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是哪一天
數九是哪一天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一種中國民間節氣。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答:數九從每年陽曆12月下旬初冬至開始。
數九在陽曆所對應日期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閏年為2月23日~3月2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閏年為3月3日~3月11日)
數九歌
各個版本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如九九歌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緣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楊花開,以後九不來。」
是否過時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近些年來雖說氣候有些異常,但只要節氣到了,冰河依舊開,岸柳依舊青,大雁依舊歸,「九九消寒歌」依舊唱,並無過時之感。
天文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圖」,也稱「九九圖」。「九九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孩兒消寒圖等多種。它們既是計算時間的日曆,又是精美的裝飾品。因此,在冬至節時,中國民間還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冬至作為一個大節日還是古時的事,辛亥革命以後,冬至節俗日益減弱,至今已在各地難以見到冬至過節的活動。但是,從冬至日起「數九」還在中國民間影響深遠,婦孺皆知,流傳甚廣。什麼叫「數九」呢?就是從冬至日起,向後數九個九天,天氣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轉為「春深日暖」了。因為「數九」的過程正是寒極轉暖、寒消暖長的過程,所以人們常把這九九八十一天稱作「九里天」、「數九寒天」。「數九」的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 最後一個九天稱「九九」。
歷史記載
勞動人民經歷了千百年與風雪嚴寒的搏鬥,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創造出許多記敘數九期間寒暖變化規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謠:
未從數九先數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顧祿《清嘉錄》上記載有一首「數九歌」,十分風趣地描寫了古代人們過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縮在面袍里);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寒風颳在籬笆頭上,像吹觱篥一般,觱篥:bìlì 亦作觱栗,漢朝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睡在被窩裡像睡在野地里一樣);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窮人衣薄,起舞取暖);
六十四,蒼蠅垛屋茨(透露出一點暖意了);
七九六十三,布袖兩肩攤(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
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涼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
在古代社會裡,窮人過冬尤其受罪。
數九歌
北京版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九九歌」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有一首較通俗的中國民謠是這樣的(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解釋:
中國民間俗諺有「頭九暖,九九寒」,人們發現如果起頭九天暖和,則跟著來的整個冬天都會特別冷。故說「第一莫貪頭九暖,連綿雨雪到冬殘」。《燕京歲時記》中說:「冬至三九則冰堅。」意思是,從三九起就進入數九寒天中最冷的階段了。《京房易占》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後來,一般人們都認為三九天是最冷的,但是事實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時間。只不過剛進三九的頭幾天,寒暖變化大,一下暴冷,身體不太適應,顯得格外寒冷,而到四九,雖然溫度比三九低,但溫差變化小,便感覺不如二九進入三九時這麼冷了。
自冬至起,三四九剛好在二十四節氣的大寒附近。
山西大同版
一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押門叫狗。
五九六九開門大走,
七九八九河開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釋:
一提起數九,說明天氣已經很冷了,但在山西大同地區來說一九二九,在人們心目還不怎麼冷,所以不把怎一九二九來計算冷的天氣,最冷的天氣一般在三九四九這兩九中,冷的餵狗的時候,只是押開門縫,把狗叫過來喂,而不是把狗糧送到指定地點(另注:蘇北魯南地區叫"隔門喚狗",意思是太冷了,床都不想下,小孩子在屋內床邊就可以拉屎了,然後喚狗進來舔了之意)。等到五九六九基本天氣變暖和了,可以出門串門了。基本到七九八九天氣回暖,冰已融化。到九九以後,春種開始了。
四川版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河南版/湖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湖南版
一九二九,懷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蠟燭;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十四,風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娃兒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黃河流域版
敦煌文獻伯4017《詠九九詩》:
「一九,萬葉枯萎,鴻雁南飛;
二九,單衣覺寒,群鳥夜投高宿,鯉魚游入深潭;
三九,朔風凜冽,荒原地凍,水面結冰猶如冰橋;
四九,參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漸長,太陽未時之後可照進堂屋;
六九,春風拂面,百草萌動,單衣即可出門;
七九,黃河冰水各半,鯉魚游向灘頭,喜鵲築巢,鴻雁歸來;
八九,草木生長,陽氣遍地,正是種穀深耕之時;
九九,耬車播種,玉苗叢生,正是農家歡樂之時。」這應當是黃河流域的數九歌。
七里河版
流行於七里河地區的數九歌:
「頭九二九,凍破碴口。
三九四九,關門閉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九九盡,莊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耬鏵遍地走。」
而流行於安寧地區的,則是這樣的:
「頭九二九,關門死守。
三九四九,凍破碴口。
瞎五九,凍死狗。
六九七九,精溝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習俗
「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二九過完時,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時,差不多是「大寒」節氣了,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貓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墊」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明代出現了 「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繁體),先雙鉤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