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讀後感

短语录 6 0

《藤野先生》讀後感(通用2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讀後感 1

自從學了幾篇魯迅的文章之後,我就非常喜歡魯迅和他的文章,魯迅是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末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文集題材的選取雖然是來自魯迅的生活經歷,但是卻並沒有像一般的傳記那樣直接的平鋪直敘自己的人生,而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進行故事的`講述。自由、灑脫、隨性但是卻又將自己所欲表達的內容成功的蘊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個角落,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醫學老師,他對魯迅十分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講究,但他卻為人誠懇公正,對自己的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特別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屍體。

看了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大夫白求恩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地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快爆發的戰爭時,他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中國,最終因為病人手術時不小心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跟白求恩先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奮鬥著,我被他們的精神感動了,我想,作為一名小學生,學習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為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奮鬥。

《藤野先生》讀後感 2

前天開學發了新書,第一篇課文就是魯迅的《藤野先生》,為此有點感興趣就讀了一邊,感覺到有一股對老師的親切和尊敬。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是一位日本人,那時的魯迅是「留學生」,可是和他們一起的留學生,都是以吃喝玩樂生活的,國家給他們最好的條件,但是有的`學生是在那日本的櫻花爛漫下度過的。魯迅對此做了諷刺,我也很憤怒,所以我已經和這篇文章合為一體。

藤野先生是教醫學的,知道日本的老師工資都是很高,但是藤野先生的生活很樸素,他的穿著、及他的一切都是那末簡單隨意。可是生活隨意的藤野先生,教學的責任是那麼的細緻,兩種很矛盾的事情,成了鮮明的對比。

記得書上是這樣說的,魯迅的畫圖很好但是他畫的血管偏移了,藤野先生給他的講義做了左左右右的批註,對此事認真負責魯迅也銘記在心,也看到藤野先生但是對中國人的看法。

讀了《藤野先生》讓我知道了老師的職責和老師的生活,也深有感悟,所以我們中學生要尊敬老師,對老師的看法也要改變,也對魯迅回憶藤野先生做了最大的總結。

《藤野先生》讀後感 3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社會圖和風俗畫。雖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鬥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

書中十篇散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其中內有一段話「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他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日本人殺害,而且還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但是日本人也不全都是不知「尊重」二字為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看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的嚴謹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教導是希望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因此藤原先生也將醫學還原到了他本身的面目——為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影子鞭策著不斷的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藤野先生》讀後感 4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本文重點描寫了藤野先生,先是描寫他的外表,然後不惜筆墨的挖掘他的精神氣質。選擇了5個例子,用白描手法予以描繪。整篇文章步步進展,層層開拓,猶如大潮順勢直下,既有聲勢。而作者的感情貫穿於3個層次之間,成為結構的紐帶,真情就是對藤野先生的思念,對祖國的熱愛,對黑暗現實的憤恨。這樣就使這篇散文十分緊湊而又氣韻萌生,相當感人。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讀後感 5

最近我讀了一篇叫做《藤野先生》的散文。

文章主要寫的是魯迅在東京上學的時候,遇到過一位無法忘記的先生藤野先生。這位先生在教他的過程中,把讓他抄的講義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改了一遍,並且更正了他作業的錯誤。

有一次魯迅把解剖圖的血管移了位置,藤野先生教導他,解剖學不是美術,移了位置就不行了。

藤野先生的悉心教導一直到魯迅最後離去。

後來上課時要看短片,講的大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可裡面偏偏有中國人做偵探,每當學生們歡呼的時候,魯迅就會覺得特別刺耳。

魯迅要離開了,他為了安慰藤野先生,告訴他自己要去學生物學,先生教他的解剖學還是很有用的。

離開前藤野先生交給了他一張照相,後面寫了「惜別」二字,告訴魯迅以後要時常通信。可在後來,魯迅怎麼也沒勇氣給藤野先生寫信。

魯迅現在唯一對他的留念,就是抄的`講義。

一個中國學生在日本遇到了一位這麼好的老師,誰讀了不會落淚呢?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一位園丁,教書育人,給我們的大腦輸入了知識,輸入了做人的道理。希望下一次的教師節,所有學生都可以對老師說一聲:「您辛苦了!」

