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調研報告(精選3篇)

短语录 2 0

科技創新調研報告(精選3篇)

科技創新調研報告 篇1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要點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專題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匯報。為做好審議工作,我委在有關領導帶領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貫一帶領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和金鷹服飾、映鴻精瓷、農友集團、定園機械、美國西提種植公司等企業調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財經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赴株洲、郴州、衡陽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況。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雷紹業就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情況向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了專題匯報。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和相關企業以「科技創新年」活動為載體,加快推進創新型婁底建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客觀地說,離年初的目標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準仍有差距。現綜合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客觀評價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成績

總的說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做到了領導重視、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工作務實、成效明顯,主要表現為:

1、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各級領導的「第一生產力」意識不斷強化,層層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科技工作匯報,四大家領導不僅親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而且多次進大學、入企業、赴沿海,為企業找項目,為項目找資金,竭力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二是先後出台了《關於建設創新型婁底的決定》、《關於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加大財政投入,2019年全市科技事業財政投入3376萬元,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開展4.26保護智慧財產權宣傳周、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2、以產學研結合為中心,科技經濟逐步對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產學研結合管理科,設立了專項引導資金。市、縣兩級政府都加大了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項目的獎勵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對2名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每人重獎20萬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學映鴻科技新材料產學研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基地8個,研究開發產學研結合創新項目75項,一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市校對接,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結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項目建設為突破,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項目評估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全市科技系統抓大項目、爭取項目、服務項目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今年我市共申報項目71項,其中29項列入了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85.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1.7%,實現增加值12.14億元。

4、以「五大工程」為載體,科技創新年活動穩步推進。自市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將2019年確定為「科技創新年」以來,市政府確定了「以新興產業培育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手段,大力開展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創新項目種子工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工程、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技改項目70餘項,科技投入1.3億元、技改投資36億元,新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2個,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企業21家,並建立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村科技合作組織覆蓋面達到45%。

5、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創建為重點,各項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我市自2019年列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以來,加快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申請專利1665件、專利授權627件。並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9件,培育5家智慧財產權重點企業。今年9月,我市順利通過了國家、省知識產權署的考核驗收。同時,市、縣兩級科技部門加快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妥善處置了在漣源、雙峰發生的3次有感地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視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肯定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實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技引領意識不濃。儘管「科教興國」戰略已經提出很久,但客觀地說,部分領導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總認為投資搞創新遠沒有招商引資、引進項目見效快,因而對科技工作持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應付式態度。從企業來說,也存在目光短淺、忽視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主體作用發揮較差的問題,以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據統計,在全市591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安排了研發經費的僅107家,占18%。全市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遠低於3%的規定要求。

2、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儘管近年來市本級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大幅增長,但570萬元的總量仍然較少,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壓縮科技專項經費20%後,更加無法滿足科技創新工作需要。縣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今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冷水江市為例,研發經費只達到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0.2%,遠低於先進縣市1. 1%的標準。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也至今沒有確定,而全省90 %以上市州設立了每年不低於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由於各種因素,在有限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撒「胡椒麵」問題,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時,我市的投融資體系尚未形成,中小企業因無足夠的融資擔保難以從銀行貸款,制約了企業的科技投入。

3、人才緊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創新比作一個木桶的話,那麼研發人才就是這個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調研揭示了一個令人心寒的數據:我市每萬人中科技活動人員只有5.4人,只有長株潭平均數的9.5%;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無力開展技術和產品創新。科技部門專技人員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幹部職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員在內,專技人員只有6人,占27%。其他縣市更差,有的連地震監測設備都無法維持正常運轉。同時,婁底市域內的大學以文科類教育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與地方經濟契合度低。

4、創新平台建設滯後。在「3+5」城市群中,只有婁底既無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更無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僅有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在這個僅有的基地里,沒有規劃科技企業研發、培育機構,入駐的企業全部靠招商引資,產學研一體化難以起步,園區發展缺乏科技支撐。從微觀層面來說,部分企事業單位認為企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只是一種管理模式創新,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對此不夠重視。科技創新大廈、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規劃多年,但因缺乏資金至今沒有建起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形勢也很嚴峻,我市現有3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15家過了有效期,需重新認定。總之,我地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滯後,產學研結合層次不高,市域性創新能力尚未形成,對外依存度很高。

