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短语录 5 0

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精選3篇)

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篇1

1、公司廠區內嚴禁自行車騎行,公司機動車規定線路進入校門,避免廠區內交通事故發生。

2、下班高峰期要求員工將自行車推行過人行橫道後騎行,避免在廠門口由員工違反交通規則引起交通事故。

3、要求全體幹部員工在上下班或節假日走親訪友期間遵守交通規則,禮讓三分,叉路慢行,轉彎打手勢。杜絕交通事故發生。

4、要求員工學會在各種場合宣傳交通法規,遵守交通法規,做遵守交通法規的模範。

5、禁止無照人員駕駛機動車及酒後駕駛行駛。

6、禁止員工騎摩托車上下班。

7、非本單位機動車嚴禁進入廠區,特出情況經如許進廠區的機動車走專車道。

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篇2

直屬企業自有機動車輛為完成指派的工作任務在道路及廠區道路、作業現場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屬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的範疇。

第一章 組織機構及職責

第一條 直屬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本企業設置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科(崗);二級單位應設置機動車輛交通安全崗;基層單位應設立專職或兼職安全員。

第二條 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機構(崗位)職責:

直屬企業及二級單位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科(崗)的安全職責:

1、貫徹國家有關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的法規、條例及集團公司有關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2、制定、修改、完善本企業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並貫徹、落實;

3、參加檢查本單位車輛的安全技術狀況,組織或參加企業內機動車輛交通安全檢查,制止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行為;參與廠(礦)區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

4、組織或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各項安全活動,開展對駕、乘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工作;

5、負責本單位所屬車輛、機動車駕駛員的證照管理,參與或組織本單位車輛和駕駛員的定期檢審,負責本企業內部機動車輛的保險;

6、組織或參加對本單位機動車駕駛員的技術考核工作,對機動車駕駛員的評聘有權提出建議。

7、建立健全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的各項檔案資料。

8、協助地方交警部門對本單位所屬車輛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進行調查、處理,負責事故的統計和上報工作;

9、表彰獎勵機動車輛交通安全先進集體和個人,向相關部門提出對違反各種法規、規章制度、道路交通事故的責任人提出處理、處罰建議;

10、及時總結、發現、推廣下屬單位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做法,提高全企業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專(兼)職安全員職責

1、在本單位負責人領導下負責本單位的安全工作,貫徹上級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

2、模範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勞動紀律及各項規章制度,堅持原則,制止違章行為。

3、負責或參與制訂、修訂本單位有關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並檢查執行情況。

4、負責安排並檢查指導班組安全活動

5、搞好員工的崗位安全教育。

6、組織開展本單位的進出場安全檢查等日常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消除,不能消除應採取防範措施,並及時向領導匯報。

7、督促、檢查職工對機動車輛進行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8、負責本單位機動車輛、駕駛證、機動車輛准駕證的定期檢審及車輛保險工作。

9、參與本單位事故調查、處理,負責統計分析,按時上報。

10、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基礎資料。

第二章 一般安全規定

第三條 直屬企業應開展經常性的機動車輛交通安全專項檢查。

直屬企業每半年組織1次,二級單位每季度組織1次,基層單位每月組織1次。

直屬企業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部門每月路檢路查應不少於1次;二級單位安全部門的路檢路查每月應不少於2次;基層單位應根據自身情況開展路查或場查。

安全檢查應建立完整的檔案,隱患整改應有記錄。

第四條 直屬企業應建立並實行以下制度:

1、路檢路查制度;

2、內部機動車輛准駕證(以下簡稱「准駕證」)制度。准駕證管理制度至少應明確申請領證的範圍和准駕證的申領種類、准駕證的審驗辦法和對違反准駕證管理規定的處理辦法;

3、出車路單(派車單)和長途車輛審批制度;

4、法定節假日期間無工作(公務)任務車輛的「二交一封一定」制度;

5、車輛進出(停車)場、車庫安全管理制度;

6、惡劣天氣下的車輛行駛規定;

7、長期在基層值班的車輛安全管理制度;

8、租用外部車輛的安全管理制度;

9、駐外單位的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0、汽車修理安全管理規定;

11、廠區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2、水陸聯運、大型搬遷、吊裝等聯合作業的企業應根據作業特點制訂聯合作業的機動車輛交通安全管理規定。

第五條 廠區道路應設立禁行、禁停、限速等標誌。直屬企業所屬的生活區應設立交通安全標誌、停車場地等安全措施。

1、機動車輛檔案;

2、機動車駕駛員檔案;

3、道路交通事故檔案;

4、駕駛員安全行駛km數統計檔案;

5、安全檢查記錄,隱患整改記錄;

6、機動車輛保險檔案。

第三章 駕駛員管理

第七條 機動車輛駕駛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身體條件,作風正派,遵紀守法,並取得國家政府頒發的機動車輛駕駛證。