《藤野先生》讀後感 6

有這麼一本偉大的名著,沒有一絲古板嚴肅,而像自己的一個家裡人,向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經歷,有這麼一個平凡的老師,沒有一點自私狹隘,而是一位聖人似的,不分國界的將知識傳播。這就是《朝花夕拾》與其中的藤野先生。

在作品中,作者魯迅在留學日本期間,遭受了不少日本人的侮辱,但是藤野先生不同,他可以說是作者在留學期間最親的人了,對作者是中國人沒有半點偏見。

藤野先生穿衣服模糊,還會忘記系領帶,冬天就是一件舊外套,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做事很不講究。黑瘦的身材,八字須,帶著眼鏡,這是作者在文中對他的外貌描寫,他還是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

讀完了整片文章,我還是很喜歡藤野這個人的,藤野先生對作者的影響很大,他增加了作者鬥爭的勇氣。作者決心把筆作刀槍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為國家繼續奮鬥。

藤野先生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的人,當「我」告訴他「我」要放棄學習,並且離開仙台的時候,他還在照片上寫了「惜別」兩個字,可以體現出我與先生感情的深厚。

這篇文章讚揚了藤野正直,嚴謹,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德,文章中與藤野交往的生活片段還暗含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還寫了作者對先生的深重的懷念,並追隨自己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

《藤野先生》讀後感 7

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

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於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裡,有藤野播下的種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讀後感 8

魯迅先生的這一篇《藤野先生》,雖說標題確實是關於藤野先生,可xx卻用了大篇幅去寫和藤野先生幾乎無關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熱諷,確有深意。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不僅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xx層次雜亂,但表達了自己對民族、國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許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在上世紀初的「大日本帝國」,就像是插了一對隱形的翅膀,國民的膨脹之心,簡直就像老鼠覺得自己比雞要大一樣儼乎其然。而上世紀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藥一般腐朽,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到爛」,國民猶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國家如傀儡一樣,只有軀殼,沒有心臟。

而魯迅先生,恰好又以極其委婉的語言寫出了上述的對比。日本的學生給他寫了匿名信來挑釁,又用「漏」字來藉機嘲諷他,這樣地羞辱國人,讓日本人對大清國人的歧視可見一斑。而後的幻燈片事件,更是讓人感到那個時代的人心,沒有尊嚴,不知恥辱。而魯迅先生,只用了十分平靜的語氣,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憤懣,以及對那時大清的諷刺。

這些令人忍無可忍的`事情,都發生在「物以稀為貴」的仙台,那可曾想,「正人君子」數不勝數的東京,又會是什麼樣子?萎靡的國民精神,與無可救藥的大清國,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他不想再看到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的慘狀,他不想再有發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劇,所以,他知道,要從精神上來挽救一個頹廢的民族。

風起雲湧的xx,諷刺至極的歷史,讓我對那段歷史恨入心髓。無藥可醫,豈為醫者能治?

《藤野先生》讀後感 9

藤野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他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參加新文化運動,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很大,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憶了從青年時期以來的經歷。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當時的背景是作者在礦路學堂畢業後感到爽然若失,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於是決定出國到日本學醫。從題目和所收錄的小說集可以推測出來,是作者回憶一位日本的老師藤野先生。

文章前兩段看似是描述到東京的見聞,可是在每一句中都暗藏著對當時清朝留學生的諷刺,表達作者的失落,寫得暗藏不漏,讀者卻又感受得到這種感情,實在是妙。如開頭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問問精通實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在這之後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作者寫了藤野為我一一訂正講義,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可是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對科學很不嚴謹,對血管的位置錯誤不但不接受還認為自己這樣畫畫兒好看。這點最後學年試驗成績給了他一個警示,「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我對魯迅這一點也很不滿意,有這樣好的老師手把手教,居然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沒有落第!我認為,魯迅這樣做是辜負了藤野先生對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時光的荒廢。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中國人民納稅的錢,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給中國人揚眉吐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作者醫治國人身體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給中國傳播新的醫學的心愿。

