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搭配大全及相關知識
洋溢(笑容)
灌溉(面積)
依戀(親情)
掠國(精神)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任何語言裡真正是意義相同,用法相同,連感情色彩和氣派也相同的詞是很少的。一般所謂『同義詞』實際是『近義詞』,它們的意義是有差別的,儘管這種差別可能很細緻。」比如看看和瞧瞧、凝視和注視、.可憐和不幸、輕薄和輕狂等,都是一些同義詞,把這些同義詞聯合起來使用,就能起到相互補充、相互映襯的作用,避免用詞重複、單調和呆板等毛病。
王安石在一首詩里寫道:「倚然一榻枕書臥,直到日斜騎馬歸。」這是嘲笑狀元沈文通沒有什麼學問,只知道躺在床上枕著書睡覺,直到太陽西斜時才騎馬回家。沈文通死後,王安石在他的墓碑上寫了「公雖不常讀書」幾個大字。有人在旁邊看了說:「沈文通是個狀元,這麼寫太過火了。」於是王安石才把「讀書」改為「視書」(不常看書)。「不常讀書」和「不常看書」是同義詞,這樣一改,用詞上就比較準確了。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有這樣一句:「熊慶來慧眼認羅庚,華羅庚睿目識景潤」。這裡的「慧眼認」和「睿目識」是同義詞,同義詞與同義詞相互照應、配合顯得生動活潑,不呆板囉嗦。
同義詞搭配妥當,還能加強語言的氣勢,增強語言的整齊美。
楊朔在《秋風蕭瑟》中寫道:「夜來枕上隱隱聽見渤海灣潮聲,清晨一開門。一陣風迎面吹來,吹得人通體新鮮千爽。樓上有人說:『啊,立秋了。』怪不得西風透著新涼,不聲不響闖到人間來了。」這裡的「隱隱」與「不聲不響」,「新鮮乾爽」與「透著新涼」都是同義詞,利用這些同義詞的照應、配合,構成了語言的形式美。
反義相應
《老子》里的「禍兮,福之所倚;禍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災禍啊,依存著幸福;幸福呵,潛伏著災禍。」可見,有很多生活現象是矛盾的,沒有「禍」,就沒有「福」;沒有「生」,也就沒有「死」。把這些意義相反的詞語搭配起來,使它們相互照應,相反相成,就能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
冰心在《『花洞』的生活方式》中寫道:「這種花洞的房子,外淺內深,前高后矮,冬暖夏涼。」作者利用反義詞「外」和「內」、「淺」和「深」、「前」和「後」、「高」和「矮」的照應、配合,精練地描繪出了「花洞的房子」的形態狀貌;又利用「冬」和「夏」、「暖」和「涼」的照應、配合。準確地說明了「花洞的房子」的特徵。
《後漢書·朱浮傳》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時的朱浮和彭寵,都是漢光帝的將軍,他倆都立過功勞。但彭寵目中無人。起兵造反。朱浮在給彭寵的一封信中責問他,其中的兩句話是:「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別讓自己人覺得痛心,而讓敵人感到高興。這裡的「親」與「仇」、「痛」與「快」,都是反義詞,利用反義詞相互映襯,能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事件所蘊含的思想意義。
反義詞連用,還可以表示正反對舉,含有「舉此兩端以概其餘」的意思。
朱自清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用「多少」來表示燈的數量,用「明暗」來表示燈的亮度,用「精粗』』來表示「彩蘇」的質量,用「艷晦」來表示「彩蘇」的色彩,這些反義詞對舉。概括性很強,從而使語言達到了簡練、明確、突出的效果。
同素相輔
一個「堅」字,可以合成「堅定」,可以組成「堅強」,還可以結合成「堅苦」。更有趣的是,有人把上面這些聯合式中的「堅」字叫詞頭,稱為給它們頭上戴著相同的帽子,而「堅」又是同素詞。《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對話:「他是你的老師,你也該進城看看……」:「多承老爹相愛,說信與我。」作者特意選擇「老師」、「老爹」等幾個部分詞素相同的詞,讓它們相互照應、相互配合,這就叫同素相輔。同素相輔漢語詞彙相當豐富,這同它的構詞格式靈活多樣是分不開的。
據說古時候有兩個婦女為了爭貓(如圖7.1所示)打官司,其中一個的狀子寫著這樣幾句話:「若是兒(我)貓兒,即識兒貓兒;若不是兒貓兒,即不識兒貓兒。」意恩是說,倘若這隻貓是我的,它就認識我:倘若這隻貓不是我的。它就不認識我。暫且不論狀子寫得如何,就狀子中出現的好幾個同素詞「兒」來說,已經把這位婦女特別喜愛貓的感情表達出來了。
部分詞素相同的成語也可以配合起來使用。比如《魯迅全集》第三卷中寫道:「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在這裡,作者特意選用「委曲求全」和「求全責備」兩個都有詞素「求全」的成語,它們之間相互配合,使語言明確簡練,生動有力。
相關資料
用「激」組成不同的詞語,分別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括號里。
王寧叔叔是老山前線的戰鬥英雄,他滿懷(激情)地講述了一次與越南侵略軍進行(激烈)戰鬥、全殲敵人的經過。聽完報告以後,我們的心情非常(激動),英雄們的事跡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同詞相互配合
同一個詞在一句話或相連的詞句中重複出現時,必須注意這一個詞同它相關的詞是不是配合上。魯迅先生的雜文《說(『面子』)》,其中談到「面子」就是「臉」,後面的句子裡又出現「失了面子」、「丟臉」、「不要臉」、「有面子」、「露臉」等相同的詞語。但「失」不能同。臉」搭配成「失臉」。可見,相同的詞語雖然重複出現。但它配合的對象並不一樣。
在《高山與平原》中這樣寫道:「他那雪亮的『順風牌』小汽車照常駛來駛去……他一切『順風』,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呢?不會的。」
前一個「順風」,指的是數學家華羅庚小汽車的牌號;後一個「順風」,指的是「順利」、「如意」、「稱心如意」的意思。這裡的同詞相互配合、相互呼應,大大加強了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
疊音相協
漢語裡的許多疊音詞,猶如一對對歌聲婉轉、比翼高飛的黃鸝(如圖7—2所示)一樣美麗動人。倘若能把它們搭配得當,就可以收到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晉朝多才多藝的劉越石還有一曲退胡兵的傳奇故事呢!據說有一次胡兵已侵入我邊境地區,並把一座城池重重包圍,人們都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劉越右卻不慌不忙地登上城樓,面對城下的敵軍,徐徐吹奏起婉轉動聽、如泣如訴的樂曲來。胡兵聽了人人長嘆,個個流淚,並紛紛逃去。這個故事可以說明音樂有著震懾人心的巨大力量,疊音詞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在語言裡呈現出像音樂一樣的旋律和節奏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星星」的疊音詞,「就在迴環跌宕的優美旋律中」,把荷葉和荷花那動人的形態和狀貌表現出來了,富有形象性和音樂美。
可見,要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加強語言的氣勢,必須要掌握好詞語搭配這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