5、傳統產業缺乏科技支撐。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農業等產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現象仍然突出。以農業為例。農業是我市的基礎產業。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雖有較大發展,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在產業鏈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科研體制陳舊,研究方法、檢測手段落後,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都較低。在「吃飯財政」的背景下,市、縣兩級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很有限,而且這點經費也常常「農轉非」被挪作他用。農村技術信息網絡不夠健全,實用新技術入戶率低,農業機械應用仍不廣泛,「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處於探索和起步階段。龍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更新換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國叫得響、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農產品品牌很少。

三、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如果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確進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橫向比,我市已經落後一大截,急需奮起直追。可以這麼說,在當前和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創新工作必將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認識、更有力的措施來布局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婁底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為湖南的工業心臟增添澎湃的動力。

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創新意識。科技的本質是創新。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在宏觀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是在創新中前進,並因停止創新的腳步而落後挨打;在微觀層面,創新是一個地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有創新,則生存,則發展;無創新,則衰退,則消亡。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認真實施 「建設創新型婁底」戰略,將科技創新喊在口上,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效果上。

2、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要切實強化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匯報,加大政策扶持,解決實際困難,加強督查考核,確保科技創新工作落實到位。抓科技創新,必須有科學的工作機制。要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對領導幹部的考核,既看總量,也看質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以此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要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企校對接、部門配合、全社會支持的科技創新協調運轉機制;要利用優勢和資源,全面建立與省級廳局的科技會商機制;要創造條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平台,完善產學研結合創新的長效機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和創新激勵引導機制,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學使用資金。在當前金融危機剛剛見底和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我市財政收入減少,而剛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證科技投入這個重點支出,因為這是應對金融危機、落實中央「調結構,上水平」方針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建議市、縣政府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占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比例達到1%以上,並逐年有所增長,縮小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導社會及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的融資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融資擔保機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要藉助廳市會商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要科學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發經費,突出產學研結合重點,突出產業龍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麵」。

4、打造引才「窪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興,國以才治;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婁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樞紐」,離不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強力支撐。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宏大的氣魄,通「入口」,暢「渠道」,建造一個有利於廣泛吸納各類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窪地」。要在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也歡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顧婁底實際的「貪大求洋」。要堅持引進人才與開發本土人才有機結合,既重視外來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進地方發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邊人才,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郎」、「引進一個,流失一批」。要加強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本地急需的人才。要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政治和經濟待遇,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優化科技幹部隊伍,培養好、使用好現有幹部職工,促進合理流動,盤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業主體,引導企業創新。婁底要加速趕超,自主創新是關鍵,企業是主體。要儘快出台《專利資助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形成比較完善的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增強創新動力。要引導企業堅持走自主開發與重點引進核心專利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鼓勵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利,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要建立產學研結合長效機制,繼續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動」,為企業搭建好產學研對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調節、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種形式、各種產權的創新服務平台、技術合作平台和科技企業孵化平台,對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平台的,政府予以獎勵。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

6、依託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產業。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因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後者則現實可為。要以信息化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效益提升為重點,加快對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特別要立足婁底是農業大市的實際,防止重工輕農傾向,切實做到兩眼向「農」,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要改革農業科研體制,逐步形成一個有利於調動各方積極性的農業科研體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並存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穩定、培養和支持一支精幹的農業科技隊伍;要藉助城鄉統籌發展機遇,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員、農機普及、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等工作,促進科技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要在現有優質米、楠竹、生豬及草食動物、中藥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促進規模化經營,培育發展新的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化項目,打造全國性品牌。要組建農業高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農產品項目精深開發研究,延伸產業鏈,強化科技項目支撐,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綜合效益。