在作者被譏刺後,藤野先生主持正義,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賞他正氣的作風。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於是放棄了學醫,這點可以理解。可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後,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太后也沒有補寄給他。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會每天到傳達室問是否有信,過一陣後,我可能會擔心是不是魯迅的信在半路寄丟了,再後來我可能會更加擔心他的安全。因為我從藤野先生之前對他的態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養魯迅的,而且從得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後的「嘆息」和離別時的表現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魯迅儘管有他的理由,但是這些不過是藉口,既然心存感激,話怎麼會無從談起呢?完全可以從幾句問候,幾句感謝談起。

但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並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為中國革命繼續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藤野先生》讀後感 10

我看了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道理要告訴我們,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精神要傳達給我們。我最喜歡看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我已經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這些散文我一看題目就覺得非常有趣。比如百草園在那裡,是什麼樣的,在那裡會發生什麼事。這些題目使我有興趣讀完整篇散文。而同是選自《朝花夕拾》的這篇《藤野先生》雖然題目並不是很吸引人,但是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會發現一些不同尋常的精神與道理。

散文的開頭寫的是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時的場景。日本東京的上野公園,一片一片的櫻花林,魯迅先生把它們比作了幾片緋紅的輕雲。在花下還有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描寫是:「頭頂上盤個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一扭。實在標緻極了。」表面上看,魯迅先生把那些清國留學生寫得是多麼的美好,其實是魯迅先生在諷刺當時清國的封建社會,從他描寫的盤起的辮子可以看出當時的清國是多麼的封建。表明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嘲諷。而那其中一個詞語「標緻」雖然是漂亮的意思,但是在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是反語,有諷刺的意思。在魯迅先生的眼裡,那些辮子代表的是封建,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與行為,而魯迅先生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否則整個國家的文化與素質都會比其他國家落後很多。魯迅先生並不想自己的國家落後,所以他來到了日本民國。結果在那裡也見到了盤辮子的清國風俗,他寫下了這幾句對他們的描寫。從這句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的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描寫手法是多麼的高超。用了幾個連續的動詞,也用了比喻,把對清國盤辮子的'習俗寫得生動形象。

在後面的第五自然段,魯迅先生還風趣地運用了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後受到了特殊待遇倒掛在水果店頭被尊為「膠菜」的例子來類比自己到了日本仙台留學不收學費,住客店,受到了許多優待。

而魯迅先生就是在那裡認識了他的一位醫學老師藤野嚴九郎。並寫出了他與藤野先生之間的事情。雖然以前並不知道有藤野嚴九郎這個人,但後來老師讓我們讓我們看了他的圖片,小小的眼睛戴著一副眼鏡,嘴巴上方還有八字鬍須。當時老師說他和魯迅先生還挺像的。雖然算不上嚴肅,也並不帥,他也不像文中魯迅說的沒打領結。而是穿得十分整潔,但他一看就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老師。從魯迅先生所描寫的語句里,我看出藤野先生是一個在生活中節約簡樸,工作上認真負責的人。魯迅先生在這人生地不熟的日本,被那些日本人鄙視的時候,藤野先生卻鼓勵他,對他一點也不偏心。「我拿下來打開看的時候,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與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是魯迅先生在文中所寫的。唯獨藤野先生對他這麼負責,這麼關心,這說明了藤野先生的教學是不分國界的,他不會覺得魯迅先生是中國人就很排斥。而且藤野先生還很有鑽研精神,當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足骨變成了畸形,他就一直問魯迅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且還想親眼看一看。後來因為看了日本人將中國人槍斃的電影後,日本的同學們直呼萬歲,魯迅先生覺得自己受了侮辱,就無奈的回國了。

