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小池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池上小池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
今天學習了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首詩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很多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的檢查,我發現有不少孩子基本都只會背,不懂意思。但一般來說,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釋,而是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誦讀時毫無表情地念。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覺得老師是無法替代的。於是,我讓他們採用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習伊始,我就提出了兩個大問題:
1、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麼?
2、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這樣,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古詩,開始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自主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所描繪的一眼清泉、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所深深吸引了。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到了美的薰陶。
在教學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像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劉萌萌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馮曉雨說:「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叢藝銘更有想像力,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麼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像。
通過自主學習以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這節課,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2
一、抓住文中的「境」想像美
在教學《小池塘》一課時,我採用從圖到文,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引導學生想像文章的美。通過引導學生看圖讓學生初步了解小池塘的美境,然後再閱讀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小池塘白天的美麗和夜晚的寧靜的特點。指導學生朗讀時仔細揣摩體會語言文字描繪的畫面,品味作者對小池塘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二、抓住文中的「形」感受趣。
我運用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教學輔助手段,渲染課堂,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鬆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裡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在本課中,我儘量將我的評價性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的年齡,因為只有親切、真摯的語言才會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不是說不要對字詞的理解,相反,這種理解還相當重要。但是,從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來說,孩子們可能並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字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就更需要用朗讀來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鮮紅」一詞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們的.解釋,而是通過不同的評價語言讓孩子們朗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為「切入口」:「嗯,有一點點紅了!」「真的是很紅的氣球呀!」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並茂。
三、抓住文中的「意」品味情。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描寫了春天的小池塘美麗多彩的美景,其中「美麗的小池塘,明亮的大眼睛」寫得尤其靈動優美,這就是文章中小池塘的「意象」外化,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眼睛」二字出來的。我引導學生把內心對小池塘的喜愛、讚美融化在朗讀中,學生讀的有滋有味。
但是,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本學期我們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在課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課內知識,三分之二的時間拓展閱讀,可是我居然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去上這篇課文,以至於後面拓展的閱讀沒有時間展示。這是我的理念問題,還沒有更新,沒有轉變,總是處於不放心狀態,所以不敢放手,導致老師很累,效果不好。
二、朗讀指導不到位。本來在設計時我是想通過營造氛圍,抓住重點詞句來指導學生朗讀。誰知,教學的過程中我把這些給全忽略了。究其原因,時間安排不合理,慌張之下給漏掉了。
三、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熟悉,對環節的把握不準確,造成內耗。對本文所體現的情感目標沒有明確告知孩子們。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3
?小池塘》描寫了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景象,全文語句優美,富有詩意。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白雲、太陽、月牙、星星」倒影在池塘里的美景,我隨機展示了製作精美的課件,直觀形象,小朋友不僅美美地朗讀了,而且還能當堂背誦了。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
小朋友,請展開你們豐富的想像,還有其他什麼景物倒映在小池塘里,是怎樣一幅美景呢?請小朋友先畫一畫,再模仿文中的句式說說:
()倒映在池塘里,像()。
小朋友們頓時來了勁,紛紛舉起了小手,舉手的人太多了,無法一一請到,於是我請他們同時到黑板上來畫一畫,哈哈,黑板上頓時熱鬧起來:有碧綠的柳枝,有青青的小樹苗,天上有白色的飛機、七色的彩虹……
再來聽聽小朋友們精彩的回答:
小樹苗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個個可愛的小蘑菇。
