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像素
简介:
物质的差异化是向宏观的放大的,猫与海带从整体看是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当从细胞层面来比较两者,其组成的相似性开始放大。当进一步从蛋白质层面观察,蛋白质都是由几种固定结构的氨基酸相互组合缠绕形成的。推广到其它物质领域都是如此,越是向宏观组合越是展现其差异,越是向微观分解越是表现趋向单一性,由单一性元素的不同的组合结构层次化的放大而展现出差异,组合结构的不同造成了物质整体表现的差异性。
在意识领域是否也是同样的情况,看似千变万化的感受与内容是否只是意识量子的不同组合结构。我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可不可以量化,意识的不同内容之间有没有结构关系?就像蛋白质的分子形式,是由基本结构不断的组合缠绕而组成的。本书是基于这种猜想而完成的,前八节描述意识的层次化结构的猜想,后八节以此猜想为解题方法解读了几个生活主题。本书不能作为教科书,并没有实际有效的任何证明,只能作为相关领域爱好者之间抛砖引玉的探讨话题。
目录:
第一节:层次化叠加的世界
第二节:知识的内向证明与内向收缩
第三节:显现
第四节:知识与空间
第五节:意识的收缩与显现
第六节:默认性知识与应用性知识
第七节:改变
第八节:意识空间扩展
第九节:集体潜意识与层次化组织的世界
第十节:政治
第十一节:经济
第十二节:人际关系
第十三节:不尚贤
第十四节:家庭教育
第十五节:成功学与方法论
第十六节:灵性的陷阱
一 层次化叠加的世界
这个世界最能体现层次化叠加的发明是电脑,其运行中心结构是无数组合的二进制电路,然而这个组合经过对电流的层次化编程后可以模拟出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然后电脑对外输出事物的相对关系。世界的展现与电脑的运作是相似的,能量的层次化的组合叠加使万物得以显现,意识的叠加结构使各种事件得以展现。
古时候的智者对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一切的存在都是基础元素层次化叠加产生的,古人的太极图似乎是层次化叠加的抽象表现,整体之中划分出“是”与“非”,在“是”与“非”的局部中继续存在另一层次的“是”与“非”,在这层次化的构造中生成了万事万物。
物质的叠加性
物质的内在结构是叠加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各式各样的分子按照不同层次的结构组合而成,然而下降到分子内部的构成,其基础成分开始趋向于一致化。物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的组成来看仍是不同的,在更深层次的组成却都是相同的质子、中子、电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元素只是质子、中子、电子的组合配比结构不同,然而在进一步更深的结构里这些基础元素又有进一步的统一性。当这些基础元素向宏观组合叠加时其特异的显现性就展现出来。
对于物质元素的宏观构造物来说,仍然有着不同层次的叠加组合。例如对于复杂的机器或生物体,是由各个部件的层次化嵌套,各个部分受整体影响也在从某个层次上影响整体,汽车是各种零件与能源是从不同层次上运作与关联。不同层次的零件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汽油与空气从分子层面重新组合释放出膨胀动能,发动机实现膨胀动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油门控制着动能的释放速度,方向盘控制着动能的释放方向。在这个组合层次中我们将最基础的汽油与空气的能量一层层的限制转化,直到先后经过发动机、方向盘等部件层次化缩小和限制到我们所需的方向性动能。从整体的运作层次来看最基础的部分是的分子内能,而最具表现性的组成部分是油门、方向盘、刹车等,而这些结构又是按照人类的需求与身体适应结构来设置的,因而机器是将最广泛的不可见能量层次化的叠加展现出来。
语言的叠加性
不管是语句还是个别单词,其中都充满了嵌套性的层次化的叠加构造。语言是各种单词的组合,单词是基础意向的组合,单词组合成句子,句子形成一种特定的构形,这种特定构形又可以成为另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在英语的单词大量的存在着词根,词根代表基础的意向,词根加以组合进而延伸成新的概念,或者提炼事件最简单的结构组词来指代一类实物。在汉语的中文字是象形为基础发展的空间组合,不同的象形组合又叠加成为新的意向空间,“口”与“人”代表四面围墙与人,“囚”代表着围墙之内的人。成语提炼的是事件中最主要的架构,代表一种跨层次的意境,“胸有成竹”表达作画之前已经对画作了然于心,这个词可以类比到各种情景之中而成为另一个句子的形容词。
“我是聪明的”,代表在一个范围内划分。“我要把自己变聪明点,因为我想要受到别人的夸奖”,则代表向深层次划分组合。名词代表范围,形容词代表跨层次结构的范围,动词代表范围之间的连接组合,一个范围进入另外一个范围的结构之内摆放。语音的交流也离不开事先构建的语境,在已有语境的基础上,几句简单的话语又可以叠加组合成或复杂或有趣的意境,语言的本质就是不同层次感知的叠加组合。
知识的叠加性
在人类攀登自然科学知识的高峰过程中,并不是只是个别人完成了先进理论所有的构建。牛顿、爱恩斯坦等科学巨匠都是采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然后在自身擅长的领域里面将他人的成果进一步延伸,或者对他人的特异性发现做进一步的解释。
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所有的知识,每个人都只掌握了了某个范围的知识,然而纵是最复杂知识的产物也可以为普通人所用,整个社会都在彼此使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我们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系统的内部运作结构,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其它系统的外在表现结,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需要与其他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交互,所以纵是普通人也都在使用复杂智力系统的产品,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产品的内在原理,只是产品外在表现结构契合大多数人的知识的运作结构。
所有的制造者都必须将自身所负责的系统向外在展现出他人可以理解的结构,每个组成系统必须将最基础的存在层次化的收缩到特定的表现形式,越是具有这个能力的人他的知识是越丰富的。结构越是基础的存在越是被广泛的运用于各个子系统中,因为其能实现的层次化越是普遍与复杂,例如在信息的传递实践中,过去我们用声音、用眼睛,并经常需要跨越地理的间隔赖实现信息的传递,而现在我们用电磁波传递我们的信息,经过编译过电磁波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远超过去。因而越是弱叠加的基础存在,其所能构造层次化的结构的空间越是宽广,同样越是具有表现性的智力结构适应范围越小,因为这种智力结构本身的层次化组合结构已经固化的非常严重,其难于实现更深更复杂的组合结构形式。