科技創新調研報告 篇2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為切實了解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情況,5月17日,縣政協科技科協界委員赴**鎮,就我縣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為主線,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高點定位、目標一流、強勢推進,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示範縣、省科技成果推廣示範縣、省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縣等榮譽。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科技系統綜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通過科技招商選項目、產學研合作引項目、自主創新上項目,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全縣在原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的基礎上,已發展形成四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環保裝備、軟體和服務外包),七大優勢產業(高效節能建材機械裝備、電梯裝備製造、數控鍛壓機械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電力裝備、高技術船舶配套、電子電器)和三大傳統產業(紡織化纖、絲綢服裝、特種水產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群。擁有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65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9家,名列**市第一。引進實施了金屬注射成形技術、高可信高安全空間資料庫管理及應用、納米塗料數碼噴印技術等國家863計劃項目1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2019年的80.7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01.24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比增長了5個百分點,達31%。

二是創新載體建設提質增量。不斷加強以企業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等為主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科技創新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全縣建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積達25萬平方米;建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家、省級35家、市級59家,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家、市級2家,科技創新服務機構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總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強縣影響全國。積極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桑蠶繭絲支柱產業。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75項,先後組織實施市以上農業科技計劃43項。全縣桑蠶繭絲綢產業年產值達52.6億元,帶動蠶農新增收入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和財政收入的14.5%均來自該產業。 2019年12月,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我縣的經驗受到科技部、財政部領導和全國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效顯著。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以來,全縣累計申請專利8548件,授權3387件,連續三年進入全省「前十強」。2019年專利申請3709件,授權專利1853 件,申請發明專利703件、PCT專利2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全市第一。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102項(國家1項、省級6項、市級95項)。

五是科技成果轉化碩果纍纍。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121」、「雙百千」工程,推動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縣轉化。縣政府先後與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簽定了全面合作協議;與美、德、俄、日、烏克蘭、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科技合作關係;198家企業與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29個。先後承擔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6 個,國家重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3項、國家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4項,爭取上級科技撥款1.37億元。

二、我縣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企業主體意識不強。企業是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強,但這與創新型經濟的發展要求還相距甚遠。主要表現在:部分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觀念滯後、動作遲緩,滿足於小富即安,缺乏戰略性前瞻目光,趨利思想嚴重。片面的認為技術創新投入大、見效慢、風險多,搞技術研發不如購買技術產生經濟效益快。甚至有些企業單純依附來料加工,滿足於眼前小利,不圖企業長遠發展。

2、科技投入遠遠不足。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效益的特點。近幾年,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在科技創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這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從政府投入看,從總量到增幅都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存在差距。2019年安排三項經費2228萬元,**2616萬元,蘇南地區的更是達到了2億元,而我縣僅有700萬元。從企業投入看,總體上規模偏小、結構不佳。按照國家有關標準,一個健康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應在6%、4%、3%以上,而縣內企業只有3%左右,低於國家、省標準,更低於發達國家10%的平均水平。由於資金短缺,產品研究開發、培訓所必需的費用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從社會化投入看,近幾年,我縣也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但投資規模偏小,風險投資資金僅有幾千萬元,很難滿足科技型技術創新需要;加上我縣還沒有建立科技金融銀行,一些好的項目由資金原因沒能得到開發和轉化。

3、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比較少。我縣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的340家企業中,與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僅有128家,占比達37.6%,145家億元企業與高校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萬元製造業企業中,建立研發機構的198家,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沒有建立;全縣規模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 131家,占企業總數(905家)的14.48%;3000萬元以上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94家,占企業總數(340家)的27.65%;億元企業申請專利的也只有60家,占企業總數(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獲授權專利和無效專利,企業真正擁有專利的就更少。由於企業不重視科技創新,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層次創新人才比較缺乏。**縣人才總量雖逐年增加達5.2萬人,但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僅為2566人,只占科技人才總量的4%。企業中人才總量還不多,工程技術人員只占18.1%,尤其在企業一線直接從事產品研發的人員更少,只占3.5%。雖然縣委、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大型人才招聘活動,但引進的數量還不夠多,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帶管理的來海創新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尤其比較缺乏。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引進難、外流嚴重,已成為經濟、科技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

