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漢民族共同語

短语录 4 0

什麼是漢民族共同語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通用的語言,是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年代還不能說得很確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左傳》、《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也叫做「凡語」、「凡通語」或「通名」,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當時的民族共同語「通話」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時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韻書的出現,「正音」風氣的盛行,都在客觀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語叫「天下通語」,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民族共同語。
明清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叫「官話」。「官話」最早用於官場,後來也流行於民間。民國時期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成立後漢民族共同語叫「普通話」。
漢民族共同語和各個方言都來源於上古漢語,同出一源。漢民族共同語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咱們的漢民族共同語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普通話已於1982年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具有了明確的法律地位,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