柳枝倒映在池塘里,像春姑娘長長的辮子。
樹葉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條小舟。
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架起了一座七彩橋。
飛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銀白色的`小魚游過。
……
小朋友的想像力可真豐富!這樣一來,學生對第三段中「映出一個五彩的世界」這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4
一、抓住小池塘的一個「亮」字。小池塘的池水很清,當太陽、月牙、星星這些光體倒映在池塘里,小池塘顯得那麼明亮。可是除了光亮,白雲的白,太陽的紅,月牙的黃,星星如珍珠般的又白又亮,蘆葦的白色、綠色和褐色,水草的綠等等等等,無不映出了一個色彩光亮的小池塘。
二、小池塘和「大眼睛」也有著相似之處。相對於江河湖海,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形狀就占了很大的優勢,而且這個大眼睛不是那麼的誇張。其次,小池塘的河面與眼睛有著共同的特點:透亮,能映出物體。而且,通常來說,它們都屬於「美麗」的一類。
三、抓住比喻句,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出示課文中比喻句的本體事物,讓孩子們說出喻體,然後再說一說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比喻句。其次,在出示喻體的時候,我只出示重點詞語,等到所有的喻體出示完畢,再讓孩子們說出這些喻體前面的形容詞,這樣通過兩個環節的展示,孩子們基本上能夠記住了課文內容,朗讀背誦起來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在每一節課上都要體現,習慣,是必須長期薰陶的,老師要有這個意識。
另一點是朗讀的指導,都明白要讓學生讀好,一年級的學生需要老師的示範、指點。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小池塘就醒來了。」這句為例,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以點評代指導。學生讀完,老師一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春風姐姐真溫柔啊,輕輕的。」老師在說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用朗讀的語氣來,一年級的老師哪怕略微誇張點都可以,只要感覺還自然就行,學生會在長期的聽讀當中受到這樣語感的熏養的。在引導朗讀時的體會有:
1、老師上課精氣神要有,你的精神才能帶動學生的精神。另外,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每節課的開始就有,對於讀詞語的姿勢,聽別人發言的專心,都可以以表揚的形式來提醒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也是凝聚課堂氣場的需要。
2、引導學生學習的目標類的話語要說得慢一點,讓學生字字入耳,聲聲入耳。
3、對於學生的感受,要讓他們以朗讀的方式給表達出來,要趁熱打鐵。
4、要注意傾聽學生髮言,捕捉學生髮言中的.信息,及時提煉總結,也就是老師上課時候一定要心中有學生,不能光顧趕預設的教學流程。做到這一點,課前的解讀教材,深入的鑽研文本,心中有數了,就可以自如地全心全意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5、關於朗讀指導:明亮的大眼睛,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他們會將重音落在「大」上面,「明亮」反倒被他們忽視了,老師要在自己讀課文的時候把這個突出一點。
6、學生自由讀課文,一定要留足時間,讓學生真正讀起來,別搶學生的時間。
7、一年級的課堂,熱鬧還是要有點的,這樣可以凝聚學生,哪怕是有些孩子跟在後面渾水摸魚,跟著拖,時間長了,也可以被熏出很好的語感的。所以,齊讀有必要!
8、寫字教學,自己要有序,而且最好讓學生適應這樣的順序,建立寫字教學的節奏。有給學生自己觀察識記的機會,相信孩子。板書的字還要練習。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5
《池上》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小詩,秉承白居易詩作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動靜結合,簡單幾筆勾勒出一個小孩兒偷偷採蓮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隱藏蹤跡的頑皮、可愛的'形象。
整體來看,這首古詩難度不大,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欣賞一組荷塘美景,並用自己的畫描述一下畫中的景色,接著再結合教材上的插圖,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上學期學過的《江南》,學生很快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明確了朗讀的三個層次,運用范讀、跟讀、自由讀、連麥指名讀,問答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能讀准字音,感受停頓,讀出節奏,讀出趣味的情感。同時,抓住「偷」「解」「藏蹤跡」等關鍵詞,體會小孩的天真可愛,感悟作者的情感。
識字寫字環節,對易錯的平舌音和翹舌音重點指導,識記字形時,利用構字規律識記以及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組詞識記。需要書寫得生字共兩個「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然後出示動畫,書空筆順,強調書寫需注意的細節和難點,隨即讓學生進行描紅並書寫。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6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聽老師範讀等形式,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像上花了功夫。引導學生聯繫「蓮葉何田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像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像,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詩人為什麼要把「偷采白蓮」的小娃寫入詩中?你對這個小娃有什麼看法?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娃撐著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駛,看到顆粒飽滿的蓮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幾個來解饞;有的說小娃沒有經過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幾個蓮蓬子;有的說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偷采的經歷: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說著說著,大家都忍俊不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學生都知道了:這裡的偷采與一般的偷盜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詩人寫「偷采白蓮」的小娃更能體現出他的天真可愛,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7
