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

短语录 63 0

  偶尔翻阅旧稿,发现历年对四季时节或有感叹,选择集成“春夏秋冬”一篇倒也有模有样。

  一、行走在春雨中

  春雨是春天的一道独特风景。在春雨中出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总体而言,春天中的雨不像夏天那么猛烈,没有秋天那么萧杀,更不如冬天来得那么干脆。春天的雨洋洋洒洒缠绵不断,时来时无时无时来,或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意象。绵绵的春雨一直下着,雨点并不大,路近的话,不用带伞跑几步也不会淋湿。感觉好像并不象气象预报说雨量中到大这么严重。细看这雨虽然不大却像一条条细细的银丝,从天上接到地上,连绵不断密密麻麻,几个小时几天就这样连着这么下,雨量绝对不会小到哪里。在春雨中行走,仿佛前面有数不清的雨帘,掀起一张又一张总也没完,路边那些在明媚的春阳下充满生机的花草此时也没有了光泽,特别是原本色彩各异的花朵一副娇弱无力垂头丧气的模样,花辦好似泪水洒满一地。加上湿湿的粘粘的感觉,在春雨中行走心中一定要有一轮阳光。

  连续的雨天,运河的水也见涨了。航船在水中行驶,开得非常慢,就像没有动力随水在漂流那样。坐在船中,窗玻璃被雨水打得一片模糊,加上船舱内的热气,怎么擦也看不清外面的情景,朦朦胧胧,就见不时有一块块阴影漂过。船上的机器声也没有平时的响亮,仿佛装了消音器一般,人坐在船中,好像被关在一个闷罐中,无声无息地听任命运的走向。或以为,任何增量都是比较的结果,就像雨量的大小,一种是单位时间的雨量,一种是雨量乘以时间结果;船行得慢,因为和岸边上的参照物比较,如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速度,但那也只是一种直觉,如果用公式计算出绝对的速度,再排除变量的影响,比如距离长短,水的阻力,红绿灯或堵车的影响。所以有时尽管船绝对速度慢,由于水道的距离短没有堵塞现象,有时不比机动车来得慢。

  行走在春天的雨中,虽然少了一种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却也有另一种听觉上的享受,那就是充斥耳边的鸟鸣。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春雨潇潇,空气中总是回荡着各式的鸟鸣,给春天配上欢快的乐曲,这是其他季节所没有的。曾听过民乐名曲《百鸟朝凤》,在乐曲中模拟出各式鸟的叫声,这种艺术再造唯美而逼真,热闹而欢快。但是哪怕模拟的再像也毕竟是刻意地仿真,和自然中听到的鸟叫声不一样。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唐代孟浩然就有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韩愈对之做了一个概括,“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在春雨中行走,虽有诸多不爽,但靓丽的鸟鸣却让你脑海中拉起了一道彩虹,此情此景,令人不亦悦乎。

  二、夏之味道

  又逢夏至,是在暴雨中。这场雨不间断地足足下了几个时辰,就看着河水越流越急,一跳一跳地哗哗往上涨。此时,那钢劲的银丝才落地面就化为一股股雾气,缓慢地翻滚着漫延开去,天色变得白茫茫一片,那些远本近在眼前的高楼大厦被雨雾遮挡得时隐时现,仿佛成了虚无飘渺的琼楼玉阁。人在雨水行走,皮肤不时带来丝丝凉意,可内里却是无名的燥热。

  江南的夏至总是浸泡在梅雨季节里。温度不高,由于湿度重,人会感到闷热不已。其实,梅雨季是酷夏的过渡期,虽说潮闷,与酷热相比已是自然对人类的最大恩赐。往往是梅雨季前脚刚走,酷热后脚就跟到。一夜之间便是两重天。这种鲜明的变化过去我并不敏感,而近些年来感受明显,也许是人生踏入老龄社会的缘故。

  是的,对于每年的盛夏酷热,年轻时并不以为意,记得有一年酷暑,气温都上了摄氏四十度,柏油马路都开始化了,骑着自行车软绵绵的路上四处奔走,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没有任何感想。再往前几年,空调还不普及,晚上大家交流乘凉的做法,有的在屋顶露台上冲上一桶水,在上面睡觉就可凉快些,有的说冲凉后身体不要擦干,用电扇吹会很舒服,再热就躺到浴缸里。高温酷热奈我何哉,这也许就是年轻的资本。那时我完全适应自然,可现在,六月未到已惧热,空调打足不觉寒,更何敢复言当年勇。