思想信念的叠加性
心智里的思想信念都是连接绞和在一起的,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套,彼此证明互为证明的。例如我们有一个关于体型的概念,身高与体重的比例,结合这个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性,我们有个关于自身和他人体型的基本认知,然而这种体型的认知却可以成为另一种认知的一部分,例如相对于苗条肥胖是让人讨厌的,我想要获得别人关于体型的称赞,然后这个称赞有会和其他的概念组合起来,如男女之间性吸引等。体型的认知也可与和安全感关联起来,我需要偏大些的体型来实现安全感。因而安全感的概念和体型结合起来,体型概念可以作为安全感与性吸引力概念的佐证,当然安全感与性吸引力也可以和很多其他的概念组合起来,例如金钱、关系、相貌等,依据个体的意识的发展实例来关联。因而当我们提到安全感我们就会关联到体型,在由体型我们有会关联到其他的相关概念,例如饮食,运动等。思想信念往往不具有独立存在性,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彰显,信念没有其内部的层次本身就是不存在。
思想信念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知识存在着互为矛盾性,例如我们觉得体重180斤是肥胖的,体重180斤的人往往活动不便,我往往因此而被嘲笑,肥胖是令人厌恶的,贪吃美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然而我同时也觉得食物是很美味的,是让人难于拒绝的,小时候很难得吃到这些美味的食物,等等这些信念层次化叠加关联在一起。因而形成一连串的反应模式,主控思想变化时行动其行动方向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感觉自己被厌恶时,主体会偏向于节食,在怀念食物美味时,主体会偏向于过度饮食。
思想信念这个叠加系统相对于其它的叠加系统有其特殊性,在自然、身体、复杂的机器的整体层次的结构中局部层次能自然的配合整体而实现整体的协调运作,而思想的的系统中每个看似独立片段组合都会把自身作为主体,而要求其它层次按照自身的结构来展现。
二 知识的内向证明与内向收缩
内向证明
1+1=? 所有人都会毫不犹疑的给出答案。那么从现在开始忘掉这个小小的常识,假定1+1=2,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在1+1=2成立的同时整个数字公式体系立即就存在了,因为1+1=2的重复与积累,整个数学体系就铺展开来,这个时候1+2=3,2+3=5,所有的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奇奇怪怪的公式都已经存在着。那么从现在开始进入到这个数学的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个公式都在诉说着一个发现,他们说他们发现了一个绝对的真理,那就是1+1=2。他们说我们的本质就是1+1=2,我们的世界的本质就是那个最简洁最美妙的1+1=2。为什么假设成了真?
很显然一个前提的假设,会被因假设而生的衍生品看成一个绝对存在的真理。那么到底1+1是不是等于2,至少跳出数学的世界来看,1+2=3,2+3=5和各种定律都没有办法证明。虽然他们不这么认为。那么在既定范围里面的事物,他们并不能证明既定范围存在的必然性。他们的证明是一种内向的证明,是循环自证的。
在物质科学领域,我们一直都在先构造前提假设,然后再去寻找前提假设的证据,因而科学只能正向的研究显现的部分,使所有的显现趋向于可解释框架,然而只要存在前提假设就必然存在不可解释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不相对于这个前提假设显现,因而人类描述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正确,只是在一个特定范围的近似解。同时科学的进步必然是前提假设的弱化与进一步统一化,然而只要存在前提假设科学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科学只能作为一种从某个结构层次来描述显现的工具。
人类的思想信念的本质也是内向证明,我们先假定一个结论,然后结论距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然而我所看到的都是与我的结论有关的内容,因而我进一步的相信了我的结论。人类的世界就是由这种想象而发展来,我们先产生一个想象共同体,然后所有人再去将其具体化的实现。人类的意识制造了各种结构层次,然后将这种结构层次外化在物质实相中,人类进一步的把结构层次确认为自身本质存在,并被迫的维护这个想象的结构层次。
内向收缩
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受伤的手指总是被更多的碰到,孕妇总是在大街上看到满街的孕妇。因为受伤的手指的注意力是五个手指注意力的一部分,孕妇心态是平时心态的一部分。注意力在缩小的同时也在进一步的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注意力关注的空间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缩小时信念和道理道理就会产生,看看你在生活中总结的任何道理,都是在收缩自己注意力空间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线性的内证逻辑显然带来一个现象就是,无论这个封闭的信念空间发展的多么奇怪,对于身在这个环境的思想都会认为这个环境是有道理的,这个意识会收缩自己的感知空间来自证。线性收缩的心智会认为自己的总是是幸运的,例如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简直不可思议,如果说生命体的进化只是意识发展的展现呢?意识的发展有无数的可能性,生命的演化实际上是有限随机的叠加,然而我们却把自己当做唯一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回看生命就像是上帝为我们设计好了一样。如果我们的意识与我们的生命展现是一体的呢?这种随机的组合对于由这个组合而生的意识来说就特别有道理。又例如在科学家眼里宇宙由混乱的爆炸走向了秩序井然的现在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宇宙随着意识的收缩而显现出越来越收缩越来越缩小的属性,对于共生于收缩方向内的认知来说宇宙就显得越来越有秩序。又例如你的五根手指头有一根受伤了,那么你就会觉得这跟手指头比其他手指头被碰到的次数多,实际上这五根手指在被碰到的感觉被你剔除了,你的注意力收缩在受伤的那根手指上。我们以自己的特例为基础来看就会发现自己是非常的幸运,如果我们离开自己的眼光,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偶然的叠加组合。地球优越的物质环境产生了生命,进而使生命意识到地球的独特,从宇宙层面来看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只是一种正常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类自身层面来说地球就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
