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記》閱讀題的答案(精選2篇)
《小石城山記》閱讀題的答案 篇1
要想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需要同學們在反覆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的。《教學相長》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學在進行文言文閱讀的時候總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給難住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小石城山記》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
《小石城山記》閱讀答案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①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②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③。其上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塢⑤,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聲,其響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⑧,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⑨,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⒂,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⒃,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選自唐·柳宗元《柳河東集》第二十九卷《記》)
【注釋】
①少:稍、略。②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③垠:邊、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牆,又稱女牆;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塢:像小城堡的石頭。⑥洞然:石子擊水聲。⑦激越:聲音響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數(cù)偃仰:疏密起伏。數(cù):密。偃:仰臥,引申為倒下、臥倒。仰:抬頭。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認為萬物都是天創造的,故稱天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區。⑿夷狄:指偏遠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經歷千百年而不能一獻其優美景致而被人們所賞識、承認。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氣之靈:地氣的靈秀。
【譯文】
從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路向西伸展,沿這條路尋找風景,沒有發現好的景;另一條稍稍向北又望東,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見地層斷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積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岡橫擋在路端。積石上面,構成垛牆望樓的形狀;它的旁邊矗立著一座天然的堡壘,有一個像門一樣的洞穴。往裡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塊小石頭投進去,發出咚咚的回聲,仿佛激盪的水聲,那聲音紅亮迴旋,過了很久才消逝。環繞攀登,可以登上山頂,能眺望很遠的地方。山石上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著秀麗的樹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顯得奇特而堅實。那些樹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參差錯落,恰似運用人工的智慧設計布置而成的。
哦!我懷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經很久了。到了這裡,才相信它確實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這樣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區,卻將它布置在偏僻的異族之地,因而雖經歷了千百年之久卻沒有向人們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機會,這實在是勞而無功的啊。神靈或許不應該這樣安排吧,要是這樣的話,造物者果真是沒有的啊!有人說:「這是造物者用來安慰那些雖然賢明卻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說:「這兒山川的靈氣不能孕育偉大的人物卻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對兩種說法,我都不相信。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其一少①北而東
(2)其響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2)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發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經歷
2.(1)那些樹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參差錯落,恰似運用人工的智慧設計布置而成的。
(2)這是造物者用來安慰那些雖然賢明卻在這兒受屈辱的人的。
3.遭貶後抱負和才能被埋沒而心中憂憤。
《小石城山記》閱讀題的答案 篇2
曾貴柳
教學目標 :
1、藉助註解,能翻譯淺易文言文。
2、體會作者屢遭貶謫、懷才不遇而渴望改變的情懷。
3、學習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徵手法和言志載道的風格。
教學重點:
1、唐宋山水遊記散文的藝術特點。
2、象徵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對「造物者之有無」的討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詩。問: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生討論後明確: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江雪》詩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寫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獨寂寞鬱悶的十年,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十年,卻造就了一個古文大家的絕世風範,柳宗元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強烈的激發,取得了整個一生中最光輝最傑出的成就。「永州八記」就作於永州。
「永州八記」 是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攝入筆端。作者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中,山水詩始於謝靈運,山水遊記的散文應該說始於柳宗元。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要讀出語文味)
1、正音。
少北而東shāo 睥睨pìnì 堡塢wù 疏數cù 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 jì 儻tǎng
2、概括大意,並指出: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寫景為主,第二段以議論與抒情為主。寫景為議論抒情做鋪墊,而議論抒情是對寫景的點化。這種描摹山水與抒情言志相結合的手法開創了唐宋遊記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風氣,成為後代作家學習的典範。從《岳陽樓記》到《醉翁亭記》,從《游褒禪山記》到《石鐘山記》,都從柳宗元那裡汲取了營養。
(三)再讀課文,重點研討。
1、研讀第一段,完成下列問題:
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麼特點來寫?試用一個字概括。
——奇
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在課本上找出並劃下)。
③翻譯下列句子:
a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c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
d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2、研讀第二段,討論下列問題:
①如何理解作者關於「造物者之有無」的討論?
②第二段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渴求擺脫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
③翻譯下列句子: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b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勞而無用。
c神者儻不如是,則其果無乎?
d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讀課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徵寫法。(即「物我相融」的具體表現)。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徵著什麼?(象徵柳宗元遭貶不遇的處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徵著什麼?(象徵柳宗元峻潔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題發揮,「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渴求擺脫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
2、解讀「貶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經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貶官文化」一詞。「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分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蹟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裡走走,那裡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貶到永州,就不會有「永州八記」的問世。你能否再舉一例,並談談你對「貶官文化」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
1、仿照本課的寫法,以「樹」為題,寫一段「物我相融」的文字。
2、現代文閱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