經直屬企業或二級單位安全部門考核其駕駛技能、交通安全法規知識等科目合格後頒發企業內部機動車輛准駕證方可駕駛。

第八條 駕駛大型、重型、危險貨物及特種專用車的駕駛員應具備5年或15104km以上的安全駕駛經歷,對所駕車輛的基本性能以及裝載的特種設備性能、施工工藝流程有一定的了解;駕駛運輸危險貨物車輛的駕駛員應經過相關安全知識培訓,掌握危險貨物性能和一般的安全規程,持有有效的相關證件方可上崗。

第九條 駕駛員應做到:

1、應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集團公司規章制度,不應違章駕駛車輛;

2、應愛護車輛、服從調度、接受安全檢查;車輛出車前、行駛途中、收車回場後應按規定進行車輛檢查,及時做好車輛的維護保養工作,保證車輛處於良好狀態;如實匯報機動車輛出車情況;

3、自覺參加本單位組織的各種安全活動,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

4、對違章指揮應拒絕執行。

機動車輛管理

第十條 機動車輛應經當地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後,方准上路行駛;尚未登記的機動車在臨時上道路行駛時,應申領臨時證,按規定行駛。

第十一條 機動車輛嚴禁帶病上路行駛,具體要求是:

1、制動器、轉向器、喇叭、刮水器、後視鏡和燈光裝置,應保持齊全有效;

2、機動車輛應按規定配備隨車工具,配備滅火器、故障車警告標誌牌等;

3、大型貨車、大型特種車、大型礦山專用車(帶裙邊的車輛除外)等機動車輛應按照GB11567《汽車和掛車側面及後下部防護裝置要求》的有關技術要求安裝側下部安全防護裝置;

4、小型客車、大型客車、客貨兩用車前排應配備安全帶,安全帶性能應符合GB14166《汽車安全帶性能要求和實驗方法》有關規定,其安裝應符合GB14167《汽車安全帶固定點》有關要求;

5、行駛在山區、冰雪、泥濘道路上的車輛,應配備防滑鏈和溜木;

6、起重車、輪式專用機械車,不准拖帶掛車或牽引車輛;

7、車輛所有的裝置應符合GB7258《機動車輛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的要求。

第十二條 機動車應按車輛管理機關規定的期限接受檢驗,未按規定檢驗、檢驗不合格或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輛,不准繼續行駛。

第十三條 機動車輛應投保有效行駛期內的第三者責任險。

第十四條 嚴禁機動車輛客貨混裝,機動車輛載人(物)不准超過行駛證核定的載質量(人),運輸「四超」物件(超長、超寬、超高、超重)應按規定辦理手續。

嚴禁特種作業機動車輛、礦山專用機動車輛(包括工程車、儀器車、吊車等)當作運輸車或交通(通勤)車使用。

隊車行駛時,應根據道路情況、運輸貨物性質以及車輛性質等因素保持安全行車距離,並做好途中對車輛的「三停四查」。

第十五條 石油專用車在施工作業過程中應嚴格按照保證安全、利於健康、保護環境的原則進行,不應妨礙其他車輛通行。需要駕駛人員配合的作業項目,在工作時,駕駛員應堅守崗位,嚴格遵守相關安全操作規程。

乘員安全管理

第十六條 乘員在乘坐機動車輛時應遵守國家及集團公司有關要求,不應有妨礙駕駛員安全駕駛的行為。乘員有協助駕駛員瞭望的義務,有制止駕駛員違章行為的權利。乘員應按規定系好安全帶。

第十七條 乘員乘坐車輛時應聽從指揮,車未停穩不准上下車,不准跳車。中途上車時,不准強行攔車、扒車和搭車。乘車時先下後上,不准將身體任何部分伸出車外。

第十八條 乘坐貨運機動車、吊車等專用車輛除駕駛室外,一律不應坐人。

第十九條 不准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客車。

公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篇3

1、建立學校交通安全工作立體化網絡

班主任負責具體內容的教育與指導;值周教師負責檢查和評比強化;學校領導負責監督。

2、加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重點加強教育的內容有:

一是進行交通常識教育。如右側通行、走路和過馬路走人行道和人行橫道、識別交通信號和遵守交通規則等。

二是進行日常的交通行為強化,重點加強上學、中午和放學的交通遵守狀況的監控。加大學生交通安全行為監督力度,學生通勤車必須有教師押車,確保學生乘車、上車、下車、過馬路安全。放學時,學生排隊下校,班主任必須送學生過馬路;早晨和中午有值周教師看護學生過馬路。

3、學校繼續常規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利用學生周會、班會等進行專門的教育

4、交通事故應急工作

學生在校內或學校附近發生交通事故,立即啟動兩個應急程序:救護程序——在發現事故的第一時間,任何人有責任進行救護,等待和協助120人員工作。校醫進行教師的救護工作培訓。

報警程序——在發現事故的第一時間,任何人有責任撥打報警電話(110)和急救電話(120),明確告知事故的具體地點。學校提前對教師、學生及值班人員進行有關報警、急救、保護現場、留住肇事人等常識的教育。並及時報告學校領導或老師。

5、安全事故責任追究

發生安全事故,學校將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