信念是内缩的,这种内缩造成感知空间的收缩。我们不断的对眼前的现象进行知识化的理解,代价是我们的感知在缩小。当强叠加的知晓成为了观察的基础,那么知晓就越是偏离更大的本质,知晓所看到的范围就越小。用我们的感官我们可以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太阳的运动是如此的明显与真实,当少数人使用观测工具发现太阳是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这似乎就已经是正确的结论了,当我们进一步发现太阳是围绕银河中心环绕,银河围绕一个更大的星系系统缠绕,并且似乎还有更高级别的运转系统,因而从更大的宇宙角度太观察地球正在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曲线运转,然而当我们进入到这个运转组合之中,我们将这个基础叠加到我们的知识中后,从直觉上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不动的。
世界观
客观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内向收缩的观察方式。客观事实的显现对应于观察者的感知基础的运动,感知基础即观察者的有形头脑与无形的思想信念。但是观察者的感知在不断的发生转移与内向的收缩运动,内向收缩的观察者很难发现自身感知基础的运动,以此为基础他发现客观事实在发生转移,例如“受伤的手指总是会被人碰到”这个信念。因而他得出了客观事实的转移与我们的意志无关的结论。意识的内向收缩就外化成认知和事实,客观事实中牢固的部分因为自身存在的空间较大,因而在人的头脑意志不管怎么想都在这个空间之内,如那些证明度很高的物理定律,但是对于存在空间较小的客观事实却总是被发现漏洞或被打破。
内向收缩的心智认为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超越收缩的视角来看客观现实与人类的意识是连动的,连动的关系就是我们的知晓结构,如果我们以不断内向运动的知晓来观察,我们无法发现客观现实的运动似乎是不受意志掌控的。在知晓的领域里客观现实是唯物的,脱离内缩性运作的心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按照意识内向收缩的反向来显现的。
强叠加度的思想其意识结构的转移度很有限,如果我们只观察水平面之上的部分,那么意识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从喜欢到不喜欢,从顺从到对抗,我们误以为这是一种很强烈的改变,而客观的现实并没有及时的对我们表面的改变进行回馈。但是如果把意识水平面之下的部分的默认叠加度加进来,意识的整体结构并没有发生什么有效的改变,因而强叠加度的内缩心智对现实的改变能力是很微小的。
不管是心理知识还是物质知识,越是简单的结构,其存在的层级越深,并且他的被证明程度越高。例如无论你怎么想,你都能确定太阳明天还是要升起的,然而越是叠加的理论就越是容易被抛弃,例如我们很简单的就抛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弱叠加度的心智所能允许的显现的空间更大,弱叠加的心智并不试图去改变什么,然而其所能接收更大的变化。强叠加的心智虽然很努力,然而其努力是为了维护其内在的叠加度结构本身,因而强叠加的心智改变现实的能力有限。
三 显现
量子力学说物质只有在观察他的时候才存在,观察者自身的结构特质决定了物质的展现。世界从绝对存在来说只有基础元素本身,然而我们所见的世界却是五彩缤纷,万物都是由基础元素组成的,但是基础元素的存在无法显现,显现是被观察者造成的感知结构的层次化的运动,我们所观察到的并非是客观本体,而全部是一种相对于感知本体的结构关系。
不同的意识主体所能看到的世界的范围不同,决定事物显现的是感知者本身存在的属性,所有的显现必须在感知结构的内在层次运动范围之内。声音是声波造成耳膜产生相应的振幅与频率而激发的电信号,光线是眼睛感光层接收到的光波而激发的电信号,触感是物质分子对手的压力而产生的电信号,最后这些的电信号被头脑按照他的喜好层次化组合形成了我们对物质的基本感知。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机器来探测物质,用雷达探测物质显现是均匀电波中的相对特异点,用红外摄像显现的是物质的温度梯度关系。
显现是客体造成的感知本体的层次化运动,月亮的信息何其庞大,但是用眼睛去感知它,就是天空中的一块明亮的圆盘。靠近它或者使用仪器去感知它那么它的信息量就会扩大。因而月亮的显现实质就是其造成的感知本体的运动结构层次。眼睛能看见东西,源自于眼睛的感光性,将光信号转换成各种结构的电信号,电信号在大脑感受单元上扰动产生物质的影像,因而物质对于人类的显现是大脑各种感受单元的扰动的共同结果,而不同层次的扰动结构本质上只是不同的数学结构关系。
对于人类来说,眼中所见的世界就像是一幅立体多层次感知共同造就的画,画中的每个形象全都是在心灵的感知结构中先画好了框架才显现於外的。作画者本身也是画的一部分,而出现在立体画面另一个视角中,这种相对关系的变换与呈现是无穷无尽的。
感知属性与感知范围
眼睛不能用来听声音,这是由眼睛的结构层次已确定了,而信念也决定了其显现的空间,信念给外界的信息着色造型,致使部分内容从整体中凸显出来。例如觉得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这个信念有着其特定的感知结构,这个结构被过去某些反复出现的事件给相互强化。当个人在某段时间内心怀这种信念时,所有进入身心的资料都被经过筛选,留下来的信息就可以构建出与信念相符的感知结构,身体感知系统所接受的资料或事件就大半被忽略或被扭曲成刚好适合该信念的想法。该信念把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导向一个方向,同时这个信念也成为一种屏障,把你不能接受的资料丢到一边,因此个人没有看见、或忽略冲着他而来的微笑或鼓励。而在那些时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会在那种心态下被诠释 然后该信念又通过自己的身体透过手势、表情、声调、语言把自己的默认意识结构表现出来,整个的身体的运作结构都在预期挫折,在这种交互中信息的显现结构将越来越与信念恰和。
很多时候我们逻辑看起来都是完美无缺的,然而我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我的知识结构加工后的产品,我们生存的物质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展现形式,我们的身体忠实的接收以它自身叠加度所能解读的信息,然而大部分信息我们却充耳不闻、目视不见。因为这些信息没有激起“我”的循环自证,因为“我”的局部关注,大部分信息被屏蔽掉了。不管是物质知识还是心理知识,在物质领域看起来牢不可破的物理知识也只能适用于特定的范围并固化我们所能看到的范围。