  不过放眼望去,有些年轻人似乎比我更怕热,一到夏天空调全开,有的温度低到仿佛进了冷库。还有那些喵星人汪星人也是没有空调过不了夏。想当年夏季温度并不比现在低,现在人就怎么不行了呢?说到底这是条件改善带来的,现代化提供了好的条件,现代化满足了人的享受,但享受后的人们就无法回到从前,那就要用更高科技来创造更好条件,以满足一些人的更高要求。

  于是乎,人与自然正在渐行渐远。想到这里不禁要问,如此发展科技,满足了人的贪求,削弱了人的肌体,是好事吗?

  在我的记忆里,夏天一直是美好的。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们很哲学地讨论过四季的好坏,我曾列举不少理由来论证夏天的美好感觉。是的,我喜欢夏天,不会因为其酷热而改变,直至现在。对自然而言,不可没有夏季,对人生而言,同样离不开夏天,人类不能凭自身喜好而脱离自然。脱离自然也就意味着人类的自我放弃。

  我一直在寻找夏天在心中的美好意象,我感到夏天给人的视觉可用浓郁一词形容,泰戈尔有诗云,生如夏花般灿烂。灿烂就充满着浓郁。夏叶的绿也有别于春秋,那是一种浓绿。夏天的阳光让人张不开眼,因为其包含一种浓的化不开的热量。除了视觉,夏天的味道也是浓郁的,走在盛夏的路上,扑鼻而来的是各种味道,那些原本在冬天的室内或厨房才有感觉变得满街皆是,而且更加丰富多彩。有宠物的味道,那些狗啊猫啊从身边跑过,马上有股气味从前面飘过。有树木和花香的味道,特别是午间的林荫道上,不时会有种舒服的清香袭来。有摩肩接踵的路人味道,汗味香水味,还带着热气。更有水果店内的各种果香,夏天是多种水果成熟的季节,而这些水果都自带香味,远远路过小店,就能分辨出今天又有什么水果上市。

  其实这也不用奇怪,温度是各种气味挥发的媒介。夏天空气中弥漫的各种味道在酷热中交锋交流交汇,就像老天爷从厨房中给我们端出的一盆美味的大杂烩。

  三、赞美黄昏

  脑海中跳出“赞美黄昏”四个字,是在淅淅秋雨中的窗前。眼前几棵银杏树叶披上了金黄色的妆饰,在微风细雨中挥洒着自己的财源。尽管黄昏时天色已显灰暗,但雨中的金黄色依旧耀眼,与银白色的秋雨恰成对照。于是联想开去前人对秋的歌咏,对黄昏的礼赞。印象特别深的已不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而是近人叶剑英的诗联:“老夫喜做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或曰,晚秋、黄昏、风雨中的银杏也已经落叶纷纷,有什么好赞美的?更因为这些意象一般用来指凋敝、萧瑟的景象。这也是一般人的人生经验,概括了相当一部分人之常情。且不说《红楼梦》中林妹妹那一类带有敏感的伤春悲秋体质的人物,如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曾唤起千百年来多少人的共鸣,即使如一代女侠秋瑾面对此情此景亦复会产生一种无边的惆怅,“秋风秋雨愁煞人。”但细细想来,这虽说表达了一种无奈,甚至绝望,却也有所不甘。奈何之后藏着莫名的期待,当然这种期待并非是人的努力,而是神迹的显现。

  人类社会的奇妙就在于多元,总有不同的思维,比如认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黄昏是清晨的总结,落叶是新萌芽的开端,落叶也非无情物,化作肥泥更护花。叶剑英的诗句也是如此,他更体现了一种诗人的满足,对人生满足。在满足心态下观察世事,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而在这平常的后面,还能发现那些匆匆过客不易发现的美景,领悟人生难以细察的微妙。