與藤野先生告別時,藤野先生也十分留念,還給了他一張照片,並希望魯迅先生也給他一張照片,但後來卻沒有了機會。在這麼4年的相處中,他和藤野先生也有了感情,說以都捨不得。雖然後來把被添改過的講義丟失了,但魯迅先生還是想念藤野先生,把他的像貼在牆上,每天都可以看到。

像藤野先生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中日之間有些矛盾,但藤野先生對於 魯迅先生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為了所有人著想,為了醫學上的成就。所以魯迅在散文的後部分寫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我也是很欽佩藤野先生的,我希望他的精神與行為永遠流傳。

《藤野先生》讀後感 11

《朝花夕拾》已翻閱數遍,每讀品讀感覺都有不同,今日老師布置寫讀後感,於是我又一次閱讀了一遍《藤野先生》,觸動很大,不僅有隊藤野先生的敬佩,還有對當時中國國民精神麻木的憤慨,還有一點疑惑。

藤野先生是一位八字須,戴著眼鏡的黑瘦先生,非常負責、熱心,並且沒有種族歧視。文章第十五段有對於藤野先生為「我」批改的講義筆記的描寫:「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還有後面「我」要放棄醫學,告別藤野先生時,他的不舍、傷心,都令我非常感動。一個日本人,對落魄的中國人竟毫不產生偏見,依然那麼負責、認真,我覺得在那個中國腐敗的時期,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不僅感動,一種尊敬感也油然而生。同時,我也希望世上的所有人都互相沒有偏見、歧視,那該多好啊!

再談談當時中國的國民精神。首先是第二十二段藤野先生的話:「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讀到這裡,我感到憂傷與可嘆。鬼神這類事物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可當時的中國人卻相信這類東西,可見當時人民的迷信與愚昧,甚至整個社會的腐敗。由此,我又聯想到了媽媽說過魯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孩子得了重病,據說需要用「人血饅頭」來治,而當時恰好有反動派之類的要處死革命者,於是孩子家裡人便想方設法取得革命者的血的事情。結合起來,它們都足以反映當時人民的愚昧無知與社會的腐朽啊!真令人悲嘆不已!其次,是第二十九段的第一句:「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就是當時外國對中國的看法。其實,這也是當時中國的真實寫照。——如果中國人不是「低能兒」,國家又怎麼會弱?如果國家不弱,中國人又怎麼會是「低能兒」?中國人的能力其實不低,而「低能」在於精神、思想的腐敗,才導致被人認為是「低能兒」,國家才被貼上「弱國」的「標籤」。讀到這裡,我相信沒有人不覺得悲憤無比。所以,強國要從國民抓起,而每一個人都要有愛國精神與思想,才能改變社會風氣,改變他國對我們的看法,改變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最後是第三十一段:「……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刺耳。此後回到中國,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嗚呼,無法可想!——這是魯迅先生的悲哀、嘆息,就連我讀完這段文字,也在心裡這樣喊著。天哪,自己的同胞犧牲,當時的中國人卻被用「閒看」形容。無論這個人是為革命犧牲還是真的罪該萬死,中國人都不應該「閒看」。嗚呼,無法可想!魯迅先生說他們「酒醉似的喝采」,我覺得寫的真是太準確了。酒醉後的人連黑白都分不清,他們何嘗不是呢?但是,讀到這裡我又非常敬佩魯迅先生,在這樣的社會下,他卻仍舊保持清醒,一心為國、為人民,唾棄那些與「醉客」半斤八兩的人,這一定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吧!若當時人人都像魯迅先生一樣,這種「閒看槍斃犯人」的敗壞風氣就一定不會再有了。

然後,讀完此文我還有一點疑惑。魯迅先生寫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時,說「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關於這個,我並沒有明白:

一、「意見」在這裡指的是什麼?

二、它因為什麼而變化?

三、變化後的「意見」是什麼?

我把這一段和下一段讀了幾遍,最終有了一個猜想:「意見」可能指學醫,他因為看到中國人的愚昧而想棄醫從文不過這終究是猜想。

這就是我讀《藤野先生》後的感受,至於那個問題,我得去書本外證實一下猜想。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有沒有猜對呢?