物理的定律显现起初受制于身体的感知结构?后来随着科学家使用工具和仪器,突破身体的感知限制之后,物理定律的描述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扩展,但是不管怎么样物理知识的显现始终在感知本体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连我们的意识本身也在影响物质的显现,意识本身也在更高级的物理定律的范围之内。
在文化生活领域里,这个社会中物与类聚、人与群分,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往往听不懂别人到底在说什么。我们所诉说的话语,被他人从中截取与自身关注度相关的重点,重新组合成他人所理解的信息,我们日常生活的应用软件也在根据我们的习惯为我们推送信息。我对外的所言所行实际继续在表达一个信息的结构范围,这种循环自证使自我维持在一个信息范围内,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诉说着同种类型的事件,人的行为似乎总是在宣告一个主题,当然往往特异性的类型或者严重性的表达往往被显现出来。
知晓的漏洞
如果意识不能发现自身正在收缩的事实,他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个事实,世界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自认为我们有自由的思想,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一个自由度不断缩减的迷宫里面,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自以为思想扩展了我们的自由度,扩展了我们的能力,但实际上是我们缩小了我们的眼界,在这个缩小的信息空间里我的确被越来越完美的证明了。然而在信息环境出现变化时我们思想的结构似乎会被挑战,我们要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局限,要么继续思想的努力似的环境的信息更符合思想的结构。
在不但固化的认知结构中,新的知晓或见解并不是完全随意的出现的,在意识内向收缩的运作过程中信念的发起只能来自于已有的意向、思想、信念的组合,因而你不可能产生明天太阳就会消失的信念,你也不会真的相信月亮明天就不在出现了。信念是一个不断走向叠加的更为封闭的信息空间,然后无视其它的所有可能性。随着信念不但变得叠加,意识大大的缩小了自身的感知度与运作自由度,信念一层一层的收缩自己可以接受到的信息空间,在默认信念固化结构之外存在着你所不知道的意识空间,它的广阔超越所有思想的想象。
收缩的心智是遗漏的,强叠加度的信念不能再感知到比它更细微的信息了,很多话语你听而不闻,很多气味你过而不查,很多美妙的感受不在属于你,很多可能性的创造被你否定掉了。思想只关注某一特定类型的信息,并认为这个空间就是所有的空间,也必定是他人的空间。思想必须是排外的,如果不排外思想本身就无法存在,很多时候信念会强大到封闭它所有与此信念不相容的外在与内在的信息资料,这个时候你很难发现可以驳倒这个信念的信息,这样信念就获得了稳定性。
我知道一些道理,但是一旦我知道,那么我就必须抛弃其它的可能性,我就必须坚守我知道的那一点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的我就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我不承认还有另一片天空,我努力的点缀我认定的这片蓝天,我努力满足我知道的一切,我们毫不犹豫的认定我才是最有道理的。
知晓造成的无知
收缩的心智由于需要强迫性的满足自身的观察基础,对于他所不能感知的范围他就表现出自私残忍的特质,例如我们如果把动物只是当做“吃”的概念的一部分,那么动物的其它特性就会惨遭忽视。对于他所知晓的范围,他就在重复的为知晓自我验证,我们对他人有过于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彼此都在加强这个印象。
思想对于对固有空间的默认性执着,会造成思想无法适应于另外的信息空间,思想的拥有者其外在的表现为能力的不足。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不足,导致我们用非常局限的方式对待外物,我们不能尊重其所有的特性,例如最爱我们的父母也可能是对我们最自私的人。他们往往会为了证明自己狭小空间的正确而不顾及子女的感知需求。当一个观察者的思想叠加度过强,只关注其中一部分信息并保护这个信息空间,这种保护信息空间的行为会将交流对象作为自身认知构型的工具,因而交流对象在这个相对关系中就不在被整体性的尊重。
显示器的显示清晰度与他的像素有关,而像素就是它内在显示颗粒的精细度,这就好比我们的心灵,心灵里的思想里面如果集结了太多的知晓链接,那么他能够完成的显示就很粗糙或者完全变形。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可以做的妙趣横生,滴水不漏,然而另一些人却总是重复又呆板,让大多数人不满意。思想过于复杂的心智,他必然很难重新构图,因而他必须守着原来的作品,而无法适应新的挑战。我们思想里面的知晓结构越是复杂,我们的生活就会收缩到某一个环境中,做着日复一日重复的事情,而对于超越我心智显示级别的事情敬而远之。
四 知识与空间
从我们受教育开始我们就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当然人们对知识的结构逻辑的了解很模糊,这句话更准确的意思应该这样来描述,“更高真实度的知识对于低真实度的知识的空间优势就是力量”。不同叠加程度的知识,因为其适用空间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力量,我们的发展历程正是认知空间的扩张过程,弱叠加的知识是更为准确更为真实的知识。
物质知识与空间
每个知识都在宣称自身的空间,不同叠加度的知识有与之对应的信息库,牛顿经典力学宣告了一个静态的恒定的独立于物质的平坦空间,我们关于自己是哪国人的默认知晓构造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活动与交流空间,然而这些认知不是全部的事实,只是对局部空间的定义,并与局部空间互为解释,相互自证。知识叠加度的增加,使我们的感知系统封闭了很多类型的资料。当信念消失或暂时关闭,更高层次的资料会向我们开放,我们会获得更大的信息广度。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全部都是朝向更精细层面的重新构造,人类的肉体功能已经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感知参次,而科学家借助仪器设备迅速的扩展人类的信息空间,电脑手机高科技产品都是从更基础的物质信息层面来运作,然后再把信息收缩性的表达出来给个人。在心理层面,人类的文化却大部分都仍然在内缩性发展,科技的进步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文化的收缩仍然在划分不同的群体,制造不同的隔阂与分离,这种划分制造了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危机,如果人类的文化叠加度能朝向弱叠加的层面扩展,必然会在信息的感知与交互领域产生巨大扩展。商业与科技领域的智者,无不是拥有超越性的格局及超越常人的眼光,他们都能从更大的格局中思考,他们拥有对社会重新构形的能力。
