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個人學習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短语录 2 0

2025個人學習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通用3篇)

2025個人學習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篇1

一句家規家訓,幾代世風餘韻。即日起,由市紀委機關、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舉辦的「我愛成都·天府好家規」徵集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全市評選經典家訓家規,徵集優秀家風故事。一個家庭凝聚一座城市的厚德,一句家訓貫穿幾代人修身齊家的信念。

家風是什麼?楊樹桐先生在他的《家風漫談》一書中這樣解釋:「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和品德。」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

良好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在今天很多人都忙於工作、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理當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們忽視了家風的力量。良好的家風,能成就孩子一生;而這種薰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應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思維,良好的家風伴隨孩子一生成長。

從我自己的成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良好的家風對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而從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更加感到,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更加陽光。

2025個人學習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2

「說起家規,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家庭恐怕都有些陌生了,白紙黑字寫下來傳承的更是寥寥無幾。但家風卻必然存在於每個家庭中,或明顯、或淡然,或嚴厲、或開放。」

「家風一般受家族遺傳、家庭長輩性格的影響較大,對於樹立下一代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哪種家風,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近日,記者從前期報到省紀委的素材中發現,類似講述故事後的經典感悟,比比皆是。

四川省委辦公廳發來的是發生在辦公廳工作人員身邊的家規故事,貼近性、可讀性強,還有頗具感染力的家書。省國安廳則選擇了三篇優秀家規家風故事上報。革命老區巴中、達州、廣安等地,報上的是先輩先烈、當代楷模等十餘個家規故事。綿陽、德陽、成都的特色,是帶有地震精神的家規故事。攀枝花、眉山、瀘州、宜賓、自貢等等,則不僅有古代先賢,還有現代的傳承。

阿壩州紀委上報了16個家規家風小故事、20個與紅軍精神有關的家規家風故事,以及有家規家風內容的彈唱、南坪曲子等。阿壩、甘孜、涼山三州,紅軍故事、紅軍精神的傳承故事,多如繁星。例如,黑水縣蘆花鎮中蘆花,有一座四層高的藏式碉樓,這裡是長征中著名的「蘆花會議」發生地。這座見證了長征歷史的建築被這家藏民精心守護著,現在的主人蘇朗彭初已經是第四代守護人了。

家規,顧名思義,就是指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一種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它規定了家庭成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從而有利於塑造其良好品行。古人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才能長治久安;家有家規,才能教子成才。因此,從古至今,許多賢德之士都非常重視立家規來教育子孫。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著一定的權力,要避免權力濫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風言傳身教,更要對親屬們嚴格要求,嚴格監督,過好「親屬關」,這樣才能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幹部卻忽視了家規的作用,自認為訂立家規是多此一舉,毫無必要。因此,在對待自己親屬的問題上,就肆意放縱他們,不僅對他們的不當行為和錯誤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護,甚至放任自流,結果讓感情代替原則,讓公心讓路於私情,把人情凌駕於人民利益和黨紀國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濫用手中的權力,以身試法,為親友謀取非法利益提供庇護。這樣一來,既害了自己的親屬,也讓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縱觀近年來那些被查處的貪污腐敗分子,因為受家風不正、親屬拖累之害而腐敗墮落的官員不乏其人,教訓可謂深刻。

2025個人學習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3

新課程的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改教學課堂上呈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煥發了課堂教學的活力。通過《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的學習,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平時所聽課改研討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反思,我覺得當前我們學校教師上課時沒能將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落實到教學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問題:

一、新課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又是一個新舊矛盾劇烈碰撞、此消彼長的過程。一些教師由於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內化為指導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難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目前,在新課程教學中就存在一些誤區,一是在優質課的評選中,一些教師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忽視課堂的實效性,認為課堂「動」起來了,學生「站」起來了,就是新課程教學,課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滿堂灌了,就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活」的課堂。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學生除了「鬧過」、「喊過」,真正收穫、積累、感悟的東西很少。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沒有把提高課堂實效性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行為中去。二是教師盲目開展小組合作,把它作為點綴課堂的「一道風景」。認為有了合作才是新課堂教學,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實效性。教師對學生合作小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職責分工,對合作探究的內容缺乏精心策劃,對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創設和渲染,對合作的評價往往側重個人;三是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多變,一堂課,有的教師又是用多媒體,又是用投影機,又是用直觀教具等,教師忙個不停,而學生則玩個不息,課堂看似熱鬧,學生實際上一無所獲;四是課堂評價機械單一。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讚賞,有的教師就是「你真棒」,「好樣的」等一些機械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學生也是霧裡看花不知誰對誰錯。

二、重教學手段變化,輕實際效能

一提起課改,有人就認為要教學手段現代化,而要教學手段現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體不可。於是教師就說什麼學校條件差,沒有多媒體,沒有投影機,搞不好課改。誠然,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但它畢竟只是一種為教學服務的輔助手段,不可能也永遠替代不了課堂教學的本身,使用現代化手段並不等同於新課改,新課改也不僅僅是採用一些現代化教學手段那麼簡單。新課改改的是內涵,是實質,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們真正把新課改的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即使不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能推進新課程改革。

三、課程目標把握不准

新課改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有機結合。「三維目標」應該是有機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然而有的教師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卻弱化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有的教師還在「雙基」教學的困境中掙扎,課堂教學中厚此薄彼的現象依然嚴峻。

四、現行評價體系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矛盾突出現行的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1、評價內容仍然過多側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以及情感、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2、評價標準仍然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性和個性的發展的價值。

3、評價手段與方法仍以傳統的考試為主,仍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採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評價手段與方法。

4、被評價者仍多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5、評價的重心仍過於關注結果,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性評價。

這些問題的存在是新課改的極大阻礙,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帶來一定的難度。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學生的發展除了「知識與技能」,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除了學科的學習目標,還有一般性發展目標,除了學業成績,還有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等。無論怎麼的分類,這些都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方面,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所應儲備的素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