《藤野先生》讀後感 12

《日落》是魯迅對早年生活的記憶,包括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以及他對老師和朋友的記憶。我以前讀過《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述的黑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在這篇文章中,「大概物以稀為貴。北京白菜運往浙江時,用紅頭繩系好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被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蘆薈一到北京就被邀請進入溫室,被稱為「龍舌蘭」。我在仙台也受到了這樣的優待,不僅不收學費,還有幾個員工擔心我的住宿。」我對這一段印象深刻。

從這篇文章中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把北京的捲心菜運到浙江,被視為「橡膠捲心菜」。福建野生蘆薈被運到北京,被稱為「龍舌蘭」店。然後寫下他在仙台的優惠待遇,自然會看到魯迅先生的謙遜。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因為他不同意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和拯救當時麻木的中國人,他也改變了此時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開,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誠無私的愛給了魯迅極大的鼓舞。「每當我晚上累了,想偷懶的時候,我抬頭一瞥他在燈光下又黑又瘦的`樣子。這讓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良心,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了一支煙,繼續寫這句話,這是「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苦的話。」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創始人。從他的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學習他的高風亮節的情操和不必要的革命精神。

《藤野先生》讀後感 13

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抗日戰爭,日本人對中國的破壞,對中國人民殘忍的屠殺以及殘暴的統治和壓迫,都使中國的廣大人民對日本及日本人有了一種不滿,畏懼或是鄙夷,這種感覺可能至今仍存在於大多數人的心中,無法抹去。

而我今天要講述的這個人,正是一個日本人,我在《朝花夕拾》中與他相識,他是一個使我心生敬畏和崇敬的日本人。

他,就是魯迅先生在日本東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他是一個關心同學,認真負責的人。從他給我修改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不但增加了許多疏漏的地方,就連細節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並且每一星期他都要進行訂正一次,一直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可以看出他的認真負責,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

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文人,從作者對他的那一段細緻的外貌描寫中的「戴著眼鏡」「挾著書」等都表現出了藤野先是個知識淵博的文人,而且無時無刻不念著學習。

他是一個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對學生也是嚴格要求的人。這從他提醒魯迅他的下臂血管畫的移了一點點位置,並且給他改好了,要求他以後都要照著黑板上那樣畫便可以看出。

而從以上這些所有的小事中,都反映出了藤野先生是個沒有民族歧視,具有高尚和公正品格的人。而這一點也正是最值得我崇敬和敬仰的。

他,是一個沒有民族歧視的老師,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同時也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時還贈與了題寫有「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一切的一切,對於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來說,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他的這種尊重,理解學生的高尚品格,使他具有了一種強大的人格魅力,從而使我對他心生敬畏和崇敬。

《藤野先生》讀後感 14

俗話說得好:「一位良師,是人生道路上的益友;一位良師,能使你受益無窮。」一位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走進了魯迅的生活中,也給了他莫大的幫助。

魯迅先生初到東京,看見櫻花爛漫如緋紅的輕雲。到處是成群結隊的「清朝留學生」速成班,不僅諷刺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處都是頭頂著大辮子的清朝留學生,他們把頭髮盤到頭上,像一座「富士山」。文章流露出魯迅先生對清朝的無奈之情。然後寫魯迅先生的第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藤野先生並沒有因為魯迅先生是中國人而對他進行歧視、侮辱。相反,他還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講義,藤野先生從頭看到尾,並認真地進行批註,這使魯迅先生非常感動。

一次上課看電影時,電影演的是日本人槍斃幾個中國人。圍觀的中國人大叫「萬歲」,在魯迅先生聽起來卻十分刺耳,感到國人很悲哀。第二年,魯迅先生告訴藤野先生自己不想學醫了。離開仙台後,藤野先生有些悲傷,想請魯迅先生給他寫信,而魯迅先生因為內疚也沒有給藤野先生寫信。魯迅先生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書桌的對面,以此來激勵自己。