从物质层面来说,“知识”就是对发生的解释,不同的信息空间有不同的解释度,任何发生都是在这个宇宙之内产生,如果我们要更准确的解释发生就必须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宇宙终极构造必定非常简单,而人心已经收缩的极其复杂狭小,以复杂为标准,简单的宇宙就变的极其复杂。随着我们知晓的增多,宇宙的各种事件的显现就按照我们意识收缩的路径收缩了,知识只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他自身属性的那一部分。我知道的越多,那么我的意识运作范围就越小,那么我就只能解释这个特定范围内的一些事情,而知道只是更大范围的的特例,都是无限范围范围里的有形范围。而大范围的知识具有更高一层的真实,大范围可以解释小范围,而小范围不能解释大范围。
物理理论对于终极实相是没有意义的,它只存在对于收缩空间的意义,科学的观察点可以不断的拉高,但是他是向内解释的,只有处在答案的下级信息结构里的主体答案才有效。
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而论点随着大量可能性的剔除而产生,而论点又去搜集证明信息,它可以接收到的可能性发生恰好可以证明论点。物理的定理也构建了我们的意识结构,我们所有的已知意识活动都突破不了产生它的信息空间,所以我们突破不了物理规律的限制。月亮是确定真实存在的吗?在我们的意识结构里面无论我们怎么去想怎么去看它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意识能够升级到极高的真实度极大的范围来看,月亮并不一定是存在的,就算存在也不会是现在感知到的样子。意识的收缩形成我们看到的世界,月亮的信息何其庞大,经过意识的收缩之后我们对于他的感知就只剩一个在天空移动的金黄色圆盘。
现代科学产生于实证,当理论需要解释自己的时候它必须是内向收缩的,在自身的范围之内完全的证明自己,因而科学始终只能解释一个范围。科学的应用更多只是在自身领域里的延伸结构,将封闭空间的接入到更大的空间里,用新的能量转化模式替代旧有的模式。科学的应用需要知识,但是科学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抛弃已知,向上升级到更基础的结构上,然后向下解释就会有更大的空间。科学的突破与我们意识觉醒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更高的真实是无法从现有的已知推导的。在产生新的科学发现的时候知识必须缺席,然后我们意识可以升级运作在更为精细准确的结构中,因而就可能产生突破性的发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它描述出来,这个描述就必须是有方向有结构的表达,就必须通过数学公式将其层次化结构表达出来。我们人类近代的科技大飞跃,即是少部分人类认知的突破,也是这个社会构建的科技表达途径的成功,是统一化的教育系统的成功,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更简单的结构,然后知识表达系统跟进,使大多数人能够应用,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重新构造我们的社会,在这个重新构造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就是知识的描述。
知晓是感知破缺造成的
物质是量子化,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空间与最小时间构成。意识中的知晓也表现为量子化,虽然我们不知道意识的最基础的状态是什么样,但是知晓中的各种结构在不断的嵌套,一个结构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空间中构型,然后类比到一个内容更为庞大的空间。知晓中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叠加关联,在整个信念链条中相互彰显强化,知晓与物质一样是层次化的。
知晓性的注意力表现出一种独特偏好的固定模式,层次化叠加的认知就像是海洋中的水的结晶,潜意识就是冰块的某些组成部分,某些结构可能会重复的安放在不同的位置中,表意识的感知是这些组成意识的综合效果,表意识的感知空间是就是这些组合信念一层层的限制出来的,知晓只能感知到整体存在中的固化的部分,因为知晓本身就是这个固化的结果,但是如果意识没有固化的知晓而是流动的水,那么意识就能感知整个海洋。
头脑在知晓的状态下,我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破缺的,知晓之外还有不可量测的宏大空间,在知晓之内则存在着层次化的叠加,知晓的范围是层次化的,因而知晓在向外展现时,他会表达为一种特定的感知关联与的展现顺序,以及不同概念的重要性层次的分别。他会要求一个顺序、过程与结果并会时刻的检查评估。在检查与评估的状态中观察者与这个世界之间似乎是割裂的,然后与割裂的观察对象产生一种对待关系,在对待关系中观察者会要求展现顺序与重要性层次。
知晓所带来的是体验的缺失,感知对象对感知本体的显现性越强,其对感知对象的体验性越差,当我越是知晓对方的时候,我就越是与对象有分离感,我就越开始应对感知对象。我越是对感知对象没有知晓,我越是能准确的体验。
层次化的结构要求缩小其适应空间
心理知识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重要性层次,我的知晓性行动就是在划定信息的结构层次,并且在使自己趋向于这个结构层次的循环自证。
然而的意识中的思想及他生活的空间并不是固定的,往往会存在控制性思想与实际生活情境的转换,当感知空间转换时,我们很可能面对上一个信息空间制造的乱摊子。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往往是多感知空间,多主题的协同运作,一个感知空间的强迫性行动往往对另一个感知空间具有十足的破坏力,当我的注意力缩小在很小的空间时,我所谓的正确就是重新构形外界的信息结构,这个重新构形的过程就会产生对另外一个感知空间的破坏。就像一部汽车中的方向盘、油门、刹车都在自行其是,而不是协调在一个整体的目标中。
“我”为了保护自身反馈信息的安全就必须需要维持一个适宜信息的空间,然后保持对这个空间的控制,然后这个知识空间为这个“我”稳定的提供能恰和他的信息。固定的团体使这种认知趋于成熟,团体成员不断的彼此回馈彼此的信息反馈需求,因而这个“我”总是正确的被实现的。强叠加心智如果在一个空间获得掌控地位,例如父母在家庭里获得掌控地位,或者单独一方获得掌控地位,那么他就会在这个空间里表现出他的暴戾,一旦这个空间里的信息未按照默认思想展现,那么他就变得极不理智,他会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变得极具攻击性。如果这个空间超越了他控制能力,或者他无法重构这些信息,那么强叠加的心智就会处于压抑与恐惧的状态,然后他会无意识的寻找一个更为狭小的信息空间,以方便其将自身的结构表达出来。
学习与天赋