5、科技管理隊伍力量比較薄弱。隨著國家將科技創新擺上戰略層面,各級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主管部門的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工作內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務也愈加繁重。調查了解到,**縣科技主管部門現有行政編制10個,其中領導8人,遠不能適應科技創新形勢任務的需要。科技部門人員少與任務重的矛盾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與開展。

三、幾點建議

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新型工業化的實施,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事關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事關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長治久安,也事關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創新經濟建設,建議如下:

一是強化政府推動作用。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黨委、政府要把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氛圍的營造。藉助各種媒體,大力宣揚科技創新各項政策,讓企業和社會熟知科技創新各項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和社會科技創新熱情,推動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的提升。2、要進一步整合現有政策資源,用好用足創新激勵政策。對現有的鼓勵創新業的財稅政策、激勵政策,要按規定落實到位,使企業從科技創新實踐中真正得到實惠。3、要進一步加大創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積極弘揚創新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宣傳創新典型,推進創新實踐,形成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濃烈氛圍。4、要調劑充實和加強科技主管部門的力量。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積極研究現有體制下科技部門人員編配職數,採取多種方式配齊配強科技部門人員,保證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發揮政府科技投入對全社會的示範和引導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資金引導、專項資金扶持、企業資金為主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1、政府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與GDP增長相適應的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注重財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術、關鍵技術和特色產業產品的研發上。2、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過行政、經濟的手段和政策約束激勵機制等,刺激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主動牽線搭橋,定期舉辦支持科技創新的銀企洽談會,促進銀企合作。3、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加強金融部門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改造項目扶持力度,予以貸款貼息,減少貸款風險。完善企業貸款擔保機構,擴充擔保本金,創新擔保方式,提高運轉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4、積極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政府支持企業科技進步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突出的企業按政策規定給予免稅、減稅和抵扣折稅的優惠。

三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創新體系建設中處於關鍵地位。企業要從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政府要從源頭上推進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設。1、要加強組織引導。組織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對接洽談活動,通過成果轉讓、委託開發、聯合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和科技型技術企業實體等形式,使之儘快由引進跟蹤向自主創新轉變。2、要加快建設創新平台載體。加強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載體建設,完善軟硬體條件,強化資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發能力。3、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著重強化全社會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提升企業運用、管理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能力,開發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

四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自主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政府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工作,大量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加緊構建人才高地。1、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加大對優先發展的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優秀人才的引進,採取柔性引才與重金聘才相結合的方式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人才不為所求,但為所用。2、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對那些有突出貢獻、掌握核心技術的拔尖人才,應打破常規,不惜代價,給予特殊優惠政策,採取給予科研啟動費、安家補助費、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既用事業和感情留人,也重視待遇,利用市場法則吸引和留住人才。3、加快一線技術人才隊伍培養。在抓好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要重視職工技能素質的提高。要拿出具體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對生產一線職工科技素質的培養。通過業餘教育、聯合辦班、專項短訓、掛鉤送學、參加學術交流、出國深造等方式,培養生產一線職工,提高企業科技開發能力和對高新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能力。同時,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教授到企業講學,為職工「充電」。通過對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充分發揮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調研報告 篇3

為進一步了解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常委會組成以王燕銘副主任為組長、部分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組成的調研組,從3月下旬開始,深入到延吉、琿春、敦化等縣市(其他縣市委託當地人大常委會協助調研)以及延邊大學進行工作調研,通過實地察看科技項目、產業園區,召開座談會、調閱相關資料、聽取各級政府和高校工作情況的匯報,對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主要成績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將科技創新列為全州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取得了明顯成績。

