的主觀行為;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了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搜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並造出相關的句子。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 「……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 的句式談談感想。
(四)、朗讀結束,加深印象
(五)、作業鞏固,深化新知
教學設計(略)
可視文字材料: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時間:傍晚 形勢緊急 「屠大窘」
地點:途中 麥場
客觀條件:
力量:懸殊
物資:「擔中肉盡」(伏筆) 天時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復投之,直至骨盡 並驅如故
主觀行為:
顧野有麥場,奔倚積薪下,弛擔持刀 前後夾擊,欲置人於死地
《狼》練習測試 篇9
最近從市教育局組織的構建課堂教育模式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頗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知識和能力是鮮活而又充滿人性的東西,不能用某一種模式或者構建一種「萬能」的授課程序來達到其最終的目的,但是就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易樂觀,在此種情況下,統一思想,相對的構建一種在大多數情況下較為適用而又合乎語文教學規律的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傳統的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師奉為至寶,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的支離破碎。這種文言文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當教學中的某種遺憾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教學現狀時,其原因之紛雜自不待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開啟智慧,放開眼光,大膽創新,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樣的一堂課(文言文教學)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課?怎樣的一堂課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從課文裡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革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先前教學思想的一種反思、借鑑和超越。反觀傳統的教學(文言)的模式,從最早的私塾教育,強調的是一種直觀而又簡單的教學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說,他們的結果是好的,就是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章)的一種感悟力,就是所謂的「慧根」,而我們批判的應該是他們的教學方法,傳統文言(建國後,白話文)教學因為受到語言習慣的影響,自然不如古人學習是的自然和流暢,一般情況下:「教師讀,學生看;教師譯,學生記」的教育模式大興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認為這種教育方式的顯性因素明顯,即學生能夠基本明白其義,並能翻譯。但是文章的意蘊何在?文章所體現的鮮明的人性和個性以及鮮活靈動已怡然喪失。
《狼》練習測試 篇10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選編進教材中的,編教材的編委會刪除了《大瀑布的葬禮》這篇課文。不過,教材的其他地方沒有任何改動,比如這個單元的「詞語盤點」中的「讀讀記記」里收錄了《大瀑布的葬禮》的詞語,而《鹿和狼的故事》這課里沒有任何詞語收錄其中。學校的教學參考書也是舊版的,當然也沒有《鹿和狼的故事》的教材解析。所以上這一課,沒有其他資料可以參考,只能自己研讀課文,進行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總統為了保護森林的鹿,下令捕殺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結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後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幾千隻鹿苟延殘喘。這個故事告訴人類應該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認為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上課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圍繞這幾個問題來自學:「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殺後,造成了什麼後果,原因是什麼?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體會?」引導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我特別引導孩子們朗讀了那個讓我感觸頗深的句子,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沒想到孩子們談的非常好,他們有的說,從這個句子中看出槍的無情,也就是人類的無情。有的說,他們體會到了狼的`可憐,在那一刻,狼的殘忍無情都蕩然無存了。……在這裡我告訴孩子們:「孩子們,的確是這樣,狼也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它們生活在森林裡,以小動物為捕食對象,他們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發展規律的。因此,我們人類對自然界裡的任何一種動物、植物、生命都應該承認,應該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們聽動了多少,但是我知道,從今起,他們不會單純去判斷一種動物植物的善惡益害。
我知道,我的孩子們暫時不能體會到生命的高貴與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做個善良的人,能做個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個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狼》練習測試 篇11
《狼》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聊齋志異》里有《狼三則》,都表現了狼的奸詐狡猾這一主題,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齡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機智的屠夫戰勝兩隻狡猾奸詐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對以狼為代表的惡勢力時,我們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能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理解並掌握「苫蔽,顧,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實詞的含義,並了解古今異義以及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的闡釋自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重點:2
教學難點:3
課時:一課時
三教法,學法
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學生自讀,教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小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並闡明文本寓意)
學法:小組合作法朗讀法提問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堂開始時在PPT上播放狼的圖片,邊看邊請學生回答對狼的印象如何?(奸詐,狡猾,團隊合作,聰明,若有學生回答出聰明等詞,教師可以引導說,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狼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聰明還是人聰明)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給下列漢字注音
綴,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釋下列文言詞的含義
綴,並驅如故,顧野有麥場,苫蔽,弛擔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蓋,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重點在於解釋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有感情朗讀
學生自讀(每組派一個代表朗讀)教師課文評價並指導,然後老師範讀,最後聽錄音。
(四)文本研習
1.熟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
在前面多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要求語言簡練,概括全面)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提問不懂的字詞,讓其他學生進行解答,發揮大家的積極性,遇到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教師再進行講解。
2.深入思考,進行探究
問題一:默讀課文,並劃出文中寫狼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表現了這兩隻狼的哪些特點。
貪婪:「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如故。」
狡猾: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問題二:文中除了寫狼,還寫了屠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過什麼來刻畫屠夫的?請在課本中圈出屠夫與狼搏鬥的動作,並分析,你看到了一個的屠夫。
通過動作描寫,第3段的「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轉視」「斷」等動詞,「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於抓住時機,轉視表明屠夫的謹慎、小心。
問題三:(1)兩隻狡猾貪婪的狼被屠夫「斃之」,作者對這件事有什麼議論?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2)這句話表現出作者什麼樣的態度?