本月的教研課上,我講了《池上》這首古詩,這首古詩的語言質樸,用通俗的詞句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出來。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結合插圖對詩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學中,我採用看插圖導入古詩,先讓學生用一句話簡要的概括圖的主要內容,這樣訓練了學生的看圖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著說,詩人白居易看到這麼有趣的景色,寫了一首古詩,由此引入新課。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對古詩的意思已經初步知道了。由於本課人的字只有5個,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在讀詩句中,相機學習生字。掃清生字障礙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句,注意五言詩的停頓和重音。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對詩意的掌握不同於一、二年級。他們第一次接觸書下注釋,我就告訴他們,書下注釋是我們理解詩意的小幫手。在理解「浮萍」一詞中,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查詞典,理解浮萍是一種水生植物。最後,藉助插圖和自己的理解,在組內說一說詩意,最後是在班級內交流。結合課後習題,閉上眼睛想像詩意。使學生對詩意的理解,達到一個升華。
因為本版塊的主題是童趣,我就提問,你覺得古詩中哪一個詞,最能體會到小孩兒的天真可愛。在文中找一找。學生馬上就說出了「不解」和「藏」等關鍵詞。和本版塊的主題緊密結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學生都知道了:這裡的偷采與一般的偷盜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詩人寫「偷采白蓮」的小娃更能體現出他的天真可愛,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後,學生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首古詩,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很主動,教學環節很緊湊。不足之處是寫字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對於中年級的孩子來說,初學鋼筆字,寫字也是每節語文課都要注重指導和訓練的。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8
白居易的《池上》一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偷采白蓮」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兒童的生活,符合兒童的心理。因此本課的設計,我把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新課一開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圖片,讓學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讓學生讚美荷塘,說出荷塘之美。這一環節設計,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面學習古詩做好鋪墊。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感知古詩。把古詩讀通順,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體會詩歌的情感是孩子學習詩歌的難點。因此,我第三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進入「偷采白蓮」的兒童的內心世界,體會「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頑皮可愛;抓住「不解藏蹤跡」體會孩子的`純真、質樸。本環節的設計旨在使作者情、詩中情和學生情水乳交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但這一環節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體會小娃的天真、可愛時,做得不到位。比如學生在體會「偷」字時,有的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說是「偷偷摸摸」,而我沒注意,沒有把握好這一塊生成。在引導學生體會小娃的「天真、可愛」時,本來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來體會的,但一緊張,直接就把答案說了出來,沒有通過意境來體會,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詩歌教學重在朗讀。所以我第四個環節的設計就重在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這一環節的朗讀,我以課件呈現,先出示整首詩,然後逐步加深難度,最後只出示題目,讓學生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從而體會詩歌的音韻美與意境美,通過熟讀成誦和拓展閱讀,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學這一環節,由於第三環節拖了時間,導致在朗讀上有點倉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前「松」,後「緊」,作業的時間都沒有了。這也提醒我以後的課堂上要注意課堂節奏。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9
《池上》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充滿兒童情趣的小詩,讀來朗朗上口。課堂上老師通過這首小詩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話題。因為這是表現古代兒童生活的古詩。現在的孩子正處於無憂無慮的兒童時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鳴。
雖然這首古詩難度不大,學生初讀便能理解大意,但對詩中的意境及一些關鍵詞的正確理解還是有難度的。如《池上》中「偷」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將會影響對詩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過這首詩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呢?於是,我把「詩中有畫」的審美方法巧妙地融於整堂課的教學之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詩人王維詩的評價,它代表著詩與畫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這首小詩就用淺顯的`詩句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生動的畫面。《池上》就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教學《池上》時,我讓學生先美美地欣賞一組表現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蓮的畫面,然後。學生很快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中,在想像中領悟了「偷」字的真正含義,體會到了小兒天真無邪的特點和白居易對孩童的喜愛之情。
課尾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出示了一組描寫兒童生活、反映兒童情趣的古代詩歌,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想像詩的意境,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用彩筆畫出詩句描繪的畫面,然後給畫面配上詩句,讓詩畫合一。想通過孩子們創作的「詩畫合一」,培養孩子們書寫規範、端正,同時增加趣味性。