在那個時期,一個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的'老師是很偉大的,他給了魯迅先生很多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 在寫魯迅先生欣然回國時,也寫出來了他的愛國情懷和對藤野先生的尊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相信有了這位慈愛的「父親」的陪伴,魯迅先生增大了前進的動力。

《藤野先生》讀後感 15

人的一生面臨著許多選擇,在無數的選擇中,生命的長河也在流淌。每一個選擇都像從河岸上撿起一個貝殼,你會有一些感覺。老師讓人懷念,尤其是當你在國外的時候,往往會讓你感到孤獨。當時有個老師喚醒了你的靈魂,給了你關心和鼓勵。

魯迅先生受到父親病情的影響,去東京留學。他從為父親看病的中醫身上看到了那些人的自私,甚至為了金錢利益而忽視了自己的生活!這讓他感到失望,於是踏上了在東京留學的旅程!

然而,到達東京後,他看到那些清國學生無所事事,醉生夢死,不顧國家危亡,追求優雅醜陋的行為!

於是魯迅毅然離開東京,前往仙台。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仙台學醫的老師,生活簡單,治學嚴謹,待人熱情真誠,對學生要求嚴格,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魯迅在他的指導下受益匪淺。從他的講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工作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從糾正解剖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從關心解剖實習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熱情和真誠;從了解一個女人的腳,我們可以看到他寶貴的現實主義精神!

雖然魯迅在他的指導下學到了很多。但從後來的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中,他選擇了棄醫從文!

人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很多選擇,有些選擇可能會從現在開始改變你的生活!魯迅在看電影時受到了深深的刺痛。他看到一群思想無意識、麻木無知的`人。因此,他意識到醫學救國是不可行的。只有文學和科學救國才是治國的根本途徑!

於是他選擇了棄醫從文,這也為他未來的文學道路樹立了新的起點,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實現了他的文學歷史!

從這門課上,我們不難知道,魯迅表達的是要真正拯救國家,首先要改變人民的思想!

的確,如果一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本達不到國家人才標準。相反,如果一個人勤奮好思,求知慾強,一定會為祖國的建設增添光彩!

想想你自己和你周圍的惡人。身體強壯,但思想無知。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學習呢?學習能充實自覺的知識,開闊眼界!為什麼要放棄學習的機會,整天無所事事?那只會讓你的生活顯得冷漠平庸;為什麼要把握現在,珍惜現在?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消失了,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是什麼意思?

把握現在,努力學習,你會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藤野先生》讀後感 16

他,是魯迅先生在歧視的浪潮中遇見的一抹孤帆;他,是魯迅先生在外國孤援無助時的一把溫暖的手;他是魯迅先生事業上的助力人。他不因外人的非議、流言而改變自己的做法,他是魯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藤野先生。

還記得魯迅先生初識他的模樣:「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從其面貌上來看,似乎像極了那一心苦讀的書生。但,人不可貌相。或許魯迅先生不會想到,這竟是他一生的良師。

或許在我們的眼中,藤野先生只是盡了他做老師的職責。可你們卻未看到,在日本學生一起背後議論魯迅時,一起對魯迅先生指指點點時,藤野先生並未聽取流言蜚語,他堅持自己。他沒有種族歧視,他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他給予魯迅的不僅是科學知識上的豐富,更是靈魂與精神上的慰藉。

或許在我們眼中,魯迅先生的遭遇、處境對我們來說沒有那麼深刻,也不夠十分糟糕。但我們未嘗看見外國人對魯迅的`無情嘲諷與打壓,在這種時刻,藤野先生給了魯迅溫暖,這可將謾罵、嘲笑與黑暗都沖淡,留下愛的淡淡芳香。

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身為當時發展很快並是強國的日本教授,無小看弱國的學生,還傾力栽培,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他學識淵博,細心未魯迅糾錯與講解,人的一生莫過於有良師指導。