儘管狼很狡猾兇殘,玩弄陰謀,但在與人的鬥爭中,只會自食其果,因為人有著狼沒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這裡只是嘲諷的狼嗎?
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惡勢力。面對這樣的惡勢力,我們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問題四:作為一個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經結束了,為什麼還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畫蛇添足?以前學過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結構上(先敘述後議論)和本文相似?
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式,在《聊齋志異》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敘述後蒲松齡都會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了,上學期學過的《傷仲永》,和這這篇文章在結構上類似,都是先敘事後議論,不僅這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文章後面就有「太史公曰」,這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格式,只不過蒲松齡做了一些調整。
3.課外拓展閱讀
(1)閱讀《聊齋志異》《狼三則》其中的其他兩則
(2)參看電影《狼圖騰》,深入思考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狼,並寫成一片不少於300字的短文。
(3)展開想像力,把本文改編成白話文;同時將兩者進行對比,初步領會本文語言的簡潔凝練之美。
五板書設計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狼》練習測試 篇12
餘映潮
〔說明〕在教學研究中,發現不少課對學生的課堂活動安排比較雜亂,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無序、不透。課中缺乏起主導作用的、起支撐作用的、有訓練力度的教學板塊。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的每一節中,都必須有一兩個相當突出的訓練板塊,以突出教師的教學意圖和對學生的訓練,以突出教法和學法,以突出教學藝術的實施。為此,特編寫了關於《狼》的8種微型教案,以供參考。
這8種微型教案,共展現了常規手段下的8種教學角度:誦讀,辨讀,說讀,析讀,品讀,寫讀,聽讀,練讀。這每一種教學角度,實際上就是相關教學過程中的最為突出的、最為重要的教學板塊。
教案一
一、教學角度:誦讀——朗讀課文,背讀課文。
二、主要教學步驟:1.檢查預習情況。2.組織學生進行課文字詞理解比賽。3.進行朗讀訓練。4.背讀課文。
三、誦讀訓練實施過程:1.學生自由競讀課文,理解文意。2.教師教給朗讀的方法——「分層背讀法」。所謂「分層背讀法」,就是用語音停頓來表現段中句子所表達的一層層意思,從而清晰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脈絡,進而達到流暢地背誦。《狼》這一課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寫人必寫狼,寫狼必寫人,二者相互交織,構成段內的層次。如開頭「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這一段,由兩層構成,一層寫人,一層寫狼,朗讀時必須在「剩骨」後小停一下。3.學生進行讀法實踐,演讀全篇課文。4.教師再教給一種朗讀的方法——「表現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說,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要運用語音的急緩高低來再現小說中的情景。5.學生再進行讀法實踐。6.運用各種形式競讀、競背課文。
教案二
一、教學角度:辨讀——對詞義進行體會、辨析。
二、主要教學步驟:1.以帶有「狼」的成語導入。2.指導學生熟讀課文。3.邊譯邊讀。4.進行對字詞的尋讀、辨讀。
三、辨讀訓練實施過程:1.學法之一介紹:學習文言字詞,方法之一是成語印證法。所謂成語印證法,就是根據課文中字詞的含義,找出含有此詞此義的成語,二者相互進行印證,從而加深理解,擴大積累。2.學法實踐,學生分組活動找成語。如:一屠晚歸,歸心似箭;苫蔽成丘,一丘之貉……3.學法之二介紹:學習文言字詞,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一詞多義,也就是將一課中或若干課中的某一個詞所有的用法和義項集中,進行詞義的體會與辨析。《狼》這一課,對不少的詞語進行了重複的運用,如兩個「敵」、三個「止」、三個「前」、四個「後」、四個「之」、四個「以」、六個「其」……4.學法實踐,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十幾組同、近義詞。5進行詞義理解的分類整理。
教案三
一、教學角度:說讀——用「說」的方式帶動課文的閱讀。
二、主要教學步驟:1.自由朗讀。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競讀比賽。或分組,或對手賽,要求讀出情境,讀出敘、議的層次。3.組織討論,突出「說」的訓練。
