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聲需要注意哪些(精選5篇)
練聲需要注意哪些 篇1
發聲的科學原理: 聲帶內有環甲肌和杓肌群,環甲肌的作用是拉長拉緊聲帶,杓肌群的作用是縮短、迫緊聲帶。如單獨靠環甲肌拉長拉緊聲帶發音,則聲帶受到呼氣的衝擊即上下振動而發音,類似於二胡、吉它、提琴等弦樂器的弦受到弓的拉動而發音。如應用杓肌群把聲帶縮短迫緊而發音,則聲帶雖亦上下振動發
音,但兩聲帶除自身是發音體外,相靠時還是一個很強的的氣閘,兩聲帶互相緊密靠攏,呼氣從它們的邊緣中通過,即激起邊緣部分一離一合的左右擺動,空氣通過之後即形成一種周期性的壓力波動,故此即使沒有聲帶上下振動的發音作用,單獨由靠攏擋氣,就能激起空氣發音,此時聲帶的作用相當於號手吹奏喇叭時的嘴唇、單簧管的音簧。
練聲需要注意哪些 篇2
發聲的基礎知識: 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喉頭與聲帶共鳴器官和咬文吐字器官組成。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以及胸腔橫膈膜等器官組成。
1、 唱歌時的姿勢 精神飽滿,雙肩略後展,雙腳稍分開站穩,頭部要端正,頸部肌肉放鬆,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形也應該根據字的發音要求自然張合。
2、 唱歌時的呼吸 緩吸緩呼法: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將氣息徐徐吸入肺葉下部橫膈膜下降,兩肋向外擴張,小腹微收,呼氣時一定要保持吸氣狀態,即保持橫膈膜和胸腔的擴張狀態,不要使氣息很快地泄掉。 急吸急呼法:可體會到登高或跑步運動後的急吸狀態,不論是緩吸還是急吸,吸氣都要稍深些,吸氣量的多少,要根據所唱樂句的需要而定。 我們在歌唱時,要有始終保持吸氣狀態的感覺,即使在換氣時也不應兩肋完全松馳,應當在每唱完一句時,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氣,在兩肋尚未完全收縮的同時,再補進一些氣息。
3、 歌唱時的聲帶 唱低聲區時:聲帶閉合不緊並拉長,較厚,張力最小氣流通過聲門時引起聲帶的全振動。
唱中聲區時:聲帶靠攏並變薄,縮短,張力加大,氣流通過聲門引起聲帶的局部振動。
唱高聲區時:聲帶閉緊並變得更薄,更短,張力也更大氣流通過聲門時只引起聲帶的邊緣振動。
歌唱時的喉頭:在歌唱發聲中還應十分注意打開喉嚨,位置適中,不能過高形成堅固的管道,口蓋積極向上,舌根放鬆,下巴松馳而放下,用半打呵欠的辦法去做幫助體會喉嚨打開的感覺。
共鳴腔的運用: ① 口腔共鳴: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下齶自然放下,上齶有上提的感覺,這種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繫,並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使
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處於積極狀態。
② 頭腔共鳴:把聲波在硬齶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移,放下下齶,同時收齶和小舌頭上抬。(打噴啼前的感覺)讓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
③ 胸腔共鳴:咽喉部作半打呵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移向下齒背上,這種共鳴寬厚、結實。
練聲需要注意哪些 篇3
錯誤的聲音及糾正: 歌唱發聲時,由於歌唱器官的調節和運用不恰當,往往產生種種不良的聲音。這些不良的發聲方法的運用不僅阻礙了歌唱的發展,也嚴重影響著歌唱的表現。因此,找出形成種種不良聲音的原因而以糾正是十分必要的。 常見的不良聲音有以下幾種:
1,喉音。多見於學美聲唱法的歌手,是由於壓喉頭追求大音量、結實的聲音、渾厚深沉的音色而造成的,聲音卡在喉嚨里,感覺是喉腔或喉咽腔在擠壓著唱,聲音聽起來呆滯無泛音、悶而空,特別沉重。 喉音與胸腔共鳴是有區別的,後者是通暢、寬厚、不生硬、乾淨的聲音。 糾正喉音主要是注意對聲音的審美觀,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徹底去掉喉音。糾正時應注意聲音的高位置。
2,鼻音。多見於學民族唱法的歌手,是由於軟齶塌下,舌中部抬高音波流入鼻腔而失去口、咽腔共鳴所致。聲音曖昧不悅耳。 糾正可張大口練a母音,感覺聲音打在硬齶上。
3,喊叫。多見於通俗歌手,是由於聲音無基礎就追求音量音域,濫唱高音導致喉頭上提引起的,又叫白聲,聲音乾澀而蒼白,缺乏共鳴色彩。 糾正它就要樹立正確的發聲概念,唱得柔和好聽,音量不要太大,在自然音區到中聲區內練習,循序漸進,不溢唱高音。
4,漏氣。聲音暗淡、空虛、無力、不明亮、音量弱小。是由於追求聲音鬆弛放鬆過度或為打開喉嚨而練u母音過度所致。 糾正可練頓音或跳音,lalala。 最後說明一點,許多歌手聲音的毛病不是在喉嚨里,而是在思想上,所以樹立正確的發聲觀念和聲音形象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會長期得不到進步。
練聲需要注意哪些 篇4
注意事項
1,要循序漸進。 2,要每天堅練習,持之以恆。 3,練聲時要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充滿激情。 4,要主客觀統一,經常錄音分析真實聲音與發聲時自我感覺聲音的差異。 5,要鞏固正確的發聲感覺。 6,要把練習發聲技術的心得體會運用到演唱歌曲中去。 7,初學者不應追求大音量及高音,而應追求聲音的圓潤自如和音質的優美。
練聲需要注意哪些 篇5
其次,用u母音開始練聲。使用u母音的好處是它容易使氣束集中,便於協調氣息和共鳴腔體之間的關係。在u母音練習好的基礎上再開發其它母音,這樣使得學生易於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在練聲中,開始用三度或五度的練聲曲,由淺入深,逐步使學生在學習發聲技巧的同時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起歌唱的信心。還可以開始用半聲方法練聲,讓每一個聲音都控制在氣息的狀態下發聲,由於這些學生歌唱機能都受過不同程度的腋壞,如放聲歌唱的話,勢必難於擺脫以前錯誤的發聲方法。
實際上,半聲與全聲的區別只是氣息量大小的問題,發聲方法是一樣的。半聲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習正確的發聲方法,對聲音控制和學習演唱高難度技巧的曲目也有十分的好處。1997年5月,美國馬里蘭大學藝術系主任b.carmen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講學時介紹了她的練聲方法,他的練聲法就是半聲練聲法。按上面談到的方法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步去掉了開喉頭和擠喉頭的錯誤發聲方法,學會了正確地歌唱。
有個聲音只剩下三個半音的學生,曾經被一些聲樂名家判了「死刑」。經過二年的訓練後,就能夠演唱較難曲目並順利畢業。 對於第二類病聲問題:主要是氣息控制的不好(天生音不準的人是進不了音樂學院的)。氣息過猛,聲音就會偏高;氣息沒保持住,音往往偏低。通常這些學生使用氣息都不均勻,搖擺不定,因此,他們何時聲音偏高何是聲音偏低無規律可循,對這類學生,除了加強氣息訓練外,還要在曲目的選擇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