還記得初識你的模樣,只是後悔未能給您寫一封信,以表達對您的深深感激。

《藤野先生》讀後感 17

這幾日一直沉醉於魯迅先生的筆墨中。試想魯迅先生的一生,有兩位老師是先生敬重的,一位,是那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另一位,則是遠在東洋的藤野先生了。

今日閱讀完畢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散文便是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的恩師藤野嚴九郎而作的。《藤野先生》回憶了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先生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先生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先生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先生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魯迅先生也在文章中言明:「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下了作者的在日本的轉變歷程,從學醫救國到筆桿子救國的轉變,表達了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作為知識分子的覺悟。在先生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魯迅先生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在《藤野先生》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然而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魯迅寫就的《藤野先生》,承載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讀後感 18

周末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幾篇文章,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醫學老師,他對魯迅十分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講究,但他卻為人誠懇公正,對自己的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特別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屍體。

看了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大夫白求恩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地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快爆發的戰爭時,他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中國,最終因為病人手術時不小心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跟白求恩先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奮鬥著,我被他們的精神感動了,我想,作為一名小學生,學習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為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奮鬥。

《藤野先生》讀後感 19

這篇文章是魯迅回憶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事情,在眾多的老師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這位老師即是他的良師益友,也是影響了他一生的人。

魯迅作為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求學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中國的落後讓海外學子們飽受外國人的歧視與白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遇到了他的伯樂——藤野先生。這位先生雖然其貌不揚,不拘小節,但卻是個十分仔細嚴謹的人,他因為穿著「模胡」而被學生嘲笑,甚至坐火車時被誤以為是小偷,可是他自己卻從不在意。在面對一個中國學生時,他看到的只是學生的努力與勤奮,沒有歧視,沒有偏見,更沒有輕蔑,甚至仔細的用紅筆幫魯迅批改講義,「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他會因為一條血管被移了一點位置而與魯迅爭辯,也會因為魯迅沒有受到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而感到釋然;會因為學術想探究中國女性裹腳造成的畸形,也會因為魯迅放棄學醫而感到惋惜。文章中作者通過對藤野先生這些細節的描寫,把一位的認真探索,一絲不苟的師者形象呈現在我的眼前。

然而,中國學生想在日本單純的求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封托爾斯泰式的匿名信拉開了一場誹謗鬧場的序幕,「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魯迅就是這樣在日本學生的誹謗、質疑與猜忌中進行抗爭,相信這個過程是痛苦與漫長的,而藤野先生給予了作者足夠的信任與支持。在一次黴菌學上放了日本戰勝俄國的幻燈片,「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魯迅先生忽然意識到自己國民的愚昧與無知並不是可以通過醫學手段可以「治」好的,在看清了國外的發達與中國的落後之後,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拿起筆「罵」醍那些被封建制度奴役,蒙蔽了雙眼的中國人!

當魯迅與藤野先生告別時,藤野先生即悲哀,又惋惜,但是他還是支持了魯迅的決定。最後送了一張寫著「惜別」二字的照片給魯迅,並希望魯迅也能送他一張,「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而魯迅先生也把藤野先生給自己批改過的講義視為「至寶」,將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掛在自己的家裡,因為藤野先生是他的人生導師,也是他一生的摯友,更是他不斷前行的動力。

《藤野先生》讀後感 20

藤野先生是日本仙台醫專的一位解剖學教授,他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有誨人不倦的精神。在學術上非常嚴謹,一絲不苟,有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是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早年日本留學生生活的寫照。文章回憶了「我」的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教學態度,忘乎國界的高貴品質,令作者念念不忘,又心存感恩……

這篇文章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徵,看重體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這篇回憶錄寫的作者終身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情,因此文章無論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是飽含熱情。

文章的中間說藤野先生穿衣服太馬虎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公交車去,致使管車的懷疑他是扒手,叫車裡的客人小心些。這一系列的描寫,將藤野先生生活上馬馬虎虎,與教學上的嚴謹了人物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人物性格。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弊的議論結合得自然恰當,天衣無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