  想到此处,突然对开头四字有了不同想法,黄昏其实不需要赞美,也不用赞美,如果真要什么赞美,那就是一种刻意,容易滑入不甘的心态。我们徜徉在秋色的黄昏中,仅仅是为了发现,领略和品尝。不是吗?黄色并不总是灿烂的,从绿转黄的变色,阳光下和雨中黄色也是不同的,清晨与黄昏黄色也是不同的,心态的不同对黄昏黄色的看法也会有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奇妙所在。

  四、江南湿雪

  都说北方的雪是干雪,南方的雪是湿雪。是啊,说到北国风光,便有银装素裹,可是前两年南方的那场大雪不仅没带来美感,竟然还压垮输变电铁塔,如此轻盈飘洒的雪花有如此大的能量,令人直怀疑铁塔是否豆腐渣工程。当我们看到杭城雪后多少林木惨遭摧残,一些百年老树被雪压折,方对这湿雪的力量有所认识。

  那一年,杭城迎来了第一场大雪,正好旧病复发躺在床上目睹了这场大雪的形成,心中惦念着可不要形成什么灾害,让那些出门工作的人能平安回家。雪从上午下起,先是夹杂在雨线中,本来从天上斜下来的条条银丝中突然飘浮出点点羽绒,仿佛是什么顽童吹乱的蒲公英小伞。伞花随风飞舞,也不讲什么秩序规则到处乱钻,凡是雨下不到的地方只要是敞开着它们就能进来。于是有规则的直线银丝渐渐就被无规则的曲线伞花所替代,不久伞花又纠缠在一起变成棉絮变成鹅毛,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天色也变得越来越混沌,到处白茫茫一片,近处的公路已经看不清楚,只听见汽笛在急促的鸣响,好像有什么东西障碍着行驶。一天下来,眼看窗台上的积雪在慢慢加厚,外面的气温也在明显的下降,紧闭的窗玻璃变得朦胧起来,好像屋里正在蒸什么东西,水汽都挂在了玻璃之上,什么都看不见了。我想有了过去的教训,人们应该对这场湿雪有了应对之策。

  晚上的雪不知下到几时,第二天起来雪景特别秀丽,主要是绿白相间,只是那绿被白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人们拿着长杆打着书枝上的雪,看来南方的林木确实不能像北方植物那样抗雪,到了冬天,那边的绿色阔叶树已经落叶,那些针叶林木承载着绿色的使命又巧妙地避开冬雪的重负。南方也有松柏,但更多的是绿色还是那些樟树、桂树等,于是绿白相间也显得更加醒目,这是松柏所难以比拟的。这让我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等到雪化时。”顶着白雪的不仅是绿色,不动的是建筑物,移动的是汽车,大路上不时可看到背着白包的汽车驶过。目所及处还看到那些勤劳的人堆起的雪人,有兴致者还是很多。

  今天阳光艳丽,积雪也化得很快,在滴答滴答的化雪声中,我在久违的书柜边随意地翻阅着。我翻看了《顾准文集》和《顾准日记》,还有两种顾准传和《顾准寻思录》,这些都是十多年前看过的书,如今读来还是像初读时的感觉。我感到,顾准后来成为热点有时代的原因,当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的时候,他的人格上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作为思想者的形象。当今现在有些人把一些思考者划成不同的圈子分成不同的派,而居于不同的圈和派的人又互相排斥,这和顾准毫无功利目的背着十字架还孜孜不倦的思考有着多大的区别呵!而那时他的妻子儿女亲朋好友也无力给予更多的帮助,更不要说整个时代了。他孤身一人在坚持着。我又细读了其中讲到顾准子女的几篇文章,这是一个逐渐理性的过程,从通过批评他的子女到关注时代的因素,从他女儿思考有关时代及父母同样教育而导致儿女对人生看法与父母相异的原因,到他的子女后来的命运,我感到了时代的进步。在这之前我看到一篇谈吴学昭如何利用吴宓资料的文章,抨击女儿的不孝对父亲的打击,但是文章却没有谴责当年吴宓对妻儿的抛弃。如此简单化的分析怎么能说明得了问题。

  顾准是青松般的人物,但如何能在雪未化时认识到他的品质,这需要看人们是否具备了理性的目光,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是一种多么高的要求呵。

标签: 秋雨绵绵的唯美句子朋友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