(一)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創新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後出台《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州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轉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並通過召開全州科技創新大會,舉辦科技創新成果展、創新創業大賽,落實獎勵政策等,在全社會營造「人才優先、企業優先、科技優先」的良好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二是科技投入穩中向好。過去五年,全州共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26項,獲得立項430項,落實資金16460萬元;爭取項目38項,落實研發資金2939萬元;爭取省級項目258項,落實資金11731萬元;安排州本級項目134項,落實資金1790萬元。過去五年,琿春市政府為企業重大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投入資金2409萬元;敦化市爭取2.8億元對醫藥、食品、機械製造、林產等重點科技項目予以支持。三是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州和縣市政府通過引導企業與域外高校對接,創設交流平台,開展培訓等方式,積極匯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動人員6156人,其中國務院特貼50人,吉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總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創新平台不斷完善。全州現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家,農業科技園1家,孵化器2家,省級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延邊大學科技園進入省級大學科技園區,敦化市省級醫藥高新區進入審批階段。延吉高新區和延邊大學2個雙創基地在孵企業達35戶,延邊大學共獲批「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婦科腫瘤生物學」「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肉牛科學與產業技術」等1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師生創辦科技企業達到18家。州政府與延邊大學共建醫藥健康產業研發中心,組建延邊醫藥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首批72戶會員單位加盟協同創新。

(三)科技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州政府先後與中科院長春分院、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韓國科技情報研究院、俄羅斯科學院分院等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組織校企校地合約項目10餘項,與中科院簽約合作項目達到6個。其中,「紫杉醇深度開發」廣譜抗癌新藥、「琿春煤層氣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得到推進。加強對韓、對俄等周邊國家的技術交流,成功舉辦xx屆長吉圖區域中韓技術轉移大會。積極推進同黑龍江、新疆等地方的國內合作,並與寧波達成長期科技合作關係。圖們江區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為科技合作基地,中韓食品科技與技術、中韓動物科技創新、圖們江區域科技信息數據加工、朝醫藥科技創新等列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不斷提高。目前,全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家,20__年實現生產總值35.52億元,淨利潤4.6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45.55億元,占到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9.6%。過去五年,全州獲省科技獎項57項,敖東藥業專利獲「第xx屆中國專利優秀獎」,華康藥業專利獲「第二xx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血栓心脈寧標準化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全州專利申請量達2479件,其中發明專利749件,年度申請量與授權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全州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面對發展,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務科技創新不到位。一是服務科技創新政府機構偏弱。調研中發現,僅延吉市單設科技局,有的縣市從事科技服務工作僅有幾名幹部,有的科技幹部對本區域情況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務科技企業措施單調。有的縣市科技部門僅是「二傳手」,對科技服務多停留在傳達文件和項目申報、爭取資金上,針對企業的市場調研、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對科技創新引導作用不夠。過去五年,全州財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僅占GDP的0.24%左右,遠低於全國的2.15%水平。州本級財政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僅200萬元,縣市科技三項經費200萬元以上的僅有琿春市,多數縣市政府對科技引導資金投入不能實現常態化,難以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

(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不突出。我州科技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比較薄弱。目前,全州僅有20戶企業設有科研機構,自主組織科技項目攻關的企業僅有幾戶。大多中小微企業缺乏長遠發展戰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創新技術儲備主動意識,又無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項目對接,多數企業現有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

(三)科技創新人才匱乏。州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人員在享受職稱待遇、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都非常滯後,對高層次研發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全州高校畢業生回歸率僅在12%左右。近年來,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進人才大多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缺少企業所需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科技人才普遍呈現服務年限短、流動性大問題,一線科技人員數量逐年遞減,培育本土領軍創新人才日趨困難。

(四)科技平台作用發揮不明顯。多數縣市研發平台入駐項目小而散,科技項目成長後向域外流失嚴重。延邊國家農業科技園20__年獲批,駐園科技企業邊成長邊流失問題突出。延吉高新技術開發區20__年被列入高新區,目前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僅有3戶。依託區內中小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孵化器、眾創空間等中小科技企業成長緩慢。

(五)社會協同創新體系不健全。高校學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相脫節,過去五年延邊大學在自然領域學術成果達7600多篇,落實到科研項目的僅有380項。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不足問題突出,實施轉化的218項成果轉化效益僅3455萬元。儘管延邊大學在動植物資源、基因、民族醫藥學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環節缺少資金支持和企業對接,致使很多項目在擱置中喪失轉化機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缺少穩定成熟的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和成果共享機制,州內企業對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項目多為邊緣領域的中小課題項目,合作前景好的較少。