三、說讀訓練實施過程:1.引導學生對課文讀出情境,讀出敘、議的層次。2.根據課文內容與教學要求,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討論:①閱讀提示中說,這個故事表現屠戶和狼的鬥爭,層層相扣,緊張曲折。你能否就「緊張曲折」從課文中舉一例說明。②閱讀提示中說,故事篇幅短小,結構緊湊,語言簡潔生動。「語言簡潔生動」表現在哪些地方?③綜合課文內容,說說「狼」的狡詐表現在哪裡?3.同學們自選問題進行準備,爭取發言。4.就以上三個問題組織小小組、小組、全班三個層次的發言。5.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出「請同學們對課文添枝加葉」的思考要求。6.同學們分小組「創編故事」。7.「添枝加葉」講故事。
教案四
一、教學角度:析讀——對課文內容進行多角度的評析。
二、主要教學步驟:1.檢查預習情況。2.就課文的語文常識、字詞、情節內容進行質疑問難比賽。3.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析讀」——評點式閱讀。
三、析讀訓練實施過程:1.教師範讀課文,每讀一段,學生就配讀課文中編者寫好了的對課文的評點。2.學生讀課文,每讀一段,老師也同樣配讀課文中的評點。3.教師講解:我們應學習課文的評點方法,把它運用到閱讀中去,就是一種「評點式閱讀」的方法。如課文對第一段是這樣評點的:「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我們還可以這樣評點:「文章開門見山,點出兩狼,扣人心弦。」「『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為情節的展開埋下了伏筆。」同學們可從用詞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性格特點、故事波瀾等各方面對課文的各段進行分析、評點。4.學生分組、分任務進行課文評點,教師組織交流。5.互讀互「評」:一組讀,二組評點;二組讀,三組評點……讀讀評評,評評讀讀。
教案五
一、教學角度:品讀——品味賞析課文的美點妙處。
二、主要教學步驟:1.導入,搶答(檢查預習)——作者、體裁、形象、層次……2.同學們讀課文,讀注釋。請同學們向老師自由提問,看還有哪些字詞不認識,哪些字詞的意思弄不懂。老師順勢問學生,落實如下三組字詞: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課文練習三的六個「其」。3.讀課文。4.品課文。
三、品讀訓練實施過程:1.教師介紹學法:閱讀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散文,可以用一種「妙點揣摩法」。所謂「妙點揣摩」,就是從詞語運用、形象塑造、情節結構、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段、構思特點等方面體會課文的妙點,以使自己透徹地理解課文。2.教師示範。如:課文妙在寫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戶面臨巨大危險;妙在寫後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現了屠戶隨時有受到攻擊的可能;妙在寫狼的一走一留,讓人擔心屠戶是否會中計……3.學法實踐,學生進行課文妙要列舉,每人用一句話說明一個「妙點」。4.組織學生用「分類」的方式整理「妙點」。5.教師就最為重要、最為精彩的內容小結,學生記錄。6.自由背讀,課文小結。
教案六
一、教學角度:寫讀——就課文內容寫課本劇。
二、主要教學步驟:1.導入,播放短的動物卡通錄像片。2.指導學生熟讀課文,理解情節、人物。3.同學們編寫課本劇。4.交流與評價。
三、寫讀訓練實施過程:1.說明:編課本劇,是一種改寫訓練,就是將帶有情節性、故事性的課文用劇本的形式表現出來。2.介紹有關「台詞」「舞台說明」的知識。台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台詞要簡練、生動、個性化。舞台說明寫在劇本的開端、結尾和故事情節展開的對話里。它的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上下場以及對人物表演時的表情、動作、神態的要求等等。舞台說明不能過少,特別是對人物動作、表情的要求,一定要恰切而適當地安排在對話之中。3.同學們進行編寫。全班若分為四個小組,則兩個組的內容要以「狼」為主角,兩個組的內容要以「屠戶」為主角。4.組內交流,評選。5.全班交流。
教案七
一、教學角度:聽讀——聽不同方式的朗讀,聽記有關的資料。
二、主要教學步驟:1.學生讀課文。2.聽讀,學讀。3.聽講析,作記錄。4.檢查學習效果。
三、聽讀訓練實施過程: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讀出層次,學生聽讀、學讀。2.聽對課文第四段的配樂朗讀,學生跟讀。3.聽老師對第五段的不同語氣的朗讀,學生競讀。4.聽(兩遍)課文分析的錄音,學生作聽音筆記:蒲松齡通過對兩隻惡狼一系列動作的描寫,著力揭露了狼的兇殘而又虛弱、狡詐而又愚蠢的特點。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凡寫狼的動作神情之處,無不表現狼的本性。請看:「綴行甚遠」——表現狼貪婪的企圖;「後狼止而前狼又至」「並驅如故」——表現狼的配合作戰和虛張聲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膽怯,並在伺機而動;「徑去」「犬坐」——狼在變換手法,製造危機;「目似瞑,意暇甚」——偽裝輕鬆善良;「洞其中」——表現狼在迂迴包抄,準備前後夾攻。值得強調的是,作者完全沒有寫狼對屠戶進行正面進攻,在作者看來,陰險狡詐比窮凶極惡更可怕、更可恨,因此他極力寫狼的狡詐。狼越是狡詐,屠戶的勝利也就越有意義。5.學生以「《狼》中之『狼』」為題發表看法。