我们试图通过学习与练习来提升我们的能力,表面上我们去学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但是实际上我们是去替换知识,增加我们对事物属性的感知。我们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去学习知识,在没有学习之前我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我自己的解释,古人也都有一套他们关于宇宙的看法,老百姓也都在讨论国家与历史事件。在物质知识领域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换掉我们的知识,在现有的物质化的觉知空间里面,如果知识能够具有更大一致性,能更为广阔的描述这个空间的现象,那么我们就会欣然接受。如果说一个学校要让一个人的心智变得智慧,那么经过学校的培养之后他的知晓的叠加度应该降低,这样的学生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适应性。
能力的进步并非是靠知识的积累和不断重复的练习,而是不断的弱化心智中知识的叠加度。因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我们默认的基础,照亮我们的心灵空间。学校给出了新的知识,新知识应更准确化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至于强迫性的记忆就没有必要了,当你从更深的本质上理解了新的知识,你就会发现旧的知识只是缩小的视角,因而就自动的丢掉了旧的知识。但是我们的学习模式陷入了记忆与练习中,而记忆与练习的本质就是简化,记住小空间中与大空间中重合的部分,试图用小空间来应付大空间。正因为没有准确的理解所以才导致需要记忆和练习,我能很快的套用公式,然而却不能应对现实中的各种变化。
大道无形,我们越是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最清晰的了解,我们越是不需要概念性的记忆知识,我们能将各个部分用更弱的结构工具串联起来,我们自然就进入到弱叠加的基础中了,在更大的感知范围内,在更准确的描述工具中我们能真正的感知到万变不离其宗,我没有过多的知晓但是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生成应变办法。
在所有的学科中,外语似乎是最需要应用记忆的,似乎语言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而事实是语言有着充分的发展逻辑,在其母语的文化环境中沉浸的人并没有刻意去记忆与练习语言的语法结构,语言的应用似乎是从对文化的理解中自然的长出的。所以由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更深层的理解知识才是学习的正确方式,而在强迫性的记忆中知识所传达的本质思想与更大的视角就往往被忽视,不断的在已知区域里练习,会强化知识对心智的占据,这种占据就阻碍了头脑获得更大的进步,真正的学习是不断的扩展再扩展,现有的知识只是一种临时的表达手段而并非终极的正确,在现有领域里的知晓叠加态不断的固化会阻止其了解更大领域里的信息,以现有的基础在其自身的知识空间里不断的练习不断的重复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而是在不断的迷惑自己,不断的清除现有的基础而去了解更大的范围才是学习。
头脑的知识叠加度就是这个头脑暂时的天赋极限,很多人的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取得新的突破,头脑的运作已经达到其头脑空间的极限。头脑的默认度的缩减就是在提升头脑的天赋极限,就是在不断的突破知晓的舒适区,不断地去发现黑箱里的运作规则,不但的清除默认知晓的控制,一断头脑获得了新的空间,头脑的运作能力就能迅速提升。某一领域里的天才并非是靠不断的练习,而是因为他们在该领域的注意力进入了弱叠加状态,例如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其本身的身体天赋配合其弱叠加度的心智状态可以造就其非凡的能力。
五 意识的收缩与显现
发起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似乎是人类走向智慧的阶梯,然而超越内缩的观察方式来看,发起问题的心恰恰是人类走向迷惑的痕迹。人类自以为解答问题就能够真正的去明了问题、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知晓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内向收缩,问题的心本身就是一颗内缩的心,思想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的本身就是他自身创造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会发起一个问题,然后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否是意识空间收缩了然后共生了一个认知,继而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另外一个人在问题之内回答你,那么这个回答就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这个答案在问题同步的空间里产生的,就像一个人问为什么2+2=4,你回答他因为1+1=2。如果意识空间不收缩,那么他就不会问出一个问题,他也不会受这个问题所困,思想处理问题本身就是自创自证。知识作为思想的结论天然就是内向解释的,而这种解释实际却是一种既定空间的默认的,知识天然就不可能达到对问题真正的了解。
意识的收缩与因收缩所产生的问题是对应的,问题的真正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它的答案就是这个问题是如何发起,其它的解答都是相对的解答都是基于预定假设的解答,这是一种内缩的解答,内缩的解答并不是真正的解答。我们问出的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宇宙是怎么样形成的,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不对,现在科学家给的宇宙学解释是一种内向的无效解释,他刚好对应这颗收缩的心智,因而他只解释了一种可能性,就是产生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宇宙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宇宙是如何生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它的答案就是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意识收缩路径而产生了这个问题,宇宙对我们显现的样子就是我们意识认知内向收缩或扩张的路径。所以对于宇宙是怎么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当你发问并且试图回答时,你永远无法了解宇宙最本质的真相,你会得到一个自证性的答案,刚好对于一个产生它的空间。而当你没有产生疑问时,你是直接明白宇宙真相的,因为你就是那个无限存在本身。当你产生认知的时候,你就无法了解最本质的宇宙,因为认知就是感知空间收缩。因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所有的认知都不是最本质的“道”,认知就是收缩,而“道”是整体,“道”就是基础元素。