三、意見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調研組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要強化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一是提高領導認識。科技創新是決定延邊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延邊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內生動力和決定性因素。各級政府領導一定要對科技創新工作有深透的認識,努力營造重視創新、支持創新、促進創新的良好環境,著力推動全州經濟由傳統生產向質量發展轉變。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務職能建設。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著眼於我州科技發展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州和縣市政府科技工作機構,將一批家鄉情結重、工作能力強、熱心科技事業的幹部推薦到科技工作崗位。二是突出科技創新的規劃設計。緊緊結合我州企業發展實際,強化各級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制度設計、政策落實的主導作用,要結合延邊州科技狀況,明確科技創新方向,突出幾項重點進行推進,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創新主體、完善創新政策、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尋求突破。三是完善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投入機制。要從培育持續增長的稅源經濟與後發優勢著眼,把科技創新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提高財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對本土企業科技項目的扶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一批創造新技術、新業態、提供新供給的新型企業。

(二)要強化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一是發揮現有企業平台引領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堅持依託現有企業科技項目,完善科技計劃項目庫,堅持重點項目重點扶持,通過科技項目的引領加快全州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二是依託招商引資平台引進科技項目。堅持圍繞生物及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科技產業重點領域開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獎勵政策,通過科技項目優勢引領科技創新發展。三是築牢服務平台促進資源共享。依託各類工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的新型研發組織,支持城市眾創空間等新業態組織發揮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孵化器」、科技風險投融資、產學研結合等創新平台。四是完善政府服務科技創新機制。構建和完善全州科技信息支撐體系,通過科技企業組建行業協會、企業創新戰略聯盟,促進企業政策、項目、資金、信息、人才、檢驗檢測等資源共享,著力解決我州科技企業人員少、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要強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機制。進一步推進「人才強州」戰略,努力穩定和不斷壯大全州科技人才隊伍。一是拓展人才引進渠道。要加大對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務力度,積極了解我州科研平台和企業人才需求,通過建立「人才技術需求清單」,幫助企業實現全球人才對接。要重視「招才引智」政策調整,重點向企業創新人才傾斜。鼓勵企業利用域外研發機構開展科技研發,利用延邊與寧波對口幫扶協作機遇,積極幫助企業推進重點科技項目的跨區合作。二是夯實人才發揮作用平台。強化對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蹤服務,搭建完善的服務人才平台。這裡不僅要解決引進來的人才落戶、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事項,還要為其開展科技研發、組織試驗、拓展服務範圍等創設環境。對企業為引進高端人才創設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動空間的,各級政府要在項目經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三是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尤其當前全國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創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優於發達地區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點放在本區域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創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邊大學畢業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台加情感等多種措施要人才留在延邊創業創新。要加快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州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在職創辦企業,對轉化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發展科技服務業等新興業態、新興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要落實獎勵政策。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回流問題。沒有人口的支撐,高端人才引進只是「空中樓閣」。在深入實施「引進高端人才」「推動返鄉創業」戰略的同時,更要著重落實人口流入政策,特別是要促進青年群體的回流,為我州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保障。

(四)要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一是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瞄準延邊資源科技攻關。充分發揮延邊大學科研優勢,鼓勵企業主動承接延邊大學教學基地、實驗基地、科研基地,各級政府要積極為延邊大學開展社會調研、課題研究提供方便,促進科研成果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促進校地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支持。對高校和科研院所依託延邊資源性研發項目,重點跟蹤專利項目攻關和科技成果孵化環節,對轉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項目和能夠形成地方標準的科研項目要給予重點財政支持。探索設立全州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基金,保障優勢科技項目的研發和就地轉化。三是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要把政府對科技引導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與企業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相一致,鼓勵州內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建研發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研發基地,積極探索建立以資產為紐帶、以高新技術為依託、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範的「三位一體」產學研聯合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