教案八
一、教學角度:練讀——進行有力度的課堂書面練習。
二、主要教學步驟:1.熟讀課文。2.同學們自編課內百字小練習,以兩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自測。3.再讀課文。4.教師發課堂智能練習。學生做練習,教師組織評講。
三、《狼》課堂智能練習。
第一層次練習——解釋詞義。
1.一狼得骨止( ) 止( )有剩骨
2.蓋以誘敵( ) 恐前後受其敵( )
3.一狼洞其( )中 以攻其( )後
4.目似瞑,意( )暇甚 意( )將隧入以攻其後
5.變詐幾何( )哉 頃刻( )兩斃
第二層次練習——理解句義。
6.將文中的議論段寫為現代文。 。
第三層次練習——語段閱讀。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7.解釋下面的字詞。
①方 ②薪 ③尻 ④股
8.選出加點詞詞性、詞義相同的一組。( )
a.犬坐於前
前狼
b.以攻其後
自後斷其股
c.久之
斃之
d.意將隧入
身已半入
9.指出加點詞的意思。
①其一犬( )坐於前
②一狼洞( )其中
③意將隧( )入以攻其後也
④又數刀( )斃之
10.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11.選出下面說得正確的項。
a.「徑去」的意思是徑直走開。「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 )
b.文中三個「其」的含義分別是指:屠戶、積薪、前狼。( )
c.文中三個「以」的含義都是「用」。( )
d.「屠暴起」寫屠戶的當機立斷。暴,突然的意思。( )
e.「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閉著似乎在睡覺,那神情善良得很。( )
f.文中「一狼徑去」寫狼另有圖謀,「犬坐於前」寫狼牽制屠戶。( )
g.此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 )
h.此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答案為:adfgh)( )
《狼》練習測試 篇13
[教學目標及重點]
1、能比較流利地熟練地朗讀課文
2、能對照注釋掌握一些實詞,讀懂文章的意思
3、能創造性地複述故事
4、能從文中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昔日東郭先生遇見了危難中的中山狼,由於他過分「仁慈「,險些喪命,幸虧農夫的幫助,才轉危為安。今日屠夫又遇見了中山狼的「後代「,(學生大笑),那麼屠夫是否從東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訓,或又重蹈舊轍狼也許變善良了那麼究竟如何,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狼》這篇課文。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一遍課文,讀出緊張感,力求生動。
2、提出聽讀要求:聽准字音,注意停頓,詞義句義不懂處做記號。
3、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後,放聲朗讀。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重點解決的字詞:懼:恐懼。從:跟隨。故:原來(一樣)。驅;追趕。窘:困窘。恐:恐怕。顧:看到。瞑:閉眼。暴:突然。斃:殺死。股:大腿。寐:睡覺。
黠:狡猾。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弛: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4、學生齊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節奏。
5、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對朗讀情況作評價。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複述故事。
(請兩位學生毛遂自薦講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學共同品評其得失。)
2、故事中的兩隻狼是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3、故事中的主體是人還是狼為什麼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樣一個形象請試加以說明。
5、讀了這個故事你有哪些啟發
(揣摩廣思,自由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師最後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強加於學生。)
明確:狼的本性是貪婪、兇殘和狡詐,絕對不能對狼有半點憐憫之心。同樣,我們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要善於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布置作業』
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像,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課下在日記本上寫一下,下節課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