思想困在自造的圈圈里面,知识就是跨越性、组合性的去理解外境,知识实际是一种黑暗,而“不知道”恰恰是对整个空间的了解,不知道却是真正的明白,不知道才能真正的使问题消失。
认知意味着前提假设,意味着主客之分,任何概念没有它不是的另外的部分,那么他本身就不会存在,知识必然是一种分裂的相对关系,任何整体都不可能产生认知。知晓是两种有限空间之间制造的数学结构关系,当一种认知结构开始以自身为基础观察时,知识就产生了。客体对主题造成的数学结构关系就是认知,当这种结构关系比较近,我们便容易发现对方。就比如,如果以原子的眼光看世界,它能看到整个宇宙,如果以砖头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它就只能看到房子,高楼大厦,我们的生理结构可以听见声音,然而很多动物却可以听到超声波。
思想认为自身接受到的是全部的信息,他会不断的验证自身的正确性。我们就会离真相越来越遥远,直到我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认知不断的以自身为基础来接受信息,然后继续构建自己,这会造成自身复杂度的增加,他会把同一个方向的信息都纳入自己,导致他的默认基础极其庞大,导致他只能了解超越这个认知基础复杂度的信息,心灵的认知以自身为标准,问出了很多对我们自身来说很简单,但是却远远偏离宇宙本源的问题,我们会问宇宙为什么变得复杂?假如宇宙本源意识是1,那么我们的意识空间经过收缩,就变成了0.1234567,然后0.1234567就说我可以理解0.12345678,但是我理解不了1,1是多么的复杂啊。宇宙的基本构成必然是最简单的1,但是我们的叠加度已经偏离基本太远了。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构建在知识之上,而我们的知识是整个宇宙意识的一部分可能性,因而显现的宇宙必然是整个宇宙架构的极小部分,如果知识不存在,以基础元素去感知,那么整个宇宙就必然是没有分别的。
在思想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非知晓的整体意识,整体意识不分主客,因而不在描述的范围之内,任何知晓性的描述都不是“它”。当整体意识开始收缩,那么描述就可以发生了。假设空间的底层是一种基础元素,而能量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无知的连接就是寂静的,当这种连接开始扰动,有限的层次化连接就产生了,叠加就产生了。基础元素是宇宙的背景,它无法显现它自身,就像如果全部都是绿色,那么绿色就无法显现,因为它就是让一切存在的空间,而能量的扰动把基础元素给叠加起来,形成表面上持续存在而实际是反复浮现的物质和衍生的认知,一切的显现都是基础元素不同叠加结构之间的数学结构关系。就像计算机的层次化的二进制电路结构,虽然计算机的电路背景不变,但是它可以装载无数的运作结构,这些运作结构可以对我们的世界做象征性的描述。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涵整体,那么宇宙必然是有一种基础元素组成,基础元素必然就是初始宇宙意识。基础元素是无法正面描述的,所有的正向表达都是建立在局限空间里的,超越思想局限的整体是不可正向描述的。万事万物的显现都是基础结构组合之间的数学结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某一基础上的数学结构对比,就比如声音与颜色,声音与颜色有千万种,区别就是不同的频率与不同振幅的波。看似似乎不相干的事物都是最基本单位的不同的数学构造,这些构造并非是一种平坦增加的构造,而是一种层次化的体系构造。
人类靠自己的聪明发明了数学体系,完美无缺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物质世界已经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可以演算一切物质现象,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为什么?
是否是因为数学反映的就是层次化的比较。数字本身就是人类的发明,这种发明完美的反馈出层次化的相对模式,所以数学可以恰和到万事万物当中。
我们的科学家试图用第一因加上一个方程式来描述整个世界,但是任何方程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等效的,对于数学来说因为任何公式都是等效的,局部可以全息化整体,因而描述出的世界都是一种平等的可能性。科学家的方程式只能描述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个历程与其他历程是等效的,任何公式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发生与观测的基础上的,当意识空间扩展感测的范围扩大,现有的公式会成为一个特例。对宇宙演化的物理上的解释是片面的解释,解释者本身就是需要被解释的对象,解释者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解释者给出的解释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解释,刚好对应他自身预定假设的正向解释,从解释者自身来看这种解释是对的,超越这个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者来看,这种解释本来就是一种自造的幻想。物理上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在应对收缩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宇宙的演化就是心智的演化,他朝向心智运作的方向,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像一个盒子,天像一个锅盖,世界万物就在这样一个神造的世界里面,这种看法对于当时的观测范围是对应的,可以解释所有我们当时看到的现象。后来由于观察范围的扩大,我们又发现地球是圆的,再到地心说,日心说,再到牛顿的力学理论下的世界观,人类用越来越精细的理论解释了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到如今人类相对论的出现,为人类扩展出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这个范围已经超出了我们常规的认知范围,变得不可思议起来,就像当时地球是圆形的假说对当时人类观念的冲击一样。这些理论的进步实际就是不断的撤除默认基础,就比如相对论撤除了牛顿力学对于平直空间与空间与物质独立的默认基础,将空间、质量、时间、运动再做进一步的统一,他们的区分是因观察本体的叠加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最终所有的区分的最底层是统一的,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源自基础背景元素不同的叠加形式和因观察者造成的局部显现。但是相对论仍然不是最基本的存在,现如今已经有迹象表明很多现象超越了相对论的描述,在微观世界相对论并不适用,相对论的数学结构是对的,因为相对论是描述向宏观显现的过程,宏观的存在就是微观本质的相对结构关系,显现只是基本元素叠加度运动缩小的表现形式。