課已完,但還有一些遺憾。古詩中生字的恰當處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低年級學生進入古詩意境?這些問題都留給我不斷思索,促使我在教學中不斷研究,不斷思考,促使自己進步。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0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古詩教學應當側重於朗讀教學和激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我的朗讀教學主要分成單個步驟:
一、學習字詞,突出重點。抓住字詞的重點與難點,讓孩子課前注音練讀,課上主要檢測朗讀的準確性。
二、劃分節奏,讀出韻律。古詩的朗讀的第二層次是讀出節奏感。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拖腔、連音是他們常出的問題,所以要讓他們學會哦劃分節奏,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三、抓住詩眼,情感朗讀。讀詩的最高水平是將詩歌的情感通過聲音、表情等傳達出來。
當然這是建立在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對於第三步,我抓住了詩眼「偷」字,讓孩子說說對於它的理解,讓孩子思考這個字是否可以換成「拿」字,又讓孩子上台想像並演示小娃「偷」的動作,旨在讓學生理解「偷」字的精當和小娃的天真,進而給每一句詩句配上了感嘆詞(小娃撐小艇-嘿,偷采白蓮回-哇,不解藏蹤跡-呵呵,浮萍一道開-哈哈),讓孩子愉快地朗讀,也做一回天真活潑的小娃。
詩歌是留白的藝術,短短的四句,二十個字,其隱藏的語言甚為豐富,學習詩歌就要先將詩歌讀厚,在補白中品味、享受、豐富。詩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寫了事,寫了景,卻並未直接寫小娃採摘成功後的心情和動作,而只寫「不解藏蹤跡」,可是,去偷采的時候可是「解藏蹤跡」的,為什麼回來時就不解了呢?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想像的`空間。完全可以想像,小娃一邊撐艇一邊得意,一邊撐艇一邊高興,一邊撐艇一邊低頭欣賞白蓮蓬,一邊撐艇一邊想像和小夥伴們分享的快樂,一邊撐艇一邊已經手舞足蹈,樂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寫小娃將小艇劃得有多快,而寫「浮萍一道開」一句,也留下了想像空間,且富有動感和畫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會在引導學生想像上花了功夫。如:想像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過程、採蓮而歸的心情等,通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愛。課前的教學案例設想中,我本來就配好圖畫,想讓孩子將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可惜,由於時間的關係,加之,自己引導的不夠巧妙,孩子對於小娃「興盡」「歸舟」導致「浮萍一道開」的行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編講故事未能實現,只能留於課後。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1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采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像上花了功夫。如:想像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像,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采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要有重點,同時,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其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學生難以體會的詞句展開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評價中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體會情感,升華情感。在想像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像,在學生想像出現困難時,藉助圖片資源,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升華,體會出「小娃的天真、可愛、頑皮」。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分角色演一演,這項工作可以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首詩有更真切的體悟。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2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描寫兒童的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0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童心的可愛、鄉村生活的情趣。
古詩意境很美,描繪小娃偷采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會創設情境,引導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娃?從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東西嗎?你是怎麼認為的?說說理由。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3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提倡自主閱讀,尊重學生個體感受。在本課的教學中,無論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是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兩項作業來做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
師生互動,構築自由對話的平台;生生互動,讓思維在碰撞中跳躍。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我改變了傳統的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此節課的教學中,正因為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有滋有味。
池上小池教學反思 14
《池上》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21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采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了提倡自主閱讀,重視學法指導,體現各方互動,尊重個體感受,恰當運用激勵的教學特色。
在拓展練習部分,我安排學生運用前面學到學習古詩的學法來分組自學《所見》、《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一方面為了提高課堂容量,豐富課堂建構,一方面是想讓他們多背一些古詩。多背點經典古詩,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為學生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詩文化準備。
通過上古詩,我覺得教師的'語言還應更加簡潔,充分體現精講加練習的原則,儘可能多的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