空间、物质、运动、显现、时间的统一性
这个世界的底层就是基础元素,基础元素的整体存在是不显现的,所有能显现出来的都是叠加模块之间造成的相对数学结构关系。空间代表不显现,而物质就代表显现,因而空间代表着宇宙意识的本质即平坦的基础元素,能量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能量连接的起伏破坏了基础元素整体连接的平稳度,也会导致部分基础元素链接的层次性叠加,这种层次性的叠加致使相对关系得以显现,而物质显现的本质就是相对关系,因而物质的本质就是基础元素之间的能量波动。在微观结构中基础元素间有其最小距离,及能量的固定连接断裂速度,及不连续的连接形式,因而微观领域中的空间、时间、粒子状态与位置的显现表现出不连续性。
光速相对于物质世界显得很怪异,因为基础元素之间的能量的连接速度就是光速,而光的传递是基础元素之间最简单结构的能量的传递,因而光速失去了叠加性。而物质的运动的现象是叠加能量的整体的波动,在微观领域物质以概率波的形式可以同时存在任何地方,其整体朝向一个方向的存在时其具有显现性,当其能量全部朝向一个方向显现时,其表现性上就是以光速运动。其整体能量朝向某个特定方向的显现会对应其概率变小,整体全部朝向一个特定方向运动其概率将趋近于零,其时间性上的表现就是时间变慢,因而有质量的物质其速度越接近光速其时间越慢。各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场”,而“场”的本质是空间中显现频率的差异。观察者越是趋向于宏观显现的信息量越少,在这变小的空间中,观察者只能看到相对关系中所有可能性中的一个层面,因而在宏观的表现上我们就造成了物质的运动,或者是物质造成了物质的相对运动。而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移动了物质,而是我们或物质缩减了显现的空间。
显现、时间、运动是纠缠在一起的,绞合在宏观现象中。数学只适用于正向收缩性的描述,描述一种层次化的结构,数学可以描述物质的显现性,描述宇宙各种显现属性的转换关系,然而显现不是存在本身,用数学的方法推演宇宙的终极解答是办不到的。
能量在基础元素的海洋里起伏波动形成各种物质现象,这种能量的扰动,让物质的存在上具有波动性,而在其相对关系的显现性上又呈现粒子性。因而当你不去观察物质的时候物质呈现一种波动性,而当你以更细微结构(如仪器或眼睛)去让相对关系显现出来时,物质又呈现出粒子性。
一块石头的存在来自于石头所产生的视觉信号、触觉压力信号等多层次信号的共同感知,除了这些不同感知层次的相对关系外,石头实际就是能量的暂时聚集,他的内在空间很空,但是相对于人眼的感知结构来说石头是实心的。因而物质的显现的只是相对对感知层次的相对关系的集合。石头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庞大的,而其相对于人类感知所显现出来的只是轮廓、触感对于感知本体有关的少量相对关系。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建立在收缩心智的方向上的,对于一颗不向内收缩的心智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发生都是一种可能性相对关系,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已经存在的可能性。宇宙依照意识的收缩方向而显现,而我们认识的宇宙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可能性。时间真的只属于现在的我们吗?如果真的是那样就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心理时间,那么就证明我们发现了宇宙的一种缩小的可能性。物质时间的存在必须界定一个局限的物质空间,我们所生存的三次元空间就是局限的,因而物质时间对于这个三次元空间是存在的,超越三次元空间来看,时间与空间的展现是一体的,展现就是相对关系,因而在宏观显现必然表现出时间特性,方向性展现的局限空间就是时间。从基础元素背景来看,并不存在时间,并没有时间在向前奔流。一切可能性都已经同时存在着,当可能性沿着自身的默认性基础越来越缩小时时间就产生了,我们的心灵不能承受所有的可能性,而只能接受一个狭小的信息范围,然后把这个范围叫做过去和将来。未来和过去的所有可能是同时存在,只是此刻的收缩意识和由物质构造的身体结构降低了他看到的过去与未来的可能性。各种可能性与各个时间点都是在同一个绝对背景上展现,对于这个绝对背景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显现都是运动的相对关系。
显现是对感知叠加度的相对关系,显现与感知本体所受到的扰动有关,显现的频率与感知本体的的叠加度与速度有关,感知本体的叠加度越强,其被扰动的难度越大、概率越小,因而世界对其显现的频率就越低,时间的流速就越慢。感知本体运动越快,其被信息波追上的速度就越慢,因而显现的频率越低,时间的流速就越慢。
宏观现象是微观运动极其缩小的一个角度,显现的全部都只是相对关系。发生了什么取决于本体怎样去看,看的结构决定了发生的事件的范围,宇宙依照意识的收缩路径而显现。
观察者共生于他的感知空间,因而不论观察者怎么做他都是有道理的。当观察者内向叠加时大量的可能性就坍塌了,当观察者简化自身叠加度结构时所有的相对可能性又恢复了,观察者本身就是可能性的坍塌,观察者的收缩使事实表现出来,观察者会看到一个越来越收缩的世界,并认为那个世界就是全部。宏观物质世界表面上是一种连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微观世界各种可能性被发现的过程,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取决于我们身体机能的物质结构基础及心理意向基础,我们情感的体验则取决于我们的默认的记忆结构,记忆结构是全体认知可能性中的一个固化部分。
通过知识来了解事实就是自我迷惑,我们误以为知识是正确的存在,而实际知识只是局部自证正确。发生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发生与未发生是平等的。我们所记忆的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显现,对应我们意识现有的叠加度。
这个宇宙为我们圈套了一个完美的认知表达实现场地,宇宙正在做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的游戏,意识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显现实相,宇宙的整体运作是如此的宏大又如此的完美,简直